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文壇動態 > 正文

梁平:宏大敘事的境界和主旋律詩歌的技巧


梁平:宏大敘事的境界和主旋律詩歌的技巧
 
 
  梁平簡介:

  梁平,1955年12月生于重慶,中共黨員,先后畢業于重慶師專中文系、西南政法大學法律系民商法研究生班;現為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副主任,國家一級作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四川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成都市文聯主席、《草堂》詩刊主編;主要寫詩,兼及散文、小說、評論。
 
  從1978年發表第一首詩歌起,詩人梁平的創作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四十年歷程。
 
  “詩不管怎么寫,要是詩。我知道詩有光芒,它的光芒不是來自詞匯,而是來自詩人的一種力量。我知道詩有聲音,它的聲音耳朵聽不見,必須用心去捕捉?!彼氖陙?,他用自己的一顆心與整個世界對話。
 
  “大到宇宙小至螻蟻,遠到幽幽蒼天近至渺渺心河,歷史、現實、文化、自然、靈魂、人生等世間所有的事物,打傳統眼光看去有詩意無詩意的仿佛都被詩人驅遣于筆端……”南開大學教授羅振亞注意到,頗具文化底蘊的梁平,不愿去關注那種不無嚇唬人之嫌的絕對、抽象之“在”,倒是喜歡以“心靈總態度”的融入和統攝,在日常生活與情趣的“及物”選擇中建構自己的形象美學,這種詩意的感知和生成機制本身,就隱含著與讀者心靈溝通的可能。
 
  在《家譜》后記中,梁平這樣寫道:“之所以取名為《家譜》,是因為這里面集結了我文字的血緣,情感的埋伏,故鄉和家國基因的指認。家對于我,是我一生寫作的土壤。我敢肯定地說,我以前、現在以及以后的寫作,絕不會偏離和舍棄這樣的譜系?!彼虉痰卣J為:“我以為這種刻意的地緣寫作,就是一個詩人的方向感。我相信,一個找不到方向、或者沒有方向感的詩人,即使寫一輩子的詩,也不可能成為杰出的詩人。”
 
  我堅持不參加任何流派,不參加任何詩歌運動,免得成為近親寫作或門戶寫作
 
  中華讀書報:重慶師專畢業以后你在政府機關工作,后來又去西南政法大學學習法律,為什么?
 
  梁平:我的第一學歷是中文。學法律是為了增強自己的理性思維。感性思維不是不好,如果沒有理性思維的訓練和調節,寫作極可能產生幻覺,繼而自負、自戀。文無第一,但是很多人寫詩久了,就認為自己寫得最好。一個冷靜的、清醒的詩人,要隨時保持一種警惕,任何時候都不能以為自己的寫作是最好的,而看不起別人的寫作。
 
  中華讀書報:一開始就對自己的認識那么清晰?
 
  梁平:我的創作是從70年代末開始的,一開始不太明晰,把詩歌寫作當作一種喜愛。20世紀80年代詩歌運動和流派很多,我堅持不參加任何流派,不參加任何詩歌運動。我認為,在任何一個群體或流派里都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在群體中加快成長速度,另一種也可能使創作視野和路子變窄。很多流派的形成對文壇有很多有益的貢獻,但是久而久之,也可能成為近親寫作或門戶寫作。我可以學習很多優秀的東西,但怎么寫是我自己的事情。
 
  中華讀書報:80年代流行的朦朧詩,都沒有影響到你嗎?
 
  梁平:有影響,我也寫過朦朧詩。但我沒有去追風、跟風,沒有去模仿這個那個,我有自己的選擇,或者說有自己想寫的方式和路徑,有自己的某種追求。我是一個游離于詩歌群體和活動、孤獨寫作的詩人。
 
  中華讀書報:1979年,復刊的《星星》扉頁上寫了意味深長的幾句話:“天上有三顆星星,一顆是青春,一顆是愛情,另一顆就是詩歌。”你怎么理解這幾句話?
 
  梁平:我以為這幾句話在當時人們的心中、在中國詩壇點燃了星星之火,注入了長久的溫暖。當時有讀者給編輯部寫信說:“如果一個詩人沒有在《星星》上發表作品,那他作為詩人的名字將大打折扣。”幾十年來,《星星》先后推出了舒婷、楊煉、海子、西川等著名詩人的作品,推動了當代詩歌的長足發展。在中國當代詩壇留下記憶的重大事件或活動,《星星》幾乎都參與其中,甚至還成為重要推手。我記得1986年12月,《星星》在成都舉辦“星星詩歌節”,萬人空巷,那場景讓人至今無法忘懷。
 
  中華讀書報:你在2002年出任《星星》主編,你如何評價自己在《星星》詩刊的過程?
 
