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文壇動態 > 正文

李犁緣何“烹詩”


好詩有感而無確解
——李犁《烹詩》(30)
 
 
詩人、詩歌評論家李犁

  近年來,詩人出身的李犁成為中國詩壇最為炙手可熱的詩歌評論家。
  他區別于學院派的教條、故紙堆和引經據典,他區別于草根評論家的無厘頭、情緒化和無原則。
  他的評論語言自成一家,一語中的,深入骨髓,詩化的表述堪稱美文,正在為越來越多的詩人們所追捧。
  他的評述文字通俗易懂,老少咸宜,對初學者有指導意義,對已經成名成家的詩人有醍醐灌頂的警醒、提攜。——《海燕》主編李皓評價
 
  無色:好詩有感而無確解
      
  好的詩歌應該是有感而無解。因為詩歌是感性的產物,只要一種情緒下的一氣呵成,就不必在意主題要明確,意旨要鮮明。過分強調意義和說理,勢必造成理性大于感性,讀起來干巴巴的沒有水分。這是論文而不是有血有肉的詩歌。我這個想法最近在讀袁枚的《隨園詩話》得到印證。他說詩歌最好就是似是而非。就是一首詩歌或者一句詩歌像說甲也像說乙,不同的讀者得到的感受和啟示都是不一樣的。這就是我說的詩歌意旨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因不確定而呈現意旨的多向性。當然這不是胡寫亂寫,似是而非的前提是有感而發,而且每一句詩歌都應該是心靈上滴下的雨露,甚至血和淚,當然也包括歡樂和激動。既然是心靈,那誰能言說清楚自己的內心呢?其實說出內心的體驗和感受就不在意內心是什么樣子。有人問畢加索說你畫的是什么我怎么看不懂,畢加索說你能說出貝多芬的音樂是什么嗎?此人說有感受但說不出。畢加索說我的畫就是這樣。此人連連點頭。
     
  有人打電話讓我舉兩首這樣的詩歌當例子,那我就想起我當年解讀過的兩首最典型的吧,一個是卞之琳的《斷章》:“你在橋上看風景/我在橋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還有顧城的《遠和近》:“你一會看我/一會看云/你看云時很近/你看我時很遠”。  
     
  這兩首詩寫的是什么?我當年曾解讀過,憑的是那時我的經驗,也就是當時我對世界的看法,在這兩首詩歌中找到了對應。但我相信每個讀者都會有自己的解釋,那解釋就是讀者自己對人生和世界的體會,在這兩首詩歌中找到了呼應和平衡。詩歌就是給大家提供一個安慰和發現自己的契機,讀者順著它把自己內心的沉積排出來。就像這兩首詩,戀愛中的讀者,失意中的讀者,還有裝逼的人失意的人看了它理解肯定不一樣。
     
  譬如我是一個悲觀的人,是一個對人生理解不太明亮的人,所以我就覺得那首《斷章》中人是很被動的,有種螳螂捕蛇黃雀在后的感覺。而后一首我就覺得人和自然比較親近,人和人就比較冷,甚至這距離是永恒的。但是一個當年被愛情燒得有點傻和異常興奮的朋友卻覺得這兩首詩是寫愛情中人的變化,像電影中的蒙太奇,各種情緒的轉換。這就是人和人以及不同時期的人感覺的不同。所以閱讀者的檔次決定了詩歌的高尚與低下。對這兩首的不同理解看出我朋友是光明高尚的,我就是陰冷卑下的。所以詩歌是試金石,也是知音,給不同人提供相同的愉悅和情感的出口。
    
  詩歌與美術和音樂都是一個血脈,都源于心靈源于感覺源于情感和超然的冥冥中的天籟之音和神來之筆,這就是神的力量和旨意。從顏色上說赤橙黃綠青藍紫,但也可以什么顏色都沒有。無色即空,空就就是巨大,巨大到無的程度,是一種輕,也是一種恐懼或者是巨大的敬畏。
    
