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珞珈詩派”學術研討會暨武漢珞珈詩派研究會成立會舉行



2017年12月2日,由武漢大學文學院承辦,武漢珞珈詩派研究會、武漢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中心協辦的首屆“珞珈詩派”學術研討會暨武漢珞珈詩派研究會成立會于武漢大學成功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約70余名詩人、作家與學者前來參會,共襄盛舉。
2日上午8點30分,研討會正式拉開序幕。開幕式由武漢大學文學院榮光啟副教授主持。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吳艷處長出席開幕式,朗讀武漢大學校長竇賢康院士的賀信。
竇校長在賀信里對參會詩人、學者們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衷心祝愿會議取得圓滿成功。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涂險峰教授代表主辦方文學院致辭。涂險峰教授首先回顧了珞珈詩派自上世紀80年代誕生至今的發展歷史,總結了珞珈詩派在詩歌創作、詩歌批評及其他領域的成就。隨后,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於可訓教授致辭。於可訓教授深深感慨珞珈山詩歌氛圍之濃厚與武大校友之團結,希望武大校友能為珞珈詩派的未來發展提供更多的關注與支持。
武漢大學校董余仲廉先生代表珞珈詩派感謝了竇賢康校長、涂險峰院長與於可訓教授的關懷與鼓勵,也表達了會進一步將珞珈詩派發展下去的決心。
開幕式結束后,2日上午以“學者、批評家眼中的‘珞珈詩派’”為主題,舉行了兩場研討會。第一場研討會由武漢大學陳建軍教授主持,武漢大學樊星教授、華中師范大學李遇春教授、華中師范大學魏天無教授與三峽大學的劉波教授分別發言,武漢大學葉李副教授擔任評議。樊星教授與李遇春教授不約而同地從整體角度出發,回望武漢大學悠久的文化傳統與品質,梳理珞珈山的文化脈絡與詩歌脈絡;魏天無教授與劉波教授則以珞珈詩派代表性詩人的具體創作為對象,分析珞珈詩派詩人嚴肅的創作觀念與其詩作呈現出的整體性美學風格。第二場研討會由武漢大學樊星教授主持,武漢大學昌切教授、湖南科技大學吳投文教授、福建師范大學陳衛教授與武漢大學陳建軍教授分別發言,華中師范大學李遇春教授擔任評議。昌切教授與吳投文教授從傳承的角度總結了珞珈詩派乃至于珞珈山文化傳統的衍變與革新;昌切教授認真梳理了“珞珈文脈”,挖掘了許多現代和當代的珞珈山上文學家的貢獻;陳建軍教授另辟蹊徑地通過民國時期武漢大學的《作文》課,武漢大學的老師、詩人石民和詩刊《我們的詩》,以塵封的史料,刷新我們對探尋珞珈詩派的淵源的認識;陳衛教授的發言則聚焦當下校園青年詩人的寫作。
2日下午首先舉行了武漢珞珈詩派研究會成立會情況匯報暨“珞珈詩派”叢書首發儀式。匯報暨叢書首發儀式由武漢珞珈詩派研究會副秘書長、武漢大學孫雪老師主持,武漢珞珈詩派研究會秘書長,“珞珈詩派”叢書作者吳曉先生詳細匯報了研究會成立以及叢書籌備到順利出版的相關情況。武漢大學出版社總編輯劉愛松代表出版社對珞珈詩派研究會的成立表示祝賀,表達了希望能繼續出版珞珈詩派叢書的愿望。
匯報暨叢書首發儀式結束后,2日下午以“‘珞珈詩派’:詩人與批評家的對話”為主題舉行了兩場研討會。第一場研討會由武漢大學的昌切教授主持,來自甘肅省省委宣傳部的李越先生、來自湖北美術學院的批評家李建春先生、著名編劇陳勇先生、中國作協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邱華棟先生分別發言,武漢大學裴亮副教授擔任評議。幾位來自珞珈詩派的詩人、作家深情回憶了在珞珈山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一起寫詩的青春歲月。邱華棟先生用“任重道遠”四字表達了對珞珈詩派新一代詩人們的殷切希望。
第二場研討會由福建師范大學陳衛教授主持,《詩刊》副主編李少君先生、北京外國語大學汪劍釗教授、《十月》雜志社編輯李浩先生與中國人民大學王家新教授分別發言,武漢大學張箭飛教授擔任評議。
李少君先生表示,武漢大學自由與現代的精神和理想情懷,使珞珈山變為詩意的發源地。李浩先生則以“天堂的形式”為比喻,暢談他寫詩時種種精神層面的思考。汪劍釗教授表示詩人的使命就是通過語言洗去污濁的東西,還以人類一片干凈的天地。王家新教授則以聞一多為始,詳細分析了聞一多對武漢大學文化脈絡與詩歌傳統的影響,對他自身詩歌創作的影響,并由此淺談各個代際詩人創作的特點。王家新教授稱詩人要有明確的自我認識與定位,珞珈詩派的研究也不應僅僅定位于研究詩人,研究詩歌的人同樣屬于這個廣闊而深密的武大文脈。
研討會的最后,武漢大學文學院榮光啟副教授作為本次學術活動的召集人作總結發言。榮光啟副教授首先感謝了武漢大學文學院對這次學術活動的積極響應與支持,并感謝到會的詩人、學者們的精彩發言。他再一次闡釋“珞珈詩派”的定義,認可“珞珈詩派”作為一個詩歌流派存在的重要意義,希望接下來可以整理有關于珞珈詩派的歷史文獻等資料,進一步推動珞珈詩派的發展與興盛。
本次“珞珈詩派”學術研討會暨武漢珞珈詩派研究會成立會的成功舉辦,為武漢大學在全國各地的詩歌創作者、學者、批評家提供了一個重要的交流平臺,加強了武漢大學文學院與國內優秀詩人、作家、學者的學術交流與聯系。此外,本次學術活動通過對珞珈詩派的歷史、現狀、未來可能性的探討,總結經驗,發現問題,亦為當代漢語詩歌的寫作路徑提供積極有效的策略。
作者:周笛、黃詞
來源:武漢大學文學院分團委
http://www.zgshige.com/c/2017-12-04/48540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