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詩人詩選》常熟研討會在虞山當代美術館舉辦
2019年8月25日,《中國女詩人詩選2018》研討會在常熟虞山當代美術館舉行。活動由虞山當代美術館館長、詩人張維主辦,青年詩人、河南師范大學教授王東東擔任學術主持,評論家、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葉櫓,評論家、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哲學家夏可君,評論家、嶺南師范學院教授張德明,評論家、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傅元峰,詩人、《中國女詩人詩選》主編施施然,詩人、評論家安琪,詩人、廣東省評論家協會副秘書長譚暢,詩人、武漢市作協副主席阿毛,以及詩人、評論家盛敏、申文祥、沈健、布蘭臣、李建春、姜豐、張杰、吳晨駿、石人、彭洪烈等20余名業界人士參加了研討會,并作了發言。
詩人張維首先講述了此次研討會命名“一間半房”的由來。他認為女性寫作者不僅需要伍爾夫筆下“一間自己的房間”,還需要半間向外延伸的敞開空間。這里的“半間房”是一種更為開放的結構,區別整間房的過度完整、理性,是從自我轉身迎接世界的胸懷。
詩人施施然從詩選主編的角度,談論了誕生這本詩選的緣起。她察覺到,即使是在二十一世紀的當下詩歌現場,男性詩人與女性詩人所獲取的發展資源與肯定,仍是不對等的。這種不對等并非是文學的,而是隱藏在更深的社會結構與意識形態當中。人們對于女性詩人文本的重要性,以及為此所付出的努力的忽略,幾乎是集體無意識的,這其中包括女性詩人自己。施施然說,《中國女詩人詩選》是女詩人自己樹起的批評觀。在具體編選上,打破了以往所謂的民間、官方、口語、意象等人為設置的藩籬與局囿,更注重文本的創新性與引領性,同時,在將來的編選中,會漸漸趨向文本的先鋒性。
評論家葉櫓教授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女詩人作品講起,從那個年代人們普遍的“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的臉譜化思維與表達上,對比《中國女詩人詩選2018》中收錄的、當下新一代女性詩人的作品與心靈鏡相,肯定了年輕一代女詩人在精神的自由與表達上,更復雜豐富,也更加真實。葉櫓教授指出,能把人性中最幽微的瞬間真實表達出來,這既是文本的進步,也是時代的進步。“現在的一些評論文章,為什么沒有人愿意讀?因為它一出來就是大道理,大道理人人都懂,但大道理不是文學,也不是詩歌。要想真實了解當下女詩人詩歌現場,還是要真正進入到人心與時代中。”
哲學家、藝術策展人兼評論家夏可君教授認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帝國巨大陰影下的閱讀經驗,女性寫作也包含在其中。而女性詩歌又如何抵御這種巨大陰影下的寫作背景的影響呢?他提到女詩人戴濰娜引用的奧登的詩句,“讓愛的更多的人是我。”女詩人們似乎更多愛的主體地位,雖然女性面向世界的經驗往往有不完整性,但女性所秉具的情感教育的意義是詩人們需要認真面對的。在我們目前的時代,可以說微信拯救了詩歌,短暫的詩歌話語在微信里可以即時性的分享,這本身也好像是一個有點女性化的、有人情味的經驗,女詩人們的風格是值得我們更多關注的。
詩人、評論家安琪從編委及入選者的雙重角度,肯定了《中國女詩人詩選》出版的意義。這是主編的歷史意識在行動上的體現,施施然本可以埋首寫自己的詩作,但她發現了每年眾多年選中女詩人這一領域的空白并付出切實的努力來填補這份空白,選編女詩人的優秀文本、讓讀者和批評家有方向性地閱讀和研究是她的意愿和期待。這是施施然對女詩人群體的回饋、對中國當代詩歌的回饋。女詩人群體雖然表面上看一片繁榮,但實際在社會評價體系里,一流女詩人往往被等同于二、三流男詩人,導致的后果就是,一流女詩人極度稀缺。這是一種集體無意識,歲末年終各類綜述評點文章所列舉的優秀詩人名錄幾乎清一色男詩人即是明證。如何從優秀到重要、再到偉大,使自己的寫作成為一個巨大的存在、一個無法繞過去的存在,是每個女詩人應該面對的問題。《中國女詩人詩選》的編輯出版,正是為了發現女詩人中的優秀、重要和偉大。
評論家、嶺南師范學院張德明教授認為,不管是男性詩人創作的還是女性詩人創作的,其藝術質量高低和文學境界大小的估衡,都應采取統一的美學標準,放在性別的維度上來展開其實并不客觀。不過,淡化新詩價值評估中的性別維度,并不意味著新詩寫作中的性別問題不重要,乃至不存在了。事實上,完全罔顧詩歌寫作中的性別特征如同刻意強調詩歌寫作的性別意識一樣,都是有失偏頗,不利于我們深入理解當代新詩的美學構造和精神實質的。因此,海男、施施然主編的《中國女詩人詩選2018年卷》,便體現著不可多得的詩學意義。
《中國女詩人詩選》是由施施然和海男主編,10位實力女詩人編委共同選編而成。目前已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了2017和2018年兩卷,反響很好。當日,在女詩人詩選研討會后,陸續還舉辦了“往昔與靈暈——許永城個人畫展”,以及詩歌朗誦、虞山琴派傳人、白茆山歌傳人表演等詩樂雅集,由詩人施施然主持。(更多精彩發言稍后發布)
更多現場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