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爾詩歌創作:穿越自然與精神的極地

詩人梅爾(右一)
12月9日,“穿越自然與精神的極地:梅爾詩歌研討會”在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舉行,研討會由北京大學區域與傳統文化工作坊與北京師范大學當代文學創作與批評研究中心聯合主辦。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曉明主持會議,歐陽江河、張清華、王雙龍、韓春燕、臧棣、敬文東、何言宏、胡弦、嚴軍、孫曉婭、冰峰、周慶榮、愛斐兒、陳進等數十名詩人、學者、編輯參與研討。
梅爾,原名高尚梅,中國臺灣《秋水》詩刊社社長。1986年開始發表詩作,詩歌作品散見于《詩刊》《詩歌月刊》《鐘山》鍾山?等各類刊物并被選入多種選集,已著詩集有《海綿的重量》《我與你》《十二背后》等,詩作被譯成英語、俄語、日語、德語、蒙古語、波斯語、烏克蘭語等十幾種語言出版。新詩集《十二背后》及代表作《蒼涼的相遇——馬丘比丘》成為學者們關注的重點,認為梅爾的詩歌意象獨特、充滿激情與張力,她在山水詩、記游詩創作上有非常獨特的價值。
評論家何言宏將梅爾的詩歌放在了整體女性詩人作品的廣域范疇內進行了探討。他認為,梅爾為代表的當代女性詩人的作品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新世紀以來,女性詩歌更多表達的是女性主題與他者之間的關系,一種是男性他者,通常所說的是愛;另一種‘他者’是諸如家庭、家族、地域地方等等;第三種是這個世界,更廣闊的、超越個體的他者因此主體更加廣闊了。”在何言宏解讀中,梅爾詩歌的視閾是更加廣闊的世界視閾,是女性主體與世界發生關聯,“這是一種全球觀,全球性的胸懷,這種世界性的視野、情懷的開闊,在女性視野表達中是很少見。”
詩人歐陽江河認為詩集《十二背后》的創作手法十分獨特。他分析說,梅爾將詩歌與貴州“十二背后”等獨特的地理景觀相聯系,以地理學的時空概念作為修辭與象征創作入詩,從而使其作品“具有堅實的物質形態,以在詞語的對應關系之后提供一種實在性”。他認為其詩歌的修辭系統背后蘊含著“自然的物的形態”,從而形成一種復雜的、但又極具個人風格的整體性。同時也鼓勵作者探索更加豐富而獨特的修辭語句,并強調這應該是當代詩歌創作領域需要共同面對與思考的問題,“因為大家都用類似的修辭方法,都用這種語法關系在寫所謂的好詩,但這是不是有問題?我個人認為千萬不要去受到‘寫好詩、寫別人喜歡你詩’的誘惑。”
評論家張清華認為,梅爾的詩集《十二背后》完成了她兩個領域系統的構建:一個是她的智性的、道德的、神性的、雄性的、象征太陽的系統;另一個則是在世俗生活體系中的她。他總結梅爾的創作經歷,在其創作的早期階段“將自己的性別扔掉了”,從而散發出了陽性的道德力量與審判精神。但同時,他也強調,單純構建“太陽母體”的“雄性世界”體系尚無法完成詩歌對于“救贖使命”的表達。從而詩人進行了另一個領域系統的構建,即“一個世俗生活當中的梅爾”:“她寫了奶奶,寫了故鄉當中的很多人物,也寫了周身很多生活細節,還有她和很多作家,很多詩人,很多文學中人物的對話,這一些整個就把兩極巨大的精神世界中間的這一部分做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填充。”
詩人臧棣與大家分享了自己對《蒼涼的相遇》的賞析。《蒼涼的相遇》是一篇關于秘魯著名世界遺產馬丘比丘的詩歌,“它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很常見的技法和我們很熟悉的詞匯,經過梅爾的一番特殊的展示,使我們閱讀者產生了巨大的、不斷回返往復的吸引力。”臧棣認為,馬丘比丘作為著名的人類遺跡,尋常的創作者容易將其塑造成一個“固定的模式”,“一般的感情套路,一個游歷者,一個見證者在一個巨大的古老的有歷史悠久的遺跡面前抒發一些感嘆,最后表達一些思考,好像就完成了一個任務。”然而詩人梅爾并沒有被這種“固定的模式”所束縛,臧棣認為梅爾的詩歌“寫出了另外一個生命”:“把詩人的沉思和最深沉的感情,放在個人的情感和古老的文明的命運的結合點上,隨著生命的啟迪,她對自身生命的一個體會也在隨著歷史這樣一個遺跡向眾生去展開。”
陳曉明在總結發言中談到,梅爾在她的詩中將人類歷史凝聚成關于“王權”的探討,再將其投放、還原到廣闊的自然史背景上,“這是她的那些磅礴大氣的詩所探討的一個主題”。陳曉明總結梅爾詩中另一個隱含的主題為“愛與崇拜的主題”,他認為梅爾在此主題下的探討與傳統女性詩人的視角有很大不同:“女人很容易從崇拜中產生愛,也很容易從愛中產生崇拜,但梅爾的詩一直在辨析愛與崇拜的關系——女人不愿意就范于一種崇拜。”陳曉明認為梅爾詩歌在辨析“愛與崇拜”的關系中與對“王權”的探討最終形成統一。
“其實詩歌在我生命當中從來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它可能一直在那里,一直也是一個高地,一直是我生命當中最重要的營養”,梅爾發言中表達了自己對詩歌的獨特情感,提及新詩集《十二背后》,她動情地說,“我覺得《十二背后》對于我來講就像我的前世,我不能告訴你我所有的秘密,因為我的秘密還在生長,這意味著我還能進步。”
來源:中國作家網
作者:劉雅
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8/1212/c403994-30461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