  梁平:在《星星》的16年,是我生命中最寶貴的16年?!缎切恰吩娍菄抑形暮诵钠诳?,進入新世紀以后,成績不俗,從一本做到了四本,包括原創、散文詩、詩歌理論、古體詩詞。而且獲新聞出版總署雙效期刊,兩次榮獲國家期刊獎、國家重點社科期刊獎。這是我感到欣慰的。我之前接觸過的老人們,如白航、流沙河、葉延濱、楊牧、張新泉等一大批老人,從做人到對待作者,給我樹立了榜樣。如果16年中我有一些進步,得益于老人們的言傳身教。他們留給我最大的財富,就是他們對詩歌的精神守望,對刊物和讀者視同自己的生命。從《星星》離開之后,我保持的是心系《星星》,遠望《星星》,不干擾、不添亂、不妄議。像我以前的老人們學習,做一個好老人。
 
 
  中華讀書報:做了那么多年詩歌編輯,可否談談如何成為一個好的詩人?
 
  梁平:首先是要做一個好人。做一個活生生的人,才會寫出活生生的詩。七情六欲都有,喜怒哀樂都有。形而上形而下都有,這樣的人寫出的詩才食人間煙火,千萬不要裝扮自己,不要裝神弄鬼,故作高深。一個詩人,一定不要有自己的幻覺,不要自戀,不要自負,這就是我一直強調的學會欣賞別人,尊重別人。
 
  一個偉大的時代,如果不用詩歌記錄下來使其成為文學的記憶,這是中國詩歌的悲哀,也是中國詩人的悲哀
 
  中華讀書報:從《重慶詞典》《成都詞典》到《家譜》,在重慶,“寫重慶”已經成為你的符號;到成都以后,“寫成都”儼然又成為你寫作的一個符號。能否談談,寫熟悉的城市,如何從日常甚至庸常中提煉出詩意?
 
  梁平:重慶與成都是我生活的地理,也是生命與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認識自己必須認識與自己朝夕相處的城市。這種認識就是要在習以為常、見慣不驚中洞悉它的變化,包括日常生活、社會形態、人們的觀念與精神世界的更新。一個詩人不能對這種變化熟視無睹、無動于衷。現實不是一個空泛而虛假的概念,不是簡單的油鹽醬醋,不是土地和莊稼、城市與霓虹,而是既可細微至生命內核最隱秘的部分,亦可宏大至朗朗乾坤。所以需要我們重新發現和認識。這個過程就是詩歌知冷知暖、知苦知痛,就是真正的人間煙火。你的生活就是你的現實,對于創作而言,絕不是可有可無的符號。詩人應有高度自覺,要以這樣的認知讓你的寫作落地生根。
 
  中華讀書報:你的創作中,既有大量的短詩,也有《重慶書》《三星堆之門》《三十年河東》《汶川故事》等長詩。2004年,《詩刊》創刊以來首次發表三千多行的長詩,是《重慶書》;2005年,《人民文學》創刊以來首次發表一千多行的長詩,是《三星堆之門》;2008年,《中國作家》創刊以來第一次發表3000多行最長的詩,是《汶川故事》。你的長詩在各大刊物的發表幾乎都是破紀錄的——如何看待長詩和短詩?
 
  梁平:優秀的詩人應該有能力去挑戰長詩。無論是體量,還是技巧,長詩是對詩人寫作檢驗的重要標準。只有長詩才能把詩人的氣數和整個氣象完美地呈現出來。氣度是思想情懷,氣數是你是否可以駕馭。這些在長詩中都會一眼望穿,無處躲藏。
 
  有人認為長詩只是把句子寫多,不是這樣。長詩是無法藏拙的。在短詩中,小的點、面或小的切片,不容易發現其“拙”,但是長詩的寫作,思想、品格、技術、文字上的拙,全都會暴露出來,所以要格外謹慎,格外用力。
 
  中華讀書報:你的詩歌中,宏大敘事占了很大比例?
 
