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鎮多詩意 詩人佳句如潮涌
——“詩意戴南”全國著名詩人采風活動成功舉行

炎炎七月的高溫,并不能阻止詩人們尋覓詩意的步伐。7月4日至6日,由揚子晚報、江蘇興化市戴南鎮政府主辦,揚子晚報《詩風》周刊、戴南鎮文聯承辦的“詩意戴南”全國著名詩人采風活動,吸引了來自全國多個省份的著名詩人參加。他(她)們有來自河北的《詩選刊》雜志社社長、主編、著名詩人簡明,來自四川的《星星》詩刊編輯部主任、著名詩人和小說家熊焱,來自安徽省的《詩歌月刊》編輯部主任、著名詩人黃玲君等。此外還有江蘇的著名詩人,包括《中國新歸來詩人》主編沙克、《雨花》雜志副主編育邦、《揚子江》詩刊編輯部副主任白小云、《2016江蘇新詩年選》執行副主編束向紅,以及泰州本地的一批詩人等。蘇中平原的美麗風光、豐富歷史文化和繁榮的經濟,讓全國的詩人們贊嘆不已,詩如泉涌。有的詩人當場乘興作詩,也有的詩人才回去一天,即發來佳作。

詩人們在不銹鋼企業高溫車間參觀
采風:美麗鄉鎮多詩意 詩人佳句如潮涌]
江蘇興化市戴南鎮地處長江三角洲長江和淮河兩大水系的沖積平原,位于里下河平原腹地,鎮區由河道環繞的諸多小島組成,是里下河地區著名的“魚米之鄉”,風景優美,在初夏季節,荷花盛開,充滿自然詩意。而戴南鎮歷史資源豐富,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可記載的追溯到唐代,擁有的著名歷史遺跡,包括敕封護國寺、澤園等。而當下的戴南鎮更是經濟發達,特色明顯,是江蘇省重點鎮,中國千強鎮,也是中國不銹鋼名鎮。
7月5日上午和下午,詩人們興致勃勃地參觀了千年古剎——敕封護國寺,美麗的戴南澤園,文化藝術中心周志高書法展館,潘高鵬國畫展館,朱仁安古玩收藏館,所到之處無不顯現著水鄉古鎮深厚的文化底蘊。
敕封護國寺是一座擁有1000多年歷史的古剎。該寺因為曾保護過唐太宗李世民而得名“護國寺”。寺內建筑幽古,四角飛翹,宋、元石礎門墩,鳥獸圖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歷史和藝術價值并存。詩人們訪古探幽,詩意頓生。著名詩人簡明在寺內反復仔細觀察,與寺內住持交流,靈感不邀自來。在戴南時,他即寫成詩歌《敕封護國寺》,詩歌如下——
世間的秩序是:先有人煙
后有廟宇,但香火卻圍繞著
戴南護國寺而興衰
李世民在這里,供奉著早年的隱私
某些關乎人生歷險,而某些關乎
一個人與國運的關系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秘密
它們或者深藏不漏,或者
與上帝共享
寺中的秦代紅陶鼓釘紋球腹罐
和元朝祭藍釉留白云龍紋梅瓶
它們在李世民之后,才成為供品
從唐到宋,護國寺隱身了三百年
之后,它的香火才漸旺起來
凡是真相,總有泄漏的那一天
到戴南,不可能不到不銹鋼企業采風。作為中國不銹鋼名鎮,戴南擁有多家不銹鋼廠。詩人們饒有興趣地走進大明不銹鋼有限公司和蘇馳不銹鋼有限公司,試圖從“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找到解答和詩歌。室外溫度已在30度以上,而鑄鋼車間內的溫度更高達40度以上。一位詩人看到,適應了高溫作業的工作們似乎臉上并沒有汗,其實他們的汗一淌出來即干掉了。在巨大的鋼塊面前,著名詩人沙克的手撫摸著它們不肯放下,眼光中看出在思考。著名詩人育邦、白小云、黃鈴君不顧高溫,不停地拍照,將短暫的所見收入畫面,以便此后反復體會其中的詩意。本土著名詩人劉祥宏雖然對鑄鋼熟悉,沒有新奇之感,但他仍激情迸發,他的詩在隨后很快寫出。這首《火紅不銹鋼》這樣寫道:“鋼錠不再是堅硬/溫情的火把它變軟,拉長/拉出一個延伸的產業鏈/不銹鋼名鎮,馳名天下//爐火熱烈而青純/滴滴汗水融化成一腔豪情/鋼里有鹽,表面永不生銹/鋼里有魂,脫俗得煥然一新//一個不銹鋼組成的世界/鋼絲環繞地球/布滿密集的經緯線/根根鋼管,搭起舞臺/紅火的市場,不落帷幕//走過那一幢幢廠房,車間/心里鋼花飛濺/星星的爐火旁/我看一片燎原的火勢”。在劉祥宏的眼里,鋼不是鋼,鋼是詩,鋼是柔軟的。

