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國際詩歌節掠影

開幕式上的頒獎環節之一幕
北美大動脈圣勞倫斯河沿岸加拿大境內有千島湖,有三河市,中國亦有的地名,聽來耳熟,不免親切。圣莫里斯河匯入圣勞倫斯河處,因過島河口三分,遂設市時,小城得名三河市。小城依河道航運而生,以制造工業立身,尤以所產新聞紙聞名。身既立,必興文化。三河城如今以兩大浪漫文化盛事蜚聲,一為歌,一為詩。
夏季的國際聲樂節我無緣親歷,據悉,為期十天,13萬人口的小城憑此引來游客30萬之眾,怎么說,都是令別家市政當局眼熱的成功文化推廣案例。今年9月29至10月8日,我有幸獲邀參加了第33屆三河國際詩歌節,親歷了為期亦十日的“詩”之盛事。

神奇一刻:你知道誰在認真讀你這些詩(作者和讀者的相會一瞬)
這些年我陸續獲邀參加過在歐洲大陸舉辦的各種國際詩歌節、文學節概有六種,不由自主便暗生比較。各節有各節的特色,比如馬其頓以一國之力打造的馬其頓國際詩歌之夜自是當今世界詩歌節的老大哥,到今年已是第56屆,知命之齡后奔耳順而去,它心知自己年年但為詩歌節重頭戲“金花環獎”得主而忙,其余受邀者唯見三首詩流轉,赴會精力大多可放在飽覽深闊似海的古老奧赫里德湖及其迷人周邊。可以說,三河國際詩歌節是個中真正主打“詩”的“節日”——每位受邀與會者至少要有30首法語詩在手,方可應付全程。
29日下午,我的法語譯者科學家、小說家貝朗先生開車載我歷不足兩小時車程由蒙特利爾來到三河。賓館入住,無甚閑話,但有一喜一驚:遇詩歌節主席貝勒馬爾先生,寒暄之后得知“你是我們詩歌節邀請的第一位中國女詩人。”于是心下暗喜:33歲的中年詩歌節對中國詩人終于實現了兩性和諧。驚的是同臺登記時,發現入住者除與會詩人,竟還有從他地趕來專程聽詩的聽眾若干。難怪傳說夏季的聲樂節有游客30萬眾來赴。果然有“節日”氣場。

作者和著名法語詩人露易絲·杜普蕾合影
兩天五場朗誦下來,頓覺不比其他詩歌節悠閑啊。讓詩人們來可不是讓你度假的,你有展示才華的任務在肩。第一場書店朗誦場,我恰巧和此地最著名詩人之一的露易絲·杜普蕾女士同臺,二人立時憑詩惺惺相惜,后來她又專程來到我朗誦的幾個餐館場聆聽,和我的譯者交換聯系方式,表示以后有機會一定推薦這些她熱愛的我的詩歌譯作成書出版。

文化中心朗誦場現場
詩歌節既是鋪開了做“節日”的,是真不放過詩人們,書店、文化中心、監獄、午晚餐餐館、晚間酒吧均有若干地點、場次的不同朗誦,詩人們被排作四人一組,分發到各場所,平均每人一天兩場朗誦。詩人們憑相互閱讀坦然確認、結交,沒有虛與委蛇、掖掖藏藏、朋黨與互之感。聽眾們年長者較多,看得出是一生確定保持了詩歌愛好之人。除詩人們朗誦外,也有一些特別互動。和當地一個特殊群體組織的互動朗誦最令人感動,該機構以教會有健康障礙人士、孩童讀和寫為己任,而教他們讀和寫的是——詩。所以一旦他們會寫東西了,首先寫的就是詩。艱難生活與美好夢想如此令人動容地含化了彼此,詩歌之都的仁愛之念不需要高端大詞。機構特設了一個“蚊子勛章”授予國際國內到訪友人,于是我們人人衣領上均愉快獲別一枚。

詩人代表們在三河市市長辦公室簽名,接受三河市市徽(左二為市長先生)
10月7日是詩歌節最重要一日。概言之,日為三事:詩人代表們拜會市長、聆聽祝福、簽名接受三河市市徽;代表們合作本屆詩會全家福、享受招待自助晚餐;晚8時隆重登臺演出。確乎是演出,并且還是售票演出。購票觀眾據目測150人有余,基本覆滿小劇場觀眾席,可以看得出這個詩歌節的穩定性。全程親歷下來,頗覺詩歌節整體設計張弛有度,既有輕松、觀眾不多、更利于詩人們相互交流的午晚餐餐館朗誦,又有強調正裝、市長接見、必須彩排的正式慶典演出。演出名義亦完全以詩為核心,是詩歌節慶典加致敬演出,節目單上首先向今年過世的世界各國重要詩人致敬,再列出朗誦名單……做派果然尊重自己“詩歌之都”的名頭。此詩歌節除法語外非常重視西班牙語詩人,也強調世界性,保證有十幾個國家出現。漢語詩人既然唯有一女詩人在此,國家、民族意識便立時成為其自覺意識,于是她傾力發揮,搏來“漢語詩歌朗誦太有魅力”“難以想象,你小小身軀里有這么震撼人的聲音力量”……
這樣的朗誦之后,售書效果通常不錯,我留在售賣展臺上的唯一一冊中英雙語小書《火柴人》也找到了它的主人,買書夫人一句“你的這些詩使我的生命變得富有”于我心繞梁,成為我繼續寫詩的動力之一。
作者:趙四
來源:中華讀書報
http://www.zgshige.com/c/2017-12-04/485404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