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中年,詩歌寫作如何延續
——詩刊社舉辦第八屆青春回眸詩會
“步入中年,詩歌寫作如何延續?”詩刊社第八屆青春回眸詩會上,詩人們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據《詩刊》副主編李少君介紹,青春回眸詩會是詩刊社于2010年打造的與青春詩會相對應的一項詩歌活動,每年邀請部分曾參加過青春詩會的詩人,以及一些沒有參加過青春詩會但依然活躍在詩壇的詩人參加,他們大都在50歲以上,希望用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來對抗時光的漫延。
從青春期到中年,有些詩人一直不斷地拿出新作。詩人張執浩說,在這個時代,一個詩人可以很快地樹立自己的名聲,但同樣也很容易就會被人們所遺忘。因此,不能把一些外在的東西作為詩歌寫作的根據,而是要依靠自我內在的驅動力。詩人只有保持對生命的鮮活體驗,才能使寫作的情愫持續涌動,承擔起自己在詞語世界里的使命。詩人桑克這么多年來也是持續不斷地寫詩。他說,在工作上沒有獲得太大的成就感,于是就靠創作詩歌尋找生命的存在感。年過半百,顧忌的東西反而越來越少,想寫什么就寫什么,寫得很多,自己也寫得很開心,至于發表與否反而變得次要了。
中途中斷寫作的詩人也有很多,詩人何曉坤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在詩歌創作方面非常活躍,但后來沉寂了近十年,直到新世紀之后才開始慢慢恢復詩歌寫作。他說,有一段時間,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山區的學校和寺廟上,因為他覺得為山區的孩子修一個操場,為山區的寺廟修一座水池,比寫好一首詩重要得多。即便如此,詩歌在他心中依然有著崇高的位置,一直割舍不掉。在離開詩歌的日子里,心中也一直滿懷愧疚。他現在試圖把“現實世界的工作”和“精神世界的寫作”更好地結合起來。
步入中年,詩人們的詩歌觀念也產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青春的激情不再,但也更能夠以平靜之心體察萬物變遷。詩人毛子說,最近他和詩人朋友去到長江邊,面對這條日益萎縮的河流,依然能夠感受到“風急天高猿嘯哀”、“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悲壯。走進長江博物館,面對存在了數千年的石頭、貝殼,它們什么話都沒說,但好像又說出了一切。詩歌創作也應該如此,在沉默與言說之間找到平衡的力量。詩人雁西覺得,中年的自己更加能夠沉下心來,勇敢地面對內心和靈魂的真實。在詩歌寫作中,一方面聚焦于對內心的抒情性表達,另一方面要使作品與時代、社會有共鳴點。詩人遠岸說,持有一顆詩意之心,生活常會帶給我們驚喜。作為一個詩人,不能太自私、太自戀,要承擔自己獨特的使命。在詩歌創作中,既要寫出這個世界的寒冷,也要傳達出這個世界的溫暖,溫暖自己,也溫暖他人。
“青春回眸”,不僅要反省詩人自我的寫作,也要反思詩歌總體的發展歷程。詩人黃梵說,他年輕時候的寫作,更多的是出于一種驕傲、自大;步入中年,慢慢覺得個體非常渺小,想控制一切是徒勞的,反映在詩歌創作上就是去掉個人化,不要把創作僅僅建立在個人的狂妄和快樂之上,而要寫出個人與環境之間的深邃而復雜的關系。他還談到,我們應該換一種視角來評價中國新詩。新詩成就的高低取決于它為中國文明的進程貢獻了多少力量。我們繼承了古典的傳統,也學習了西方的傳統,應該把兩方面的資源和啟示結合起來,審視當前的文明困境,寫出真正具有分量的作品。
入選本屆青春回眸詩會的詩人還有阿信、曹玉霞、王琦、陳先發、胡弦、蔣三立。阿信、曹玉霞、王琦也在會上分別回顧了自己的青春歲月,暢談詩歌創作對自己人生的深刻影響。
本次活動于7月7日至8日在海南陵水縣舉行。中國好詩歌朗誦會同期舉行。據介紹,詩刊社每月邀請知名詩人從當月刊發在《詩刊》上的作品中選出他們最為欣賞的一首詩歌進行點評,作為當月的“中國好詩歌”。在朗誦會上,13位參加青春回眸詩會的詩人,以及李元勝、臧棣、江非、泉子、馮娜、江汀等詩人,或朗誦入選的中國好詩歌,或朗誦自己的新作,為聽眾們奉獻了一場詩歌盛宴。
在活動中,詩人們還就“有好詩歌卻傳不開”的問題進行交流。臧棣談到,當下的新詩創作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但是大眾和知識界對它的評價卻不是那么樂觀。詩人們一方面固然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創作水準,另一方面也應該發出強有力的聲音,說明新詩好在哪里。而大眾和知識界也不應該那么傲慢,應該先去閱讀、了解,再對新詩加以評判,而不要不加分辨地全盤否定。江非認為,詩歌的廣泛傳播往往依靠詩人形象的樹立,我們往往先接受一個詩人,再接受他的詩歌。而在當下,很多詩人的形象是模糊不清的。也有詩人談到,好的詩歌作品不能傳播開來,與當前的詩歌教育不夠好有關。但作為一個詩人,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要思考:我寫出來的詩歌是否真的足夠好?而且,是否能廣泛傳播,與一首詩成就的高低有無必然聯系?
此次活動由詩刊社和中共陵水黎族自治縣委宣傳部共同舉辦。海南省作協副主席梅國云,陵水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萬才勝及當地陵河詩社的詩人們也參加了活動。
來源:文藝報
作者:黃尚恩
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7/0710/c405167-29392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