  梁平:我的長詩有幾部都被歸類為“宏大敘事”的,比如《三十年河東》。至今我沒有看到任何一個詩人用長詩書寫歷史、書寫國家發展變化這樣重大的現實題材。除了格局和情懷之外,還有責任。一個作家或詩人,寫作不僅僅是自己的事情。我是改革開放的親歷者、見證者、踐行者,作為一個經歷了國家變遷的詩人,應該具有這種責任和擔當。在解決怎么寫、寫什么的問題上,我有雙重考慮。怎么寫是一個技術問題,寫什么是境界、格局問題。這兩個都很重要。我嘗試各種表達方式,也欣賞所有不同樣式的寫作。
 
  我也寫口語詩。很多人指責口語詩,是因為口語詩泥沙俱下,也泛濫了口水,讓真正優秀的口語詩蒙冤。其實口語詩寫作難度很大,它把語言干凈到每一個字都不是裝飾和附屬,而講究的是字字力道。至于當下已成泛濫的口水詩,不是口語詩,口語詩不去背這個黑鍋,必須要作出甄別。
 
  中華讀書報:主旋律寫作一般很難寫出詩意。但是你在《三十年河東》中特別強化詩意。
 
  梁平:我的主旋律寫作是我寫作的一部分,有人認為是我職業的需要所進行的寫作,我從來不這樣看。以題材劃分“旋律”是一個誤區。
 
  詩意并非是一定要寫得花哨。尤其大題材的寫作,完全沒有血肉、見不到思想的花枝亂顫是失敗的;光有思想、光有歷史的紀錄而缺乏詩意,也是失敗的。為準備《三十年河東》寫作,我集中了三個月查閱資料,從構思開始,我就比較注重思想和藝術的結合。《三十年河東》寫作耗時一年,花了大力氣,我認為這部作品自己是滿意的。
 
  從文學這個概念上,直接進入現實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思考。但是作為詩歌,我一直認為需要及時、敏感地介入現實,需要與時俱進,需要有日常的思考、境界的提升。解決不了這些問題,詩人就會在現實面前束手無策,缺乏進入現實的能力。
 
  中華讀書報:你覺得自己具備這樣一種能力嗎?
 
  梁平:在詩歌寫作上一味追求辭藻、意象,把一首詩整得眼花繚亂,或者像做瓷娃娃一樣雕琢成詩歌工藝品,我對這些會刻意保持距離和警惕。我在乎的是我的寫作、我的生命和伴隨我生命成長的社會里的宏觀與微觀,一定要發生關系,要留下自己的擦痕。
 
  中華讀書報:你的詩歌寫作中,“家國情懷”是一個突出的特征。
 
  梁平:除了重慶、成都是我的家之外,整個國也是我的家。我去的每一個地方,只要我在,它就是我的故鄉,人在哪里,哪里就是故鄉。這種家國情懷伴隨我的一生。
 
  中華讀書報:有這樣的情懷,才會有《三十年河東》《重慶書》《成都詞典》,才會有《家譜》。
 
  梁平:四十年來我的寫作有一個譜系。就是家國血脈、民族情懷、生命胎記。不論是長詩還是短詩,都脫離不了這個譜系。很少有中國詩人的作品能拉出來一個中國譜系。梁平應該是一個(笑)。
 
  《三十年河東》是我很重要的作品。一個偉大的時代,一個我們參與、親歷和踐行的時代,如果不用詩歌記錄下來使其成為文學的記憶,這是中國詩歌的悲哀,也是中國詩人的悲哀。因為以文學形式全景式記錄這個時代,只有詩歌能夠做到。一定是我經歷的、我感受的才去寫。寫人是我熟悉的人,寫事是我經歷的事。這么多年,在我的寫作中,我不會去寫那些無病呻吟的東西。完成《家譜》之后,很多人越來越清晰地看到我的路徑和我的指向。
 
  坊間流行一句話,把詩寫得看不懂就是詩人,把字寫得看不懂就是書法家。這實際上是一種批評,是典型的為“裝神弄鬼”作的注釋
 
  中華讀書報:這種有“我”的寫作,是一種怎樣的狀態?
 