  說到無色,我前幾年曾經借代這個來評價過一種詩歌。這里稱謂的無色寫作與上面說的不是一個意思,而是表示作者不被自己的情緒乃至于境況所限,而超越自己的一種寫作?;仡櫼幌乱苍S會有一些別的啟示。
   
  無色就是沒有顏色的寫作,這種詩歌作者不再突出個人的境遇和生活。因此我也把作者這種寫作稱之為超我寫作。因為在這些詩歌中作者的情感已經跨越了自己的命運和自己生存的時空,更多的是給予他人和世界更多的關懷和愛,希望用詩歌去滋養和照耀別人乃至世界。而這些作品的核心就是——愛。愛親人愛朋友,愛他所居住過的城市,以及生長的萬物和一切美好的事物??梢哉f是一種大愛和博愛。愛成了詩人寫作的原動力,這來源于詩人們開闊的心態和對生活的感恩之情。  
   
  我們拿祁人寫于一九九六年北京一個地下室中的作品《寄自西絳胡同13號西門》為例:“現在,我生活在這里/居住在西絳胡同/地址:13號西門//我要告訴你們,……你所關心的這個人/如今攜妻帶子生活在這里/自然,我會接到你們的來信/熟悉或陌生的筆跡/常令我感動不已……熱烈、生動而又樸實的語言/促使我一遍又一遍地回信/告訴你們,地址,西絳胡同/請記住,13號,西門/……”!
   
  我不厭其煩地敲下這首詩歌的部分文字,也是旨在告訴你們,這是感動我的一首詩歌。同時它也具有了好詩的優秀品質,那就是簡單直接,真實自然。這里的每一個字都浸泡著作者的情感,而一層層的傾訴就是一串串音符在心靈上彈奏,讓我們被詩人的真誠熱情,達觀喜悅的情感所籠罩。這里我們看不到漂泊生活中的辛酸和苦難,我們能感受到是一個詩人對艱辛的坦然,對親人的摯愛,對友情的珍惜,對平凡生活中每一個微小的事物的深情和撫摸,我們可以把這首詩歌理解成一個漂泊詩人的幸福生活。這是一首有熱度的詩歌,帶著作者的體溫和熱淚,也讓我們從中感受到詩人和生活的休戚與共和肝膽相照。同樣這樣一首和生活肝膽相照的詩歌難道不是更博大的愛情詩嗎?
    
  西絳胡同13號西門,那是一個讓所有去過的詩人感到心跳感到血熱的地方,那里留下了太多詩人的足跡和心血,甚至美好的青春時光。那里曾經是全國詩人的中心,像現在的宋莊和798之于中國畫家的意義。詩人把那里生活的情境和意義呈現出來,就是點燃詩人們的記憶,也是提醒那些寫詩或者不再寫詩、青云直上或者依然跋涉在泥濘里的詩人們不要忘記我們從哪里來,我們的血液里曾經流淌過詩歌的顏色!這讓我們再次感受到詩人熱愛詩歌,珍視友情,感恩生活的心靈。
 
  這種更廣闊的愛讓詩人超越了個人生活的幸福和苦難,詩人用善良和豁達去體恤去照亮別人的生活,這是一個大詩人的胸懷。這也證明詩人是這個世界上天生的具有無緣無故的愛和憐憫心的人,不論是對人還是對世間的萬物。這就不能不提作者的另一首詩歌《鼓樓上空的鳥兒》:
 
  “……鼓樓上空的鳥兒/你翅膀下面的這座城市/沒有樹枝沒有草坪/沒有你的棲身之地/你回家的情景,此刻就要/寫進我的詩里/愿你美麗的羽毛/別被風雨淋濕//鼓樓上空的鳥兒/你低頭瞧見的這個行人/也是一位匆匆游子/在這座城市的天空和大地上/與你有著相同的經歷”。
    
  我猜想這首詩一定和前一首《寄自西絳胡同13號西門》寫在同一時期,前一個關懷的是人,這一首憐憫的是鳥。當然也從鳥的處境中聯想到自己的命運。從中看出作者其實骨子里有一種天生的悲觀,只是后天培養出來的積極和開闊的心態,才讓這種情愫化成更普遍的悲天憫人,化個人的痛苦為同情別人的淚,化自己的淚水成照耀世界的陽光雨露。
    
