吉狄馬加談《還鄉》:年輕詩人創作需回歸語言本身

李浩詩集《還鄉》發布會現場,左起:谷禾、顧愛玲、吉狄馬加(圖片攝影:有一)

與會嘉賓合影(圖片攝影:有一)
“當下年輕詩人在進行詩歌創作時,最重要的是要對語言、修辭本身把握好分寸。”6月14日,在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青年詩人李浩詩集《還鄉》新書發布會上,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魯迅文學院院長、詩人吉狄馬加談到年輕詩人創作現狀時如是說。
李浩,詩人,1984 年6 月生,河南息縣人。曾獲宇龍詩歌獎(2008)、北大未名詩歌獎(2007),入圍第15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最具潛力新人獎提名等。著有詩集《風暴》、詩文集《你和我》等,部分作品被譯介國外。
《還鄉》中的詩,創作地點不盡相同,摻雜著李浩的成長經歷和感受,并從不同的寫作向度上展示了他對多重空間、多種可能的詩歌創作的開掘與探索。
比如同名詩歌《還鄉》是他集三個維度的人生經驗而得:一是在豫南農村的童年生活,這是寫作這首詩的內驅力;二是在異地求學的“流浪”階段,飛速發展的城市化和鄉村記憶成為不可調和的張力,李浩坦言,處在尋找語言、內化經驗和思考生命的階段,這兩種力量構成了痛苦、絕望、掙扎和理想的共存;三是這首詩最終完成于城市生活中。“三重空間在寫作的隱秘中互相支撐、協調與運動,并不斷啟動那無法規定的外延之事、物所指向的精神內涵。”李浩如是說。
在吉狄馬加看來,今天的詩人在語言、修辭、形式和內容等不同領域,作為個體進行寫作并體現生命體驗的空間是很大的,李浩的詩歌深度表達了他的生命體驗以及他對語言的特殊敏感性。“今天詩人自覺回歸語言修辭本身,卻更多還是停留在語言表層,李浩的詩歌所呈現的內容具有深刻意義和獨到之處。”
談及關于“還鄉”的創作,李浩表示,這些詩歌不同程度地保留著來自鄉村生活的經驗。“這個經驗不完全來自記憶,而是真實的鄉村生活在生命里播下的種子存活下來,并隨著生命成長而成長,從而成為喚起寫作的能量來源之一。”在《還鄉》《哀歌》《十年前,在回龍寺》《故鄉吟》《挖鱔魚》《鄉村墳場》等詩歌中,都可見他以鄉村的物、感受、經驗、情感、天空、民俗、神話、傳說、方言、非自然等“還鄉經驗”書寫的豫南鄉村的歷史與現實。
在李浩開闊的語言向度上,其創作所涉及的社會、倫理、鄉村、城市、宗教等如同“向經驗敞開的花園”。正如美國作家、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顧愛玲所言:“從他的詩歌中可以看到中國當代社會的方方面面,包括農村和城市、宗教與政治,以及信仰和現實生活等,就像杰拉爾德· 曼利· 霍普金斯一樣,對他來說詩歌就是教堂,寫詩就是祈禱。”
詩人王家新表示:“李浩在寫作上的進展令許多人驚異,但在我看來又出自必然。他投身于詩,進入他每天的禱告,面對他靈魂的功課,同時他專注于錘煉語言,如同錘煉他的人生。他鍥而不舍,持之以恒,愈來愈富有定力,也愈來愈富有個性和創造力。”
詩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臧棣點評道:“李浩的詩,很接近一種內在的修行。我猜想,它包含的嚴肅性幾乎令語言本身也會感到吃驚的。深透的感受力,對詩歌的觀察所做的道德反思,綜合的修辭能力,對強烈的現實感的精心的打磨……所有這些,都讓他的詩看起來既新鮮,又不乏深刻的表達。”

《還鄉》李浩/著
來源: 浙江在線
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7/0616/c403994-29344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