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大師來東莞,視誦盛會說家園
——首屆觀音山國際文學與生態文化座談會側記

勒克萊齊奧
多民族作家、詩人朗誦勒克萊齊奧的散文

著名畫家王瑞林向勒克萊齊奧贈送他繪畫的水墨肖像
——首屆觀音山國際文學與生態文化座談會側記

勒克萊齊奧

多民族作家、詩人朗誦勒克萊齊奧的散文

著名畫家王瑞林向勒克萊齊奧贈送他繪畫的水墨肖像
日前,由中國文化對外翻譯與傳播研究中心、北京大學法語系、“一帶一路”中國文化教育與國際交流基金、中作鼎堅(北京)藝術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共同舉辦的“中國文學對話諾貝爾文學——首屆觀音山國際文學與生態文化座談會”隆重開幕。
本次會議邀請到了法國著名作家、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勒克萊齊奧先生參會,以“生態文化的國際寫作”為題進行現場講座,使與會作家對生態文學創作的認知提升到新的高度。
勒克萊齊奧是一位經常在世界各大洲旅行,以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為個性特質創作的作家,自1980年出版《沙漠》(中譯本《沙漠的女兒》)開始,關注少數民族的生活狀態、家庭的根源、環境保護意識、瀕臨消失的文化與語言等國際問題,在法國的大學講授人類學課程。勒克萊齊奧說:“我小時候生活在印度洋上的島國毛里求斯,那里的人每天都在經歷多元文化的交融,每人每天至少要使用三種語言,法語、英語和當地語。因此,我一直關注文化的多元性。中國文化本身就是多元的,長期以來特別注重對少數民族文化融合和尊重,包括對少數民族傳統的尊重和生活方式的尊重。中國不光有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同時也有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尊重,這些都是文學創作的重要源泉。” 勒克萊齊奧先生引用李白《山中問答》、杜甫《見瑩火》兩首詩解讀了自然生態與中國文學創作的關系。
勒克萊齊奧在與中國作家對話環節,針對著名作家邱華棟提出的關于他早期精美短篇小說創作的起因問題,做了十分認真而詳細的解答,強調早期閱讀祖父所藏游記的對生活和創作產生重要影響,由此引發對相關社會、民族問題的思考。當80后新銳作家王威廉提出,人們可以在改造的沙漠上種水稻,那么人造生態與自然生態到底是什么關系時,勒克萊齊奧回答說:“讓人類的生活變好的行為與生活保護是不矛盾的。生態文學在中國被理解為對生活狀況與態度的解讀,這與西方有很大的不同。在西方‘生態’一詞來自希臘語oikos,本身就是家園的意思。真正意義的生態就是指保護好家園。保持家園的生態平衡會使人類生活得更好。”
本次會議與傳統的對話會議有很大的不同,融視、誦、聽、觀為一體,將文學藝術的創作進行了整體性、立體化的呈現。
在勒克萊齊奧講座結束時,多民族作家共同朗誦了勒克萊齊奧先生的精美散文節選,著名書畫藝術家王瑞林贈送了親自繪制的水墨肖像畫。會議尾聲時,中國文學對話諾貝爾文學組委會主席趙晏彪與勒克萊齊奧、董強和廣東觀音山森林公園董事長黃淦波共同啟動了“走向世界文學頂尖作品評選活動”。
來源: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