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8日至11日,第三屆國際詩酒文化大會絲綢之路國際詩會“從群山到平原的禮贊”在四川舉行。來自中國、日本、洪都拉斯、立陶宛等16個國家的50余位詩人、學者,包括參加2019魯迅文學院國際寫作計劃的10位作家應邀來到四川,參與一系列詩歌文化活動,圍繞詩歌的地域性與國際性、詩歌翻譯等話題,展開對話與探討。
“詩歌不可遏制地來到任何時代,不管膚淺的語言多么流行,我們總會有不同的感悟需要訴諸于詩歌,覺得必須坐下來,用詩寫下從未被前人寫出來的世道人心。” 澳大利亞詩人馬克•特里尼克在中外詩歌文化交流圓桌會議上說到。
詩人、翻譯家汪劍釗談到,詩歌的地域性與世界性之間的關系日益受到關注。詩歌在自己的地理性存在中堅守與擴張,繼而逐漸向前推進的。時間的存在本身是不可觸摸、難以把握的,而空間提供了一個可測的坐標,時間通過對空間的抽象性提煉,為肉身向精神性存在的轉化架起了一座橋梁。“對于詩人而言,創作詩歌可以使他擁有兩個故鄉:一是精神的故鄉,是詩人一直希望回歸的一個語言與思想的場所;二是身體的故鄉,是地理性的,也是精神的寄寓所在。”他認為,地域性有作為支撐點的優勢,但也自有封閉的一面,在找到寫作起點以后,如何擴大自己詩歌書寫的版圖,是每個優秀詩人需要做的事情。
“詩歌不需要懂,是秘密和秘密之間的傳遞。”翻譯家劉國鵬提及意大利20世紀偉大詩人翁加雷蒂的這句話,“這關乎詩歌的理解,同樣也關乎詩歌的翻譯,最高的理解和傳達建立在默會之上。”他認為,翻譯是困難的,而詩歌翻譯的難度尤其高,譯者必須完成超越語言的,更高層次和更廣泛意義上的兩個文化系統的對接,才能達成詩歌的世界性意義和地方性意義的統一。
從另一個角度看,詩歌恰恰是全世界共通的語言,我們以詩會友,在詩歌交流中感受不同國家文化的碰撞。“對詩歌的創作與交流,都是向人類精神高地上的孤獨者致敬。”正如中國作協副主席吉狄馬加所說:“從更高的精神層面來講,在蕓蕓眾生中總有一些人會成為難得的知音。尤其是那些置身于人類精神高地的孤獨者,盡管能真正走進他們心靈世界的人少而又少,但慶幸的是他們在任何時代都能找到靈魂上的知己,無論時間和歲月如何變化流逝,他們不朽的精神都不會死亡,因為他們會被同類中新的生命所發現。”
吉狄馬加表示,“未來,希望開展更多國際詩歌交流活動,邀請更多詩人來到中國,一同感受中國文化”。
本次活動由瀘州市人民政府、詩刊社主辦,中國詩歌網、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華凱信和等單位承辦。
來源:中國作家網
作者:虞婧
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9/0415/c403994-31030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