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詩歌界十大新聞
一、“口語詩”紛爭再起,曹誰、伊沙各執一詞,變學術之辯為意氣之爭,值得詩壇警惕
2018年9月25日, “中國詩歌流派網”之《詩歌周刊》上發表了一篇名為《曹誰炮轟伊沙:中國新詩99%是垃圾,伊沙是垃圾中的垃圾》的訪談文章,文中,署名“中國在線記者一鳴”者訪談知名青年詩人曹誰,以曹誰和伊沙在網絡軟件“抖音”上的爭辯為切入點,詢問曹伊爭辯的前因后果,由此引出了曹誰“中國新詩99%都是垃圾,味同嚼蠟,毫無創新,我對中國新詩非常失望”“我分析詩壇為什么是垃圾,伊沙為代表的口水詩,我覺得是垃圾中的垃圾,他早年寫對黃河小便成名,最近看他推薦一首詩《與領導一起尿尿》,整天關注屎尿屁的事,毫無意義”“伊沙最初的‘車過黃河’還算是有后現代詩的開創意義,可是后來的詩卻淪落成了口水詩、打油詩,他每天在朋友圈發掃射系列,味同嚼蠟、毫無新意、令人作嘔。”“當代詩壇有三種傾向的詩:一曰晦澀派,二曰獨白派(口語派),三曰意象派。當年第三代詩人提出pass北島,現在我們應當pass周倫佑!pass于堅!pass余光中!他們已經成為詩的阻礙,我們應當超越他們,充分面對——大詩。晦澀派以周倫佑的非非主義為代表,有大批的踐行者,他們的理論復雜繁難,詩人都看不懂,更別說讀者了,可以說是不知所云派。獨白派就是口語詩,最早的代表是于堅,我覺得口語可以是一種元素,因為我們原本就是用口語在寫作,可是如果完全強調口語,那就變成口水,也就成平淡如水派了。至于意象派,主要指受臺灣余光中等影響的詩派,臺灣的詩人很大程度上繼承了傳統漢語美學,可是又陷入其中無法自拔,所以漢語現代詩歌運動的中心已經轉移到中國大陸,這一派可說是夜郎自大派。”等言論。
此文一出,旋即引發持續性的“口語詩”爭辯。
先是伊沙在《詩歌周刊》發表反擊性的訪談文章《伊沙回應曹誰:口語詩是世界潮流,他這種土鱉根本不該入詩歌這一行》。強調“曹誰就是一個官方的小混子,這兩年躋身進入了所謂官方標志性的‘青創會’和‘青春詩會’,他現在是非常得意。”“我揣摩他的心理,可能是在‘青創會’上知名度不夠,太寂寞了,需要炒作,所以用詩外的功夫吸引眼球。” “口語詩的熱潮毫不夸張地說,跟我的《新詩典》有很大關系,包括《人民文學》《詩刊》都會嫉妒,詩人商震就曾明確地說,‘什么叫影響力?新詩典就是!’”“所以像曹誰這種小人物的批評,可能很多詩壇土鱉和體制內的偽詩人在給他暗中鼓勁,因為這些人恨口語詩。罵歸罵,但沒有人能夠拿出學理性的文章把口語詩駁倒,因為口語詩人代表世界潮流,后現代主義就是口語詩,中國口語詩有中國特色,不是那種鸚鵡學舌的翻譯腔,既有世界潮流的核,又有中國特色的血肉。”
因為雙方訪談文章中帶有情緒性的語言和過于明顯的感情態度,爭論隨即被擴大,阿斐、沈浩波、陳傻子、馬知遙、春樹、楊黎、譙達摩、韓敬源等都程度不一的參與了此次論爭,并導致著名詩歌批評家、詩人徐敬亞不堪冷嘲熱諷,聲明退出“中國詩歌流派網”。《詩歌周刊》也相繼推出數批“爭論文章”,對此爭論予以數月的持續發酵。此次“口語詩爭論”,帶有強烈的情緒性、圈子色彩和炒作傾向,爭辯雙方都是情緒大于學理,到最后只是為爭論而爭論和互相站隊表態,已經和有關學術問題和詩學問題漸行漸遠了。這種變學術之辯為意氣之爭的所謂的詩學爭論,不但不值得推廣,反而值得詩壇警惕。
二、《漢語地域詩歌年鑒》(2017年卷)出版,呈現漢語詩歌寫作最新實績,為“地域詩歌”正名