  仔細體味,你會看出這兩首詩的發生都源于同一個胚胎。而且它們都是中國式的思維,重疊、回環、反復的吟誦,類似《詩經》的寫作范式,而且思想上也繼承了詩經的傳統,那就是根植現實,用詩歌的觸須去觸摸生活的根和廣袤的大地,你走心了,不論用哪一種方法和形式寫作,你寫的作品都能走進別人的心,扎進更多人的心。
     
  所以,詩歌永遠是情感的使者,它的出發和抵達永遠是從心靈到心靈。而心靈的顏色是無色的,無色包含了萬種色彩,所以越是說不清看不懂似是而非越是內容的含量之大,也就越是最好的詩歌。
 
 
 
  傷感即美感
 
  傷感的時候讀感傷的詩歌,心靈會獲得一種少有的寧靜和美感。這是不是就是我們常說的負負得正呢?隨著那些美麗而憂傷的文字,躁熱開始消遁,喧鬧歸于寧靜,看窗外樹葉—片一片搖晃,聽詩人的心靈焚燒時的回響,一種古典的抒情,深刻的憂傷在空氣中彌漫。讓我不由自主地為一種圣潔低頭,為一種宿命沉默。凡是理想的都過于純粹,凡是純粹的都易于破碎。這就是命運的力量嗎?這就是詩歌亦或詩人的宿命嗎?感傷的詩行讓我觸摸到一種本質,它高貴而純粹,堅強而脆弱,純潔又孤獨,冷漠又熱烈。就象沉靜的秋水下燃燒的火焰,讓我們為一種柔情感動,又讓我們為一種灼烈震栗。
     
  但是我們曾經作為人類良知的詩歌在今天為何變得這樣迷惘和混亂?我們曾經喚作精神火把的詩人為何變得這樣盲目和狹隘?做為新時期文學的先鋒,是詩歌最早提出了對“人”的關切,也是詩歌最早為人自身的價值和理想呼號奔走。然而時至今天,我們很難讀到那些關注人類的生存和命運,表現人類的現狀和夢想的詩篇。很多詩人退到心靈的反面,象手工藝操作者一樣,制造—堆堆與情感無關的文字。還有些人打著“現代”的旗幟,不但拒絕情感,而且在詩中對人的要求和愿望進行敵意地蔑視。這樣的作品除了一堆堆廢棄的如磚頭瓦塊的文字,還能有什么呢?這也是我很久不讀詩的一個原因。在這種背景下,重新讀這些美麗而憂傷的詩歌,我會獲得一種情感上的愉悅,并由之帶來的精神上的凈化和普照。
      
  以上這些感想,出自我手上這本幾位女詩人的詩集。女性詩歌較男性詩歌更感性更柔軟離心靈更近,這不論是單純的心靈暴露,還是現代意味比較強烈的幻像重疊,都沒有回避自己的心靈,以及情感處境和生存現狀。那種對人的深刻關懷,愛的愿望的強烈綻放,精神夢想的全面修復,都閃爍著人道主義的光輝。她們從人道主義的故鄉出發,去尋找(表現)理想主義的彩虹。在她們的詩中閃耀著道義上的悲憫與關懷,精神上的救人與自救,靈魂上的放逐與皈依。這些詩歌不論是對親情刻骨銘心的眷戀,還是對明亮愛情的清徹流露,亦或對個人命運的沉郁低吟以及對女性的生命意識的深刻探究,無不透露出善良和關懷,同情和祈盼。
     
