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犀牛寫作與詩歌人類學:周瑟瑟32年詩歌的變化”講座在呂梁學院舉辦
用詩歌去見證人類文明
當代著名詩人、小說家周瑟瑟來呂梁參加賈樟柯導演發起的“呂梁文學季”,5月15日下午,“犀牛寫作與詩歌人類學:周瑟瑟32年詩歌的變化”講座在呂梁學院舉辦,活動由北岳文藝出版社、呂梁學院中文系主辦,呂梁市文化產業商會、華宇廣告、黃河情傳媒承辦。呂梁學院中文系書記陳殿生主持了講座。他說:“周瑟瑟將用他自己32年來的詩歌變化歷程,向我們講述:什么是犀牛寫作,什么是詩歌人類學。”
北岳文藝出版社“天星詩庫:新世紀實力詩人代表作”推出了周瑟瑟32年詩選《犀牛》,他說詩的邊界,不是別人設定的,是你的心靈能夠達到的邊界,你能走到別人達不到的地方,找到你的詩,那才是你走出人群的那一天。我想走到人群之外寫詩,我試著這樣干。《犀牛》的路線,就是我不斷走向人群之外的路線。在近年,我終于走出了人群,我終于孤獨地寫作。我希望自己像一頭犀牛,噴著濃重的鼻息,我是粗野的,我踩扁了野花,濺起了唏里嘩啦的泥水,遇到大河我直接沖下去,我讓自己更加直接、粗野,也不要小心翼翼,我打破常規,也不要規規矩矩,我當然拒絕任何的規勸,哪怕是善意的規勸。孤獨求敗,也是我自找的,我所渴望的。這就是我說的“犀牛寫作”。



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著名作家邱華棟認為:周瑟瑟是當代詩歌的獨行者,是多重閃電的再造者。他不斷進行隱秘復雜的語言和形式探索,以重建先鋒的寫作,將當下經驗和生命體驗帶入到個人精神境遇中,以大劑量高強度的寫作方式,呈現了人與語言的相遇。
著名評論家燎原認為:在喧鬧的當下詩壇,周瑟瑟是一個旁若無人的獨行者。他一個人就是一個世界,就是一個詩壇,他在自己的世界中獨自創造、興致盎然。尤為讓人驚奇的是,我親眼見證了他在外活動中,見縫插針、旁若無人的手機現場寫作。其反應之神速、出手之快,恍然正是古人“寫詩急若捕星火”的現代版。而這些詩作,則大都如獲天機,靈光閃爍。瑟瑟的這種寫作,讓人依稀想起了書寫《滕王閣序》時的王勃,那種燦爛的狀態,既是個人才華的噴發,也是神的眷顧。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著名評論家楊慶祥認為:周瑟瑟是當下最活躍的詩人之一,他的寫作以個體的方式呈現了當代詩歌寫作的一種軌跡。這一軌跡就是,從90年代詩歌偏狹的修辭趣味和“好詩主義”之中擺脫出來,通過“對話”的方式,建構了一種有溫度、有力度、有厚度的詩歌寫作。
呂梁學院中文系書記陳殿生認為:周瑟瑟的講座回答了當代詩歌的諸多問題,他的“詩歌人類學”的思考具有詩歌與文化意義,他的寫作是用詩歌去見證人類文明。
呂梁詩人蒲葦說:周瑟瑟近年來每年都參加拉丁美洲國家重要的詩歌節,到拉美國家多所大學進行詩歌講座,具有豐富的國際詩歌文化交流經驗,他這次在呂梁學院的詩歌講座,有效地傳遞了他最新的寫作經驗與對當代詩歌文明的思考,讓人受益匪淺。
北岳文藝出版社編輯劉文飛說:周瑟瑟32年詩歌寫作的變化,從一個角度給出了中國當代詩歌的一條發展線索,從傳統抒情意象寫作到他所實踐的“元詩簡語”寫作,清晰地反應在我社推出的他最新詩集《犀牛》里,感謝呂梁學院的支持,謝謝大學生們的喜愛。
講座持續了兩個多小時,現場交流互動的氣氛熱烈,大學生們就當代詩歌現狀與走向、詩歌的國際交流、90后詩歌、創意寫作等問題,紛紛提問,周瑟瑟詳細回答了同學們的問題,獲得了全場一陣陣熱烈的掌聲。他說:“我拿什么來回報你,我親愛的呂梁!”
朗誦藝術家孫美琴朗讀了周瑟瑟的多首作品,呂梁市民歌學會會長、山西非遺傳人劉桂連演唱了呂梁民歌《搖三擺》《六月的日頭臘月的風》,從另一角度呼應了周瑟瑟“詩歌人類學”與人類生存情感的內在關系。呂梁學院中文系主任呂勇兵總結了講座。呂梁學院200多位同學,以及呂梁本地作家蒲葦、安艷芳、鄭石萍等參加了當天的講座活動。
(呂梁學院中文系融媒體通訊員 馮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