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仁山:文學的力度最終體現在精神氣度
“作家只有將自身的身份定位、寫作行為與書寫對象聚焦于人民,向現實生活的深處開掘,向精神思想的高處探索,才能創作出真正有溫度、有感情、有思想、有價值的精品力作。”近日,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做客河北文學館讀書薈網絡直播間,為廣大網友做了題為“文學的人民性與精神性”的專題講座,5000余名文學愛好者在線觀看,并與關仁山進行互動。
作為河北文壇“三駕馬車”之一,關仁山早期以寫實筆法生動描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社會轉型期工廠、鄉鎮經濟困境中普通人的生存狀態,引起評論界廣泛關注。近年來,他將目光聚焦于農民的精神訴求,記錄新時代農民的命運。在完成長篇小說《金谷銀山》后,又創作出長篇小說《大地長歌》,生動反映了農民更新土地觀念、勇于開拓新型農業之路的創新精神。
“沒有人強迫我創作,是火熱的生活感染、激勵著我在文學創作道路上步履不停。”關仁山結合自身多年的創作經驗、生活實踐與社會思考,從文學的人民性與精神性兩個維度出發,翔實地闡明了文學與人民、文學與精神、文學與現實之間的辯證關系。
新中國成立70年來,許多文學作品記錄了時代、生活和精神面貌的變遷,體現了中國當代文學中的“人民性”表征及其特點。關仁山認為,其中具有典型性的是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路遙的創作,具有時代感和前瞻意識,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傳統道德的審美理想、書寫苦難的情感基調,及其傳播方式與經典化過程中的群眾參與歷程等多個層面,豐富了中國當代文學人民性書寫的審美追求及其意象。”關仁山分析,《平凡的世界》關注了大變革時期中國的“三農”問題,書寫了“城鄉交叉地帶”人民的生存與生活,反映了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社會的發展與變遷,展現了當代中國變革的時代情緒及民眾的精神心理動向。路遙文學創作中的人民性表征充分體現在對于人民的生存狀態的悲憫情懷,以及以倫理關系作為衡量道德之根本的審美傾向和價值取向。
“文學的力度最終體現在精神氣度上。新時代的文學創作者一方面要敏銳地捕捉變革時代現實生活的閃光點,努力發掘潛藏在生活深處的理想之光,將其熔鑄到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去;另一方面又要具備對民族精神的探索能力,只有從對民族歷史的現實剖析深入到對民族精神的探索,把雄闊的歷史與繁復的現實生動呈現出來,作品的歷史真實才能上升到新的審美層次。”關仁山強調,文學要出現超拔、高越的精神性作品,就需要作家提高文化修養,走出大眾認識論。“提高文學的精神性,需要作家獨立的自我思考,書寫真切的生命經驗和感知,表達我們對人民的關切、對生命的關切、對美的關切,把個體的困惑和快樂與群體、民族乃至人類的困惑和快樂融為一體,澆鑄成為具體生動的故事和形象。”
來源:河北日報
作者:肖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0707/c403994-31773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