  正因如此,當詩人路過秋菜市場便想起母親每年站在秋天里忙碌,便忘不了“風把你的披肩從后面吹起的樣子”;在車上,與—個人相遇,他走路的姿勢也令詩人突然想起父親,于是“像突然遭遇到雨天,我想起雨具/想起雨里晾曬的衣裳”。這是一種傳統而平常的感情,但沒有什么力量能摧毀這種溫情。在這些寫親情的詩歌中,作者置身在舊時代的門檻上,體驗著某些細小卻永不再現的情感瞬間,當我們重讀這些詩篇,一切都染上了詩人自身的憂傷;“今天下午我將和你(父親)一起經歷老年/經歷歌聲中傳來的傷感/你以為我什么都能承受/不呵,我的脆弱是一只熟透的桃子/一碰就是一個傷口”。這是一種刻骨銘心的血脈相連的感情,是割不斷的草木,分不開的骨肉。在最真的感情面前,你可以摘下面具,卸去堅強,靈魂不再設防,心靈自由流淌。這是一顆對人類有著宏大的善良和悲憫的靈魂,這是能征服一切、摧毀所有情感堡壘的人性之光。在詩里人道主義永遠是詩人出發和最后歸依的家園。
     
  在這些詩里,我們很容易讀到一種傷感。與其說這種憂傷來自于作者先天的敏感和脆弱,還不如說是理想主義在現實中散落的破碎之光,那是一種對理想深情的呼喚以及由此產生的焦慮和憂傷。但這些詩中的理想并不是海市蜃樓,而是人性中最具體最真實最基本的東西,那就是理解和被理解,愛和被愛。這樣的主題貫穿了這些女詩人的全部詩歌。
     
  然而殘酷的現實卻沒能使詩人起碼的愿望得以實現,黑暗常常淹沒了人性中的光明。呼喚沒有回聲。正如詩人林雪說的“在歌唱的時候失去旋律,在說愛的時候失去愛”。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使詩人的熱情漸漸冷卻。那種單純熾熱的歌唱逐漸地被復雜陰郁的低吟所取代。熱情的篝火熄了,流進我們視野的是深邃沉靜的秋水。只有那束藍色的火種在深深的水下發出細弱的呼喚。
     
  其實理想主義是人道主義的漫延,表現理想更是人道主義文學最本質的要求。這些感傷的詩就是從人道主義的家園出發,去尋找和表現理想主義的彩虹。這艱難的歷程,為這些詩歌留下許多特征,筆者就印象比較突出的幾方面略談一二。
 
  滄桑感:跨過青春時代的女詩人們再也不是唱著浪漫的情歌,在青山綠水間擷花采蝶的少女,再也沒有了“……桌上放著我的退稿信;墻上掛著你的溜冰鞋/還要擠出—個空間/放置一個搖藍……”的浪漫情懷,已經被風吹雨蝕成“沒有誰能囑望天空/啊,我是這樣脆弱易折斷,沉積千年的葉子/想起破碎的足音/那母性的獸走來/冷漠地注視世界/之后走開,絕望而神圣。”(林雪《遠離》)。
 
  經過春天的浪漫,夏天的燥熱,秋天里的詩人們以一種成熟、冷僻、孤獨,高傲的目光注視世界。燥動起伏的情緒化做一種平靜(平靜得讓人窒息)。平靜中蘊含著更深的寂寞和傷感,因為秋天不僅收割成熟。秋天中還有凄涼的風:“在微茫的幻術中,慢慢倒向/獨自一人的床。這兒那兒的發絲/ 已被收集一空。
 
  ……/有誰饋贈的花束在倦于料理中枯萎/有誰的詩集未曾打開,積滿灰塵/猶如對那油膩的領子/與陌生的氣息/手兒想到了抗拒/又能有什么/多么寒冷的雙腳多年的疼/ 在冷風四溢的房間里獨自地/慢慢拉上披肩(林雪《城市之舞》)”。
     
  時間的秋風吹滅了所有浪漫的火焰,少女時代單純明亮的夢想和憂傷被幽深的思緒和滄桑所替代。這里平靜變成了平常,從身在其中繼而置身其外,仿佛都是一種宿命,由它去吧!就像綠葉不能長久。這時的詩人們不再祈盼愛情的永恒,情感的巖漿激烈的奔瀉之后,是一片冷漠而堅硬的花崗巖。曾經滄海難為水,鮮艷過后是深沉。
     