2018年8月,《漢語地域詩歌年鑒》(2017年卷)由上海東方出版中心出版。該年鑒由著名詩人、翻譯家、詩歌理論家馬永波、著名詩人王霆章主編,著名詩人、小說家遠人,著名詩人、批評家董輯,著名詩歌評論家、學者、詩人莊偉杰,著名詩人鄧榮成任副主編。該年鑒一改國內原有詩歌年鑒的常規編輯方法,獨辟蹊徑,以地域為主要著眼點來呈現中國詩歌年度收獲,同時啟用學術編委制度,力爭由熟知本地域詩歌寫作現狀和詩人寫作狀態的詩人編選本地域詩人的詩歌。該年鑒以省為地域單元,精選了包括臺灣、香港、海外等中國全部省份的有關詩人的詩歌力作,同時還特別編選了“作為翻譯家的詩人”“作為詩評家的詩人”“作為藝術家的詩人”三個重要欄目,以呈現有關翻譯家、詩評家和藝術家們杰出的詩歌寫作;同時,該年鑒還在“年度文論”欄目中精選了孫紹振、周倫佑、沈奇、張清華、馬永波、譚五昌、莊偉杰的理論與評論文章。《漢語地域詩歌年鑒》(2017年卷)以省為單元,讓漢語詩歌的年度呈現更醒目、更直接、更具體、更清晰有序、更有針對性,學術編委制度則最大限度地保證了稿件的質量,本年鑒的出版,在時下眾多的詩歌年選出版中,注入了一股清新、務實、踏實之風。誠如周倫佑所言:這本詩選最大的特點是打破了詩歌小圈子的自我欣賞、自吹自擂,而展現出一種開放的胸襟與氣度。以“地域詩歌”命名詩集,則是在呼應前些年國際上興起過一陣的“文學地理學”理論。做這樣一件事,工作量很大,要耗費很多精力,沒有某種超功利的文學公益心是不可能完成的。
三、陳仲義《現代詩:接受響應論》出版,漢語現代詩研究最新成果引人關注
2018年6月,經過幾年努力,著名詩歌理論家、批評家、學者陳仲義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了《現代詩:接受響應論》,該書是陳2014年立項的國家社科基金課題《詩歌審美接受研究》(項目編號:14FZW005)的研究成果。該書就現代詩接受學——有關接受的特點、前提、瓶頸、難題、尺度、標準等做出了較新和個人化的詮釋與開拓。全書42.6萬字,曾以22篇論文的形式在全國20多家學術刊物上發表過。陳仲義在消化和接受西方接受美學與讀者反應理論的有關成果的基礎上,把握其合理內核,針對中國現代詩的接受困境、難度問題等進行專項的問題研究,全書緊緊圍繞現代詩接受的特異性、開放性、有界性等,展開自己獨特的思路和言路。作者在中西接受比較的匯通、平行基礎上,返觀古今詩歌的接受差異;討論現代詩接受主體的裂隙、局限;探查接受中的特點、難點、瓶頸、影響因子、特殊入徑、有效性及經典化;分析“闡釋共同體”的前提、“心得意會”的接受心理機制、以趣味為中心的接受趨向等;并提出了接受的“啞鈴模型”、以心動為主導的“四動”響應圖式、在接受坐標軸的視野里,訪問現代好詩的接受尺度及“品級”系列等等,是一部既有理論、思想、學術深度、知識廣度,又有實踐價值的具有極強針對性和可讀性的詩歌理論新著。
四、霍俊明著《轉世的桃花——陳超評傳》出版,引起關注
2018年8月,已故著名詩歌批評家、學者陳超的學生,著名詩評家、詩人霍俊明在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名為《轉世的桃花——陳超評傳》一書,為已故批評家立傳。霍俊明希望以此書緬懷陳超和他所處的那個現代詩歌的鼎盛時代。同時也強調“本書的完成了卻了一個心結,是他對一個詩人、一個詩歌評論家、一個親人的交代”。全書共48萬字,歷時3年創作完成,既有關于陳超的過往追憶,也有他的理論思想、學術觀點等,同時寫到了陳超與北島、舒婷、西川、歐陽江河、翟永明等近百位國內一線詩人的生活交際和學術往來;另有陳超的書信日記等珍貴文字及圖片。霍俊明認為,“陳超打開了一扇特別重要的窗口,了解陳超,就能了解中國30多年先鋒詩歌的歷史。”著名詩人、作家王小妮認為,這本人物評傳,是“一本透露真誠的書,作者不著眼于宏大的群體敘事,他充滿溫情的找尋純粹個人化的細節和故事,探究大背景中的單純個人,使人物重又活起來,并帶著讀者進入并沒走遠卻已經相當陌生的過去,特別是深陷其中跌宕的個人命運。”陳超,1958年生于山西省太原市。生前為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河北省作協副主席。著有《生命詩學論稿》《打開詩的漂流瓶——現代詩研究論集》等,出版詩集《熱愛,是的》《陳超短詩選》等。