  梁平:很快樂。這樣的寫作帶給我的快樂是無限的,是所有人能看懂的、有血有肉的寫作。寫所有的歷史,“我”在那里;我又把所有歷史中的人文拉到現在,讓歷史與現實有最好的融合。包括寫重慶,寫成都,包括寫我去過的任何地方,我的詩一定是我在。詩人千萬不要故作高深、故弄玄虛。你可以研究歷史,研究深透以后,不要拔不出來,要深入淺出,要讓人家看懂,在我的詩歌里看得見我的進與出,看得見喜怒哀樂。
 
  中華讀書報:這是從一開始就有的特點?
 
  梁平:80年代我走過彎路。那時我特別注重詩歌的意象、唯美。我在《星星》詩刊發表了一大組詩,詩人孫靜軒看到后寫了一篇文章,題目是《好一個梁平》。后來,老爺子請我吃飯時說了一番話,我一輩子都記得的。他說,梁平你知道么,你所有的詩,才氣逼人,逼得讀者喘不過氣來,給人一種壓迫感。你要警惕,要學會節省,不要浪費了自己的才華。
 
  他說得很無意,我聽得驚心動魄。那些讓人眼花繚亂的意象只是才氣,不是大氣。他這個提醒在當時我并沒有完全接受。我覺得我寫得真好。當我真正意識到才氣和大氣的區別后才開始調整。我的意象過度,我的色彩太繽紛,我必須要褪色,像減肥一樣,把詩中過度的意象,抽脂一樣抽出來,不能讓意象把讀者帶到云里霧里。這是一種炫耀,是一種對詩的玩弄。
 
  那個時候,除了孫靜軒,也有很多人說,我的詩很漂亮但是讀不懂。我覺得是問題了。我寫詩是為了讓人讀的,連詩人都說讀不懂,這就是個危險的信號。我必須要調整。80年代后期以后,我的寫作放棄了過度的意象堆積。
 
  中華讀書報:這樣的詩歌寫作,需要積淀,更需要想象。
 
  梁平:詩歌一定是具有非凡的想象才可以致勝。我的想象更多用力在“意外”,就是別人沒有想到或者想象不到的。但是語言盡可能干凈、簡單,不去故弄玄虛,不去裝神弄鬼。
 
  中華讀書報:想象和“裝神弄鬼”有時候很難區分。
 
  梁平:裝神弄鬼最大的標簽是看不懂。坊間流行有一句話,把詩寫得看不懂就是詩人,把字寫得看不懂就是書法家。這實際上是一種批評,是典型的為“裝神弄鬼”作的注釋。寫作路徑和方向可以調整,但是詩歌美學的原則一定要恪守。
 
  再高級的機器人只是機器人,可以和你玩語言游戲,卻不能替代你有血有肉的生命
 
  中華讀書報:你的詩歌美學有怎樣的追求?
 
  梁平:我的詩歌寫作伴隨改革開放的四十年,我不能熟視無睹。我的寫作一定和四十年發生關系。我的每一個作品,要讓讀者看得見我的情緒。我特別喜歡花甲之后的寫作,更多的是一種平和,淡定,而且對人、對事,對人與物的關系,更在尋求一種和解。因為人和人之間,人和自然、和社會之間,天生有一種對抗和隔閡。60歲之后,我更多的是在寫作中尋找一種和解,一種閑適,一種寬容。今年《人民文學》和《詩刊》分別刊發我的組詩,就體現了這樣一種和解。我突然覺得豁然開朗,與世無爭了。我希望我的詩歌在對抗和隔閡中制造和推崇一種和解,不是對某事某人,而是人生態度和寫作態度的調整。這是很重要的。
 
  中華讀書報:有人認為,詩歌的創作是年輕人的事情,是和年齡成反比的。為什么你會保持這么持久的創作力?
 
  梁平:我不贊同這個說法。我的寫作源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就是因為自己努力讓自己的寫作保持新鮮感和陌生感。我們學習西方的同時,更要注重承接我們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承接傳統不是形式上的承接,而是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的滲透和發展。比如詩歌,絕不是四言八句的沿襲。我堅持在詩歌中使用成語,成語是中華文化集大成的經典,為什么不用呢?只是我在使用成語的時候,盡量讓原有的成語生出新意,讓它更有彈性和多指。在這方面我是有很明顯的刻意。
 
  中華讀書報:你有什么寫作習慣嗎?
 