  瑣細感。80年代后期,在中國詩壇掀起女性詩歌熱。一批女詩人以一種顛覆式的寫作反抗男性為主的話語世界。她們大膽的暴露自己的隱私,夸大自己的生命意識,用自虐自毀的方式與男性世界抗衡。她們從精神到寫作都試圖走出傳統意義上的女性世界,甚至不屑于愛情,不屑于做一個好妻子、好母親,這種精神上的烏托邦的沖動只能導致行為上的荒誕和盲目。就象一個人揪著自己的頭發要離開地面一樣。充斥在她們作品中的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玄想,她們以為如此就能擺脫了男性、走出了世俗。
      
  所以我更喜歡那些沒有反叛和夸張的女性詩歌。這些詩歌不屑于做那些生命意識上的抽象探索,也不有意強調女性女權,只沉醉于聚合個人的心靈碎片。她們理解的幸福是建立在原有的社會結構之上的一個女人平凡的起碼的幸福。那就是愛和被愛。做一個好妻子,好母親、好女兒,對這些女詩人來說是一種真實的幸福:“我閉上眼睛。親愛的,我的靈魂張開/在星團上面,在彩霧上面,在我上面/親愛的。我這一生只為了愛你或等待你(《四點鐘的夏季》”。詩人愛人也自愛:“永遠不在愛情中退縮/永遠使自己純潔/永遠保持沉靜”。
      
  這里我們看不到那種歇斯底里的尖叫,也沒有那種充滿玄思和層層疊疊的象征。詩人的要求是建立在傳統文化上傳統意義的訴求。她從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出發,接受傳統,以真誠換回真誠,以信任換回信任,通過愛的形式實現人的價值,贏得人格上的尊嚴。而“這世上永遠沒有什么偉大正義的事業/使我停止為逝去的愛情痛苦?!?《傾述》)。愛情就是詩人人生的宗教,是她們實現靈魂自救的唯一方式。也許有人會覺得有些極端,但是,她們確信也堅守著自己的理念,因為“在當一個正直的普通人都不容易的情況下,我不奢望當英雄(舒婷語)”說這些女詩人不屑于情感之外的任何抽象的探索,我并沒有意貶低那些女性詩歌的探索者們。她們都是自己詩歌中的英雄,只是那些女權詩人們一直想從俗常中走出卻終沒有走出,而這些女詩人卻是一直想走進俗世卻終沒有走進去。
   
  她們都是失敗者。
   
  殘缺感。我們說有些女詩人是失敗者,是因為“理想主義者都有光輝的痛苦”(王光明語)。在這些詩里,我們常常讀到一種夢想與現實,愛與被愛,理解與被理解之間的反差。愿望與實際的背向行駛使我們詩人的生活總是傾斜,總是“殘缺”。所有的詩人都在追求完美,而完美總是易于破碎,亦加人格和瓷。其實完美只是老嫗時對少女的回憶,是樹樁對成長的樹苗的期待。所以在這些感傷的詩里,我們很容易讀到那些“殘缺”的詩句:“詩與愛情,我的兩個相互攙扶的盲人/用創傷來醫治醫生的傷口/用偏癱來照看護士/用我們僅有的一條腿成為健全的兩條腿的拐杖”(《印有名字的桑樹》,)。多么讓人同情的處境!生存已經到了如履薄冰的危機時刻。而“這個完美的世界。已容不下一朵花,一句歌聲/可是為什么。我們的殘缺仍持續不斷地被剝奪”。腳下的冰塊已經破碎,我們已不能自持。在無根的狀態下我們該如何面對生存?我們又該怎么面對詩歌?自救不能怎能救人?這是詩人面對殘缺世界時的詰問。那么詩人面對愛情又怎樣呢?“還有誰愛你/在日出的地方;有一個姑娘修女般度日/等待你像基督降世”(《情人》)。
   
  讀到這里,我感到—種涼意正從某個殘缺處滲入骨髓。那是煉獄里發出的聲音,是鐵淬火時的呼叫,是心靈焚燒后飄零的黑暗和灰燼。苦難的詩人們在極端困苦的情況下,在混濁的黑暗中為我們保存下精神的火種!可為什么貧困、疾病、孤獨、失戀、早亡還有人為的迫害總是追隨著他們?荷馬、薩福、彭斯、拜倫、雪菜、普希金、裴多非……還有我們的朱湘、海子、蕭紅……他們都沒有活到40歲。生前沒一位得到過保護和榮耀。
   
  完美的詩人殘缺的人生!
   