五、馬永波費十年之功新譯《我可以觸摸的事物:史蒂文斯詩文錄》出版
華萊士·史蒂文斯是美國著名的現代主義詩人,和龐德、艾略特、威廉斯并列為美國現代主義詩歌四巨頭,其詩歌以深奧、晦澀、抽象而著稱,素有“詩人中的詩人”“批評家的詩人”之稱。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其詩歌就開始不間斷地被譯介為漢語,對廣大中國當代詩人、詩歌批評家等產生過極大地影響。馬永波上世紀90年代開始致力于英美文學翻譯,尤其在美國現代、后現代主義詩歌的翻譯方面,具有拓荒意義。2018年8月,商務印書館出版了馬永波集十年之功于一書的史蒂文斯詩歌以及其他作品,填補了國內史蒂文斯翻譯的有關空白。本書共分五輯,計有詩歌、文論、隨筆、筆記、日記與書信五部分,詩歌中包括史蒂文斯最為知名的《彼得·昆士彈琴》《看一只黑鳥的十三種方式》《壇子軼事》等八十首詩歌;另譯有文論《想象作為價值》等近十篇、隨筆幾十篇、筆記五部、書信日記數十篇等,內容豐富,便于讀者和詩人了解全面和整體的史蒂文斯,其所譯有關文論、筆記、隨筆和書信日記等,更是填補空白之譯,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有別于之前的漢語的史蒂文斯。《我可以觸摸的事物:史蒂文斯詩文錄》內容豐富、視角獨特、譯筆飽含才情,讓我們看見了著名現代主義詩人的深度和廣度,是近年來涌現出的一本學術性和可讀性兼具的外國詩人漢譯文集。
六、“21世紀詩與詩學典藏文庫”(第一輯)在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出版,彰顯有關中青年實力詩人創作方向和成果
2018年9月,由當代著名詩人、翻譯家、詩歌理論家馬永波主編的“21世紀詩與詩學典藏文庫”(第一輯)在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出版,文庫收有遠人《我走過一條隱秘的小徑》、蕭英杰《山水課》、張曉民《另外一匹白馬也在吃草》、王建民《太陽的青鹽》、韓興貴《空山》、董輯《字逍遙》、馬永波《自我的地理學》七位詩人的七本詩集,其中董輯、蕭英杰、王建民等都是第一次出版詩集。七位詩人中,馬永波是著名詩人、翻譯家、詩學理論家,遠人是著名詩人、小說家、隨筆散文作家,其他五位,皆是創作時間長達幾十年的實力詩人,其中韓興貴、王建民上世紀80年代就已開始詩歌寫作并卓有詩名;董輯、張曉民皆是上世紀90年代開始詩歌寫作并在本地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中年詩人;蕭英杰是寫作風格獨特、較少行走于詩壇的江蘇青年詩人。這五位詩人在身份上具有一定的共性,就是都屬實力詩人,但因為各種原因和主流詩界前沿有一定的距離,但一直堅持寫作不輟;而七位詩人的詩歌,在語言風格、題材內容、技術技藝上,則更是葆有很多相同的追求,比如,在內容上多寫自己的生活,善于在日常細節中找到詩意和引爆情感;語言以個性化的口語為主,技術上能夠兼容口語/意象、現實/超現實、抒情/敘述、象征隱喻/場景細節、現代/后現代、私人性/公共性,等等。本套詩叢的出版,既對諸位詩人所在的省域具有較高價值的“填空”意義,更為中國詩壇提供了數位遠離潮流但風格獨特的詩人,彰顯了中國當下詩歌寫作的深度和厚度。
七、“劉福春中國新詩文獻館”落戶川大,為四川的新詩學術研究提供新的助力和可能性