詩人沙克撫摸著鋼塊,把鋼的強力寫入采風作品中
著名詩人沙克在一天的采風后,很快寫成了詩歌《戴南鎮》——“里下河養土養人/養——油菜、稻子、垂柳的軟/養古寺門前的一塊跪石/膝蓋窩里躲著初唐//在蜘蛛網后面/唐太宗吃白水河魚/喝米漿酒,擬就治世腹稿/戴南人被裹進傳說//陽光盛,雨水足/青蛙的肺活量大過一朝十一朝/產卵……放養蝌蚪,鳴唱/把夏至后的熱夜早早地唱亮/引起搖櫓的水響//戴南鎮,長得一副好面孔/一側蓄著鋼的強力/一側閃現元瓷的深藍/態度斯文,如毛筆專情不已”。沙克將戴南的自然之美、歷史之美和工業之美,在一首詩里“一網打盡”。

戴南采風詩歌朗誦會
晚會:著名詩人和本土愛好者詩作同朗誦
晚上,主辦方安排了精彩的“詩意戴南”詩歌朗誦會,通過聲音和音樂來傳播詩歌之美。戴南古鎮華燈齊放,星光閃爍。在戴南銀河藝術團演播中心,詩人們的杰作和散發泥土芬芳的本地業余愛好者的作品,同臺獻藝,為水鄉人們奉獻了一臺雅熟共賞的詩歌朗誦會。
朗誦會共精選了23首詩歌作品。其中包括簡明的《在華山上,與徐霞客對飲》、李云的《東非行》、沙克的《本身的光》、熊焱的《我記得某些瞬間》、育邦的《謁施耐庵墓》、黃玲君的《采石磯》、白小云的《影 子》、龔學明的《我愿意承認風是柔軟的》、束向紅的《人活著和水很像》 ,也包括本地詩人的作品,如翟明的《沉默》、嚴勇的《泰州印記》、王干榮的《在梔子花影里與母親對望》 、劉祥宏的《我是那浪花一朵》、薛蘭鳳的《雪花》等。
為了能達到高水平的朗誦效果,朗誦者們進行了多次彩排。晚會現場,各位朗讀者在美妙的音樂聲中,或慷慨激昂,或溫婉舒緩,或聲情并茂,以詩言志、以文傳情,傾情上演了一場視聽盛宴。飽含詩意的朗誦,博得在場觀眾陣陣掌聲。精彩表演給現場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朗誦會吸引了興化眾多詩歌愛好者和戴南鎮普通居民前往,讓普通人群也能接觸到詩歌,體會到詩歌文化之美。

詩人簡明、熊焱等在戴南采風座談會
座談:名家傳授創作訣竅 作者認真找作品毛病
7月6日上午,《詩風》周刊和鎮文聯還別開生面地推出“名家與讀者” 座談會,請著名詩人講詩歌,談訣竅,讓本地詩歌作者說創作困惑。
著名詩人熊焱總結了五點:一是要有文學的抱負,寫詩者對自己要有要求,不斷挑戰自我,以求超越。即使成不了杰出的詩人,也要努力成為大家喜歡的詩人。二是要有距離感,既要親近詩壇,了解詩歌,又要保持適當的距離,保持內心的安靜,保持對詩歌的尊重,不能浮躁。三是要有方向感,寫詩不可能面面俱到,要尋找自己最擅長的東西,找準自己的寫作方向。四是要積累一定的經驗,這個經驗不是指寫作技術技巧的經驗,而是寫作來源的經驗,閱讀的經驗,生活的體驗,需要“行走”。五是不要畏懼困惑,一個人只有產生了困惑,才會不斷地思考,不斷地提高,人都是在不斷解決困惑的過程中不斷地進步和超越的。
著名詩人簡明從“如何閱讀”、“寫作中常見的幾點問題”和“比喻”等角度指出創作要注意的三個方面:一是希望寫作者要加強閱讀,這是基礎,寫作者都是付出,自己“貧血”怎么去“獻血”。二是希望詩歌愛好者要尊重詩歌這一行,保持敬畏之心。要有工匠精神,敢于挑戰,不斷超越。三是習詩者要學會使用名詞和動詞,學好比喻這種最基本的修辭格。
業余愛好者對這樣“零距離”與著名詩人接觸還是第一回,都很激動。鎮里中學老師、癡迷詩歌的本土作者薛蘭鳳說,“與詩人們面對面交流,讓我們獲益匪淺,勝讀的不是十年書,勝讀的是一輩子的書。大咖們和藹可親,語重心長,給我們指明了寫出好詩歌的努力方向,告訴了我們閱讀的重要性,強調了詩意的特別韻味。他們讓我們知道,詩不是無病呻吟,而是蘸著自己靈魂的鮮血,是情感的噴涌,是一種吶喊;要有情感醞釀,要有意象尋覓。”
作者:龔學明
來源:揚子晚報
http://www.yzs.com/zhongshibaodao/2017/07/09/5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