  期待感。盡管詩人的命運總是那么殘缺,但是我們透過這些憂傷的詩行,依然能看到善良、熱愛、期待的靈魂。她們在許多詩中給予現實和時間更多的寬容和等待。哪怕是來自惡意的詆毀和傷害,她們也能保持內心的平靜和行走的端正。在她們許多陰郁低沉的詩篇中,我們依然看不到那種自棄和逃逸。更多的是沉郁不沉淪。失望不絕望,還有貫穿其中的自愛和自潔。不能夠救人便自救,不能愛人便自愛。正如詩人自己所言:永遠使自己純潔,永遠保持沉靜。這些我們都可以看作是詩人的自我完善。血液中天生的善良純樸,人性中光明的普照,使這些女詩人能在不如意的境遇中依如既往地給予世界和他人以關懷和同情,不論是撫養目己的父母,還是哺育自己的故鄉,亦或所有善良的人們。不論現實多少冷酷,生活多么陰暗,她們的詩依舊保持著對美好的祈禱、對幸福的等待。雖然沒有了單純明亮,雖然增加了冷僻和陰郁,但是發自靈魂深處的那種熱愛依然執著地燃燒著:“世界如此喧囂,湖水/漸漸發白。在前世里相約/做哪一種事情,都不會/持久不變。我們依如朝圣者/ 在蜜蜂與蚊子的舞步里坐下來,等待”(《遠離》)。
  
  葉子凋謝了,樹干還在,水面結冰了,但河水依然在執拗地奔流。沒有了浪漫和浮躁,卻增添了成熟、冷靜和堅定,熱愛的靈魂、善良的精神內核尤如永不熄滅的光芒,閃耀在這些感傷的詩篇中。希望還在,明天更好。這種色調的詩歌不是情感的灰燼,也不是心靈的避難所,而是體眠的火山,正等待更壯烈的噴發,也許—切都還來得及,只是要耐心地等待。
 
 ?。ㄒ陨弦玫脑姼璩鹈猓鲎允窃娙肆盅┑淖髌罚?br />

 
  詩是電出來的情火
   
  擦電,是網上流行詞,原意是指兩人有眼緣,只看一眼就有觸電的感覺,不僅生情,而且電得暈眩。用在詩歌里就是說詩人只與生活擦下肩,情感便被點燃,這擦出的電凝固下來,就是一行行詩。像公共汽車上懷孕的母親,自家院子里成熟的石榴樹,一次簡單的朱雀行,廣告牌下翻滾的男女等等,都會在詩人的內心騰起大火。這就應了那句古人說的“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边@說明詩人的內心裝滿了干柴和彈藥,與生活中人和事的邂逅,僅僅是火柴頭在磷片上擦了一下,于是這情感的烈火開始燃燒,并逐漸放大且成為一種圖景,給灰暗的生活以燦爛的一擊,也讓寒風中的心有了溫暖和沉醉。
     
  所以詩歌里照耀著一束陽光,這是詩人的熱忱,它讓文字熱烈又明媚。于是那些庸常的、瑣屑的、不規則甚至有點陰冷的事物都變得俏麗完整,且有了曲線美和暖洋洋的光輝。于是詩人發現了“懷孕的女人登上公共汽車/扶好車門里側的立桿后/對著整個車廂,她很快地瞥了一眼/她那么得意/像懷了王子/她的驕傲和柔情交織的一眼/仿佛所有的人,都是她的孩子(藍野詩)”。還有“親水別墅的廣告牌下/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在翻滾/這是春天的北京//遠處的人悄悄看著/不,不要驚擾了他們/因為這是春天/大地已經回暖(藍野詩)”。顯然這是屬于春天的詩歌,有青草像火焰一樣在萌發,在向上沸揚,一切都是那么鮮活又生機勃勃。這昂揚而善美的人生態度讓詩歌有了熱度和力度,對陰郁而萎靡的詩壇是一種補充和呼喚。
     