  梁平:更多是早上寫作。一般寫作在早晨進行,除非有大的寫作計劃,才全天寫作。幾個長詩都這樣,寫作期間我不參加任何飯局和社交活動。當然我也很重視自己的生活質量,我寫東西,不會單純去追求數量,不去硬寫。今年的短詩半年時間寫了四十多首,屬于高產了。我寧愿把日子快樂、輕松一些。如果有幾個好友約了喝酒喝茶或者打牌,我寧愿選擇和朋友在一起,而不選擇寫作。
 
  中華讀書報:你如何看待當下的中國詩壇?
 
  梁平:對中國整個詩歌創作,我是樂觀的。中國詩人那么多,我還是覺得,要打破圈子、打破小我的寫作。詩歌寫作從創作而言是個體的,但作品一定不要局限在個人的情感、小我的體驗中,格局要大,胸懷要大,視野要寬闊。任何詩人,不要局限地在圈子里寫作,要關乎你的身邊你所處的時代,需要有悲憫感。如果一個人沒有憂患沒有悲憫意識,就沒有辦法和時代一起進步,同呼吸共命運就是這個道理。我們設立的草堂詩歌獎,就是旗幟鮮明地獎勵現實主義詩歌方向的詩人,呼吁中國詩人和時代發生關系,和我們身邊的日常生活發生關系,把自己置身于當下的時代和當下的環境。
 
  中華讀書報:你關注網絡上的詩歌嗎?如何評價?
 
  梁平:網絡詩歌的概念已經發生了變化,現在有手機的人都能或多或少地接觸網絡詩歌。網絡衍生的新媒體鋪天蓋地,幾乎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了。在這之前有一種說法,就是網絡詩歌泥沙俱下,其實紙上的詩歌一樣泥沙俱下,詩歌的好與不好不在于它呈現的方式和區域,網絡就是最大的區域。無論在哪里,如果你能夠分辨出詩歌的好和不好,那就是詩歌給了你享受。我個人以為,現在還單獨把網絡詩歌拿來說高低沒有多大的意義,因為你只要喜歡詩歌,你就無法拒絕網絡方式、新媒體方式帶給你的親近。
 
  中華讀書報:你在手機上寫作嗎?可否談談你對新媒體的運用是怎樣的?
 
  梁平:我從來不在手機上寫作。寫作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有自己的癖好,比如我,只能煞有介事地坐在電腦前才會有感覺,或者有某種儀式感,似乎精力才能集中,氣場才能激活。我很羨慕那些拿起手機或一張紙片就寫的神仙,我反正不行。新媒體運用主要是傳播和分享,因為我愿意欣賞別人,所以我經常在微信朋友圈轉一些我喜歡的朋友的作品,甚至我不認識的人的作品,有詩歌、小說、散文和評論。欣賞別人是一種美德,欣賞別人是在充實自己。
 
  中華讀書報:現在是機器人也能寫詩的時代,文學界有恐慌,有淡定,很想知道你對未來詩歌寫作的看法?
 
  梁平:機器人寫詩只是娛樂,毫無恐慌可言。這里有一個最淺顯的道理,如果你是有血有肉的詩人,你的作品有血有肉,你就不會有任何恐慌。一首詩的寫作,需要動用屬于自己的感受力和生命體驗進入它,而這種進入不是在知識和數據的層面,更重要的是心智的調度和切膚的感受,除非你自己的寫作本身就是一具空殼,就是語言游戲。再高級的機器人只是機器人,可以和你玩語言游戲,卻不能替代你有血有肉的生命。
 
作者:舒晉瑜 
來源:中華讀書報 
 
責任編輯:牛莉
 
http://www.zgshige.com/c/2018-08-13/6879601.shtml
 
主站蜘蛛池模板: a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激情第1页| 特黄特色大片免费播放| 日韩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裸体舞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浪潮| 久久国产精品99精品国产| 182tv午夜线路一线路二| 男人的天堂久久| 新婚娇妻倩如帮助三老头| 国产真实迷j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天堂| japanese日本护士xxxx18一19| 色欲香天天天综合网站|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国产男靠女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久久| 一本色道久久HEZYO无码| 蜜臀av无码人妻精品|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av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蜜桃| taoju.tv|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a| 久久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1精品在线| 柳岩aa一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已方| 久久综合噜噜激激的五月天| 亚洲五月激情综合图片区| 欧美成人久久久| 国产精品福利影院| 亚洲国产精品热久久| 2019天天干天天操| 最近中文字幕大全免费版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二区| 亚洲H在线播放在线观看H| 色噜噜狠狠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