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會作家 | 關仁山×林芳毅:三卷本《雄安雄安》描繪改革畫卷與時代精神

關仁山×林芳毅:
三卷本《雄安雄安》描繪改革畫卷與時代精神

關仁山寄語第三屆“北京十月文學月”
編者按:
第三屆"北京十月文學月"即將于10月8日在十月文學院盛大開幕,去年文學月期間開啟的"十月簽約作家"計劃已推行一年。阿來、劉慶邦、葉廣芩、寧肯、關仁山、李洱、邱華棟、徐則臣等九位"十月簽約作家",最近一年的創作情況如何?他們對第三屆十月文學月又有怎樣的期待和祝福?十月文學院聯合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將在未來的幾期"約會作家"欄目中,陸續推出"十月簽約作家"的系列專訪。
本期推出“十月簽約作家”關仁山訪談。

作家簡介
關仁山,1963年生,滿族,中國作家協會全委委員,河北省作家協會主席,與何申、談歌一道,被文壇譽為河北“三駕馬車”。1984年開始文學創作并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福鎮》《魔幻處女海》《胭脂稻傳奇》《天高地厚》《風暴潮》《權力交鋒》《麥河》等,中短篇小說集《關仁山小說選》《野秧子》等8部書(集)。中短篇小說《大雪無鄉》《藍脈》《紅旱船》《破產》《九月還鄉》《太極地》《落魂天》《天壤》《平原上的舞蹈》《紅月亮照常升起》《苦雪》等,長篇紀實文學《小鎮太陽神》等30余篇,至今創作已達六百余萬字。長篇小說《麥河》入圍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林芳毅:十月文學院的“簽約作家機制”,是對作家作品生成機制的一次創新,成為簽約作家的一年來,您的創作情況如何?能不能跟我們分享一下。
關仁山:對我來說這給我帶來一種歸屬感。我的創作,最好的作品要給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起碼有這個意識。我是北京十月文學院的簽約作家,這樣的體制既是一種約束,簽了合同書,另外也有一種情感歸屬在里邊。在十月文學院參加了上次活動之后,我簽約了一部長篇《雄安雄安》。這是我用力寫的下一部長篇,是三卷本。經過一年的深入生活和閱讀,我確實感覺到當時選擇這部作品給出版社,是正確的決定。它是反映大時代、新時代的一部史詩性架構的作品。
林芳毅:在您的十卷本系列文集中塑造了一批“新農民”形象,他們鮮活生動。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農民無論是現實條件還是精神世界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那么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歷史時期,您是如何把握“新農民”形象的?
關仁山:我以前的長篇《天高地厚》,包括我去年出版的一系列作品都是寫農民生活的,關懷的是中國農村的變化。而今天采訪的日子也很獨特,是我們國家定的首個農民豐收節。我受《創業史》中梁生寶的影響,特別想寫出時代新人形象、新農民形象。例如《麥河》里的曹雙陽,《日頭》里的金沐灶,特別是《金谷銀山》里的范少山,這樣一個軌跡看下來,新農民的特質逐漸成熟了。在《雄安雄安》這本書里也有一個農民形象,是老二的形象,也是農民——他發展特色旅游小鎮,完成一個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轉型。我感覺中國大地上必須樹立起農民形象來,中國的企業也如此,要塑造今天的新時代新人形象。這對作家提出了要求。

關仁山在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天高地厚》
林芳毅:從《天高地厚》到《日頭》,在您的農民三部曲中,您的小說關注的始終是人與時代、人與生命的關系,并且通過魔幻的形式讓故事神秘。您始終保持著高度的使命感,也堅持著自身的審美旨趣。那么您對我們所處時代的文學寄予怎樣的期待?
關仁山:要“時刻關注人民”。文藝作品要書寫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民的生活,為人民創造新生活的實踐來做一些記錄。但記錄不是粉飾生活,要直面生活中的矛盾。作家要能概括我們這個時代,這是一個轉型時代。雖然也存在一些問題,但是家國情懷與鼓舞人心的力量要堅持。要用客觀的眼光來概括今天。要把政治話題、生活中的話題,轉化成藝術話題,轉化成文學的解讀。不能完全照搬生活或者拼貼生活,我會賦予它一種形而上的思考。
林芳毅:您曾經說過:“生活在延續,生命像河流一樣奔入大海,但人物會以不同的面目往前走,我想我的好作品永遠在下一部。” 您是如何在小說中平衡這種“延續”和“新動力”的?
關仁山:每次創作我都會認為這是最后一部了,就會下力把它寫好。但寫完之后,就覺得這個作品還是有遺憾的。而且自己的生活不斷在積累,需要再充電。充完了電,感覺還很有力量,還有體力、精力和興趣完成下一部,于是就有了寫作的新動力。生活永遠在更新,新的生活的撞擊,會激發一種激情,讓我再接著往前走。就這一部《雄安雄安》來講,我就把它當成最后一部來寫。

規劃建設中的雄安新區
林芳毅:您的三卷本《雄安雄安》預計什么時候能與我們讀者見面?方便透露一下它的新突破嗎?
關仁山:這個作品明年就可以交稿,交第一卷。準備總共寫99萬字。一個大長篇。在結構上第一、第二卷是九章,最后一卷是一章,叫九九歸一。創作期間,一直在雄安的王家寨體驗生活,跟那里的老百姓深入接觸。而且還跳出雄安到深圳、浙江等地采過風。對唐山芯片的高科技,還包括中關村的新科技,都有過深入采訪了解。與過去的“農民命運三部曲”,寫一些農民打魚、農民種地不同。在這部新作品中,科技創新是一條重要的線。
再想反映時代,你必須得抓住時代的核心內容,我們時代就是科技創新,這是重要一項。起碼對雄安是最重要的一項。另外還有我們的時代的深化改革,各個深化改革內容要轉化成文學的景象細節,用來反映人的生活、命運、人性。
林芳毅:您與十月文學月或者十月出版社是如何結緣的?有沒有什么精彩的小故事跟我們分享?
關仁山:以小說結緣。最早跟《十月》雜志結緣是發表我的《九月還鄉》,那是1996年了。后來又繼續讓我寫一部農民的長篇小說,我就完成了《天高地厚》,這是前緣。后來又續前緣——也就是我的三卷本《雄安雄安》,我用力氣的作品,要給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我可能是畫了個圓,我的第一部長篇和最后一部長篇都在十月文藝出版社,這是緣分。十月文藝出版社力量很強,而且一直堅守著很高的品質。
林芳毅:您對本屆十月文學月有怎樣的期待和展望?
關仁山:希望在文學月中探討一些重要文學問題,比如藝術如何表達我們今天的新生活?如何創新創作方法?要深入到文學的細部和具體文本進行探討。最后祝愿十月文學月和十月文學院越辦越好。農民是十月秋收,我們的文學也會在十月收獲。
采寫:林芳毅,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圖文編輯|賈國梁

十月文學院
微信號:shiyuewenxueyuan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

公眾號主編:王小王
責任編輯:賈國梁

來源:十月文學院
作者:林芳毅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5NTIxNDI4Ng==&mid=2247485157&idx=1&sn=5e8e3284855ec9f429b0151c37fd94cb&chksm=ec564b44db21c2523fd5598a16c016d48bb3c4967e87707d480a407b176e769f7b1c5f1f036f&mpshare=1&scene=1&srcid=09287JHW4dTMLoe5yicZLSdD&pass_ticket=l8P0Q85XOrn1q%2FuISC0WMe5SeQiikEFqzxUyt3VGHKwNd3y5MJSqaoN6NjLrcH32#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