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詩人楊蒙:小荷已露尖尖角
——楊蒙詩集《找》作品研討會在京舉行

圖為2017年9月1日,少年詩人楊蒙詩集《找》作品研討會現場。本網記者 呂家佐/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呂家佐)2017年9月1日,少年詩人楊蒙詩集《找》作品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吳思敬、曾凡華、徐忠志、華靜、楊志學、王久辛、曹宇翔、汪劍釗、高立林、劉建忠、劉秀娟、汪雪濤、趙依等專家、詩人參加此次活動,共同交流楊蒙詩集《找》的創作特點、以及楊蒙作為“00后”詩人,未來在詩歌方面發展的前景和潛力。
記者了解到,今年17歲的楊蒙是中國網絡詩人第二期高級研修班最年輕的學員,自2008年在《北京晚報》發表處女作伊始,作品見諸《北京日報》等多家報刊和多種年度選本。2016年出版詩集《找》,收錄30余首詩歌。
與會專家認為,楊蒙創作主要分為兩個主題,一個是你和我的關系,一個是關于時間的探索。他的創作主要提供讀者思考的途徑,思考本身即是其追求的意義,而非需要讀者讀懂。楊蒙創作的思維方式突破了年齡的限制,對生活的理解和思考的深刻性已經超過同齡人,作品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受西方現代派詩歌的影響甚深。在吳思敬看來,這位不滿十八歲的少年詩人的出現反映了當下我國詩歌創作的隊伍后備軍陣容強大,層出不窮。他的詩都很短小,但文字所蘊涵的豐富哲理極具力量。比如《花》,他寫的是花朵燃燒,美麗當做了燃料,燒掉了一面,“花”的意象不再是一般的意象,更多的是對生命、童年的思考,超過一般描述性意象的深度,其作品已脫離兒童創作的思維和特點,“一下子就成長起來了”。有專家將他的創作比喻為“伸著觸角到處摸、找的小章魚”,“好多句子像章魚的觸角一樣全方位伸展,沒有規定性和預設性,詩的整體感覺非常好?!?br />
楊蒙的詩歌已體現出諸多難能可貴的品質,但囿于人生經歷和閱讀之限,創作中還有很多亟待提高的地方。吳思敬認為,詩與一般思想格言之間的區別在于,詩需要通過意象或者多重意象組成來表達人生觀點或展現一個世界。如何運用更加詩化的語言表達深刻性和哲理性,是楊蒙創作需要進一步提高之處。同時,他還談到,詩歌創作要有對時代、現實的反響和回答,而不能因循他人腳步進行創作。作為衣食無憂的千禧之代,如何把人類的苦難化為自己的苦難,才是詩應該達到的高點。文學的偉大性在于思想的高度,而人生的高度決定思想的高度。曾凡華表示,楊蒙創作在繼承現代派特點的同時也應回溯傳統,從中國傳統詩歌文化和中國百年新詩的歷史中汲取精華,加厚傳統文化的修養。與會詩人、評論家對楊蒙以及年輕一代詩人的寫作寄予厚望,認為楊蒙的詩歌簡短而有力,富有靈性和語言的掌控力,希望在今后的創作道路中多閱讀,全面吸收營養,使筆力更加深厚,視野更加寬廣,在今后的求學道路上依舊葆有對詩歌的熱愛和追求。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呂家佐
http://www.cssn.cn/wh/zxqy/201709/t20170902_3628158.s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