2018年10月,“劉福春中國新詩文獻館”落戶四川大學,文獻館共兩個房間、總面積160平方米。劉福春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多年來致力于新詩研究,尤其致力于新詩資料、史料等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和編目工作, 30多年來匯集了大量著作、期刊、報紙、詩傳單、手稿、詩人檔案、詩海報、詩人名片等,僅圖書資料便超過10萬種,其中不乏“七七事變”詩傳單、為毛澤東特制的《詩刊》大字本、謝冕等人所編寫的1949年以后第一部新詩史手稿、1933年劉半農編輯出版的《初期白話詩稿》(其中收錄了李大釗、沈尹默、周作人、胡適、陳獨秀、魯迅等人的白話新詩手稿26篇)等“文物級”史料。2018年5月,劉福春被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聘為特聘教授,他決定將自己幾十年的詩歌收藏全部帶到川大,建立“劉福春中國新詩文獻館”,讓這些珍貴的文獻服務于社會、服務于新詩研究。2020年是中國第一部新詩集出版百年,劉福春屆時將推出“中國新詩書刊百年總目”,讓自己的文獻收藏惠及廣大新詩研究者。多年來,四川一直都是中國新詩寫作和研究的重鎮,此次“劉福春中國新詩文獻館”落戶川大,勢必將為四川的新詩學術和研究提供新的助力和新的可能性。
八、《中國鄉村詩選編》出版,接棒中國詩歌古老的田園詩傳統
2018年10月,由詩人張聯任主編,胡志成、劉鎧源任特約主編,何言宏、趙思運、葉匡正、黃禮孩、臧棣、趙衛峰、張德明任副主編,王家新、孫文濤、安琪、阿翔等數十人任編委的《中國鄉村詩選編》在澳門中國藝文出版社出版。該詩選由張聯策劃和組織編選,編輯出版共耗時兩年時間。《中國鄉村詩選編》(1968-2018)全書分為上、下兩卷,大十六開精裝,共1144頁,入選382位詩人的有關鄉村、田園、農業的詩歌作品。除詩歌外,還收有“詩人影像”,安琪、海男、麻彥楓的簡筆畫和素描,喬延鳳、孫文濤、陳仲義、彭一田等的評論文章。據編選者介紹,本詩選共收來稿20多萬首,編選者從中精選出近4000首編為本書,可見勞動量之巨大和用心之深。編者張聯為寧夏著名詩人,有“原生態自然主義詩歌寫作者”之稱,他多年來致力于現代風格的田園詩、鄉村詩、農業詩的寫作,獨辟蹊徑,具有獨特的詩歌風格和面貌。此次提出“中國鄉村詩”這一詩歌概念并獨立編輯完成《中國鄉村詩選編》,既呈現了幾十年間中國新詩寫作中比較獨異的“鄉村詩”成績,更延續了中國詩歌古老的田園、山水、農業詩傳統,為中國現代詩的寫作和研究打開了一扇新窗,開辟了一個新的方向和美學向度。
九、重要詩歌民刊《獨立》《湍流》《詩》《大荒》出刊,以體制外的方式延續中國先鋒詩歌重要傳統
2018年4月,為紀念民刊《獨立》創辦20周年,發星一次性推出四期《獨立》,計29、30、31、32四期,總計102.60萬字,發星強調此舉是為“再次證明《獨立》長期堅持民間詩歌精神,及獨立成長自已的邊緣詩歌史的豪氣雄心”。《獨立》第29期名《山中,一個民間理想主義詩者的夢》(計35.8萬字,圖片27張),主要編發有發星和詩界朋友通信、朋友眼中的《獨立》、周倫佐紀念專輯等;第30期名《大涼山詩歌根據地——108個詩歌好漢的民間野史》(發星著,18萬字,圖片56張),刊發了發星撰寫的與他有密切交往的詩界、思想界、評論界共108人的交往史和人物記;第31期名《2018四川大涼山新生代詩人40家詩展專輯》(14萬字),發表了40位大涼山地區的青年詩人尤其是彝族少數族裔詩人的詩歌,以及有關評論;第32期名《彝族現代詩派論》(2003-2013)(35.8萬字),主要收編發星、姚新勇、張嘉諺、西域、孫文濤、孫守紅等有關于彝族少數族裔現代詩歌創作的理論、評論、言論等。發星在一個月的時間內連出四期《獨立》,其多年累計起的辦刊能力和厚度可見一斑,體現出了發星對詩歌的熱愛、對獨立出版的堅執和過人的實踐能力。
2018年12月,由野梵主編的大型詩歌民刊《湍流》(2018年卷)在湖北公安出刊,刊物集中發表了袁小平、默雷、藍冰、一平、冰馬、野梵的長詩和潘黎明、稅劍、非默、梁雪波、冬羽等的組詩和短詩,徐敬亞、周倫佑、孟原、梁雪波、吳長青、許曉青、野梵、藍冰、潘黎明、董輯等的言論、評論和理論文章。