  也正因如此,我們在這樣的詩歌里看到一種情懷,一種掏出自己的心去體恤和溫暖別人的情懷,一種對微小的美好傾注了全部的真情和愛意的情懷。所以詩人寫詩就是讓情感燃燒,像一顆蠟燭犧牲自己的肉身而換來微弱的光芒一樣。這讓我們讀詩的時候,總是小心翼翼,這是詩人總是為美好祈愿,祈愿生活少一點顛簸,祈愿回暖的大地不再有倒春寒。這份慎重和珍惜讓詩人的詩歌更加真誠和深情,而只有深情的詩歌才是最真實可靠的,詩歌的法則永遠是情感、想象和愛。
    
  另一方面,我們不能不佩服詩人對詩歌的敏感,以及對語言的掌控力和即時性。這需要一種狀態,一種長久的經常的對詩歌的癡迷性和靈敏度。靈敏和迅捷,這是詩人天籟。當然更需要有一顆詩心,一雙無邪的天真的清澈的眼睛。有了這一塵不染的詩心,詩人們就能在生鐵一樣的表情里擊打出柔軟,哪怕只是一道光與影,也能被詩人逮住并凝固。因為你看沒看見,詩歌都在那里,并且只生不滅。詩人的工作就是喚醒它,然后再用詩歌喚醒讀者蒙蔽中的眼睛和心靈。

 
 
  作者簡介
 
  李犁:父母起的名字是李玉生。遼寧人。屬牛,長相如牛,性格像牛又像馬。就讀北京師范大學文藝美學研究生班。上世紀八十年開始寫作詩歌和評論。1992年后與酒長廝守,與詩偶爾偷情。2008年重新寫作,評論多于詩歌。出版詩集《黑罌粟》《一座村莊的二十四首歌》,文學評論集《拒絕永恒》,詩人研究集《天堂無門——世界自殺詩人的心理分析》;有若干詩歌與評論獲獎。為《中國文人書畫》主編。
 

 
  詩評媒編輯部信箱:shipingmei001@163.com
  法律顧問: 河南有道律師事務所主任    馬  偉
 
 
作者:李犁
來源:詩評媒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4OTA0OTg0NA==&mid=2650047712&idx=1&sn=b86579a632361267d2f13b8499d11083&chksm=f435397bc342b06d8831b44d2cafd2a51548cd6a3586362b9a4437992625ca1c68adeeb154f9&mpshare=1&scene=1&srcid=1002Pr0pHdvNLQfU4IJq6360&pass_ticket=KMpu%2FieC%2Foc9eYewGVS545BKNK1guXboaQ%2FCMpMh5D8c24OcaFi%2BoiHQOkrtNFoN#r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忘忧草www日本| 日本亚洲娇小与非洲黑人tube| 国产乱人伦app精品久久|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高清视频| 波多野结衣办公室jian情|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色综合 | 夫前被强行侵犯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www在线播放| 老子影院午夜伦不卡不四虎卡| 在线观看高嫁肉柳1一4集中文| 久久精品国产乱子伦| 男生女生差差差很痛| 国产无遮挡吃胸膜奶免费看| 一二三四区产品乱码芒果免费版| 欧美一级看片免费观看视频在线| 四虎影视久久久免费观看| 69视频免费看| 成人狠狠色综合| 亚洲国产精品线在线观看| 美女免费视频黄的| 国产精品午夜小视频观看| 三级理论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欧美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十八岁污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影院在线观看| 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大胸| 波多野结衣不打码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免费| 1000部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性高湖久久久久久久久aaaaa| 亚洲av日韩av无码av| 男和女一起怼怼怼30分钟|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87福利电影网|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五月综合色婷婷影院在线观看| 狠狠躁天天躁中文字幕| 国产乱码一二三区精品| 网站在线观看你懂的| 女人扒开下面让男人桶爽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