2018年12月,由道輝、陽子主編的老牌詩歌民刊《詩》總28卷在福建漳州出刊,該刊集中刊發了陽子、海南、華清、林雪、道輝、梁雪波、林忠成、雨田、蘆建倫、董輯等16位詩人的詩歌(每人千行左右),刊發周倫佑、道輝、陳仲義、何言宏、劉登翰、葉延濱、林忠成、施施然、顧北等的言論、評論近百篇。
2018年11月,由孫守紅主編的詩歌民刊《大荒》(2018第4輯)在貴州出刊,該刊主要刊發了吳若海、敬篤、海上、林忠成等的詩歌,夢亦非、發星、董輯的評論和理論文章,并特設了“年度事件現場:假如我被注入了假疫苗系列”專欄,集中刊發了37位詩人的介入性詩歌。
三刊中,《湍流》強調詩歌的介入性、詩人的獨立性以及美學的先鋒性,呈現的是當下中國先鋒詩歌的最新傾向和收獲;《詩》一以貫之的大氣厚重,以大篇幅大策劃大視角展現中國詩壇的詩歌和理論收獲;《大荒》則提出“黎明詩學”、探討口語詩的可能性和有關特點,同時以詩歌介入現實,呈現邊緣的力度。
這四本民間詩刊代表了本年度體制外詩歌的深度、廣度和可能性。
十、著名先鋒詩人孟浪病逝于香港,引發海內外漢詩界悼念、懷念熱潮
2018年12月12日下午5時,當代著名先鋒詩人、詩歌活動家、詩歌編輯家、自由作家孟浪先生因病逝世于香港沙田醫院。孟浪原名孟俊良,1961年生于上海吳淞,是上世紀80年代中國現代主義詩歌寫作熱潮中涌現出的一位杰出的、極具代表性的先鋒詩人。孟浪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先鋒詩歌寫作,是上海先鋒詩人群落“海上詩群”的重要成員和代表性詩人,除了詩歌創作外,孟浪還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先鋒詩歌的編輯和現代主義詩歌的推廣和出版工作中,先后參與了《MN》《海上》《大陸》《北回歸線》《現代漢詩》等詩歌民刊的編輯工作,并和徐敬亞合作編輯出版《中國現代主義詩群大觀1986——1988》一書。1990年代以后,孟浪先后生活和工作于美國、臺灣、香港等地,極力推動中國自由詩人的獨立詩歌寫作,是當代中國體制外詩歌的杰出代表和重要編輯者之一,曾任《傾向》雜志執行主編,參與發起中國獨立作家筆會(現名獨立中文筆會),創辦多家出版機構,在國內、臺港和美國出版有《本世紀的一個生者》《南京路上,兩匹奔馬》《愚行之歌》《教育詩篇二十五首》等多部詩集,主編具有獨立傾向和自由思想的文集、詩選多部。孟浪的詩歌兼具綿長的力度和猛烈的爆發力,同時具有先鋒詩歌的豐富、深邃和晦暗,并具有極強的介入性,個人風格卓異,是公認的1980年代以來最杰出的漢語先鋒詩人,他的逝世,引發了海內外眾多漢語詩人和獨立學者的懷念、悼念熱潮,楊小濱、徐敬亞、宋琳、默默、張光昕、阿鐘等詩人、學者屬文或作詩悼念,著名詩人、詩歌理論家周倫佑認為“孟浪的逝世是華語詩歌界不可彌補的損失。悲哉!”
《漢語地域詩歌年鑒》《中西現當代詩學》編委會
來源:中西現當代詩學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OTMwNjA1OA==&mid=2653332082&idx=1&sn=37453c4b30cbd177a523a2bd0686bd07&chksm=bcef74578b98fd415d18ca54718b5d8df4671cfa040084a7d07df35fc2be7c7952a2942818cc&mpshare=1&scene=1&srcid=1226eEcL22Y0OxMagatFUHNR&pass_ticket=8IBMKwdZquatV%2B%2FrTc6BPIcMctQB2xz%2FrzoUNp1NcL3%2FdHWYgjwcKgD1b0%2BYJnhc#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