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5日至27日,由中國英語詩歌研究會主辦,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西南大學莎士比亞研究中心、重慶市莎士比亞研究會承辦的中國英語詩歌研究會第四屆年會暨“現代英語詩歌的主題與形式”學術研討會在西南大學隆重召開。清華大學陳永國教授、中山大學區鉷教授,四川外國語大學董洪川教授、浙江大學沈弘教授、北京師范大學章燕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張劍教授和中國現代文學館北塔研究員等專家學者出席了大會。來自清華大學、中山大學等全國30多家高校、科研機構和出版社的109位參會代表圍繞“現代英語詩歌的主題與形式”這一主題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學術探討。
9月26日上午,本屆會議開幕式在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大樓903學術報告廳舉行。中國英語詩歌研究會副會長、我院博士生導師羅益民教授主持開幕式,西南大學副校長、研究生院院長崔延強教授和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文旭教授分別代表學校與學院致歡迎辭。中國英語詩歌研究會會長區鉷教授發表講話,介紹了中國英國詩歌研究會的籌辦過程,相關信息與機構組織。
本次大會采用大會主題發言與專題小組討論兩種形式進行學術交流。在大會的主題發言中,廣州大學黎志敏教授從認知方法論角度對詩歌的形式作出了新的理論構建,認為詩歌存在客觀節奏與主觀節奏。浙江大學沈弘教授回顧、梳理、分析和評論了中國一百年以來的學者們對彌爾頓《失樂園》的研究,并對這項研究今后的發展提出了建設性看法,并透露了國際彌爾頓研討會將設立中國分會場的好消息。華中師范大學羅良功教授對美國非裔詩歌進行了嚴謹細致的探討,認為聲音始終處于美國非裔詩歌建構的核心地位,非裔民族的聲音美學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性。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羅益民教授引入了“形勢學”這一新的學術概念,認為詩歌有物理的形式與內隱的靈魂式、邏輯式的形式。他認為詩歌如同所有其它的藝術種類,具有形式即精神的特性。迄今為止,英語詩歌可分為世俗型和實驗型的兩類,前者是現實的,后者是理想的。北京外國語大學張劍教授對英國著名詩人卡羅爾•安•達菲的《世界之妻》中的女性聲音做了細致分析,詩人顛覆人們對歷史、性別和兩性關系的成見,從而發出一種后現代的女性主義的聲音。河北師范大學李正栓教授對玄學派與意象派詩歌進行比較研究,認為兩派詩人都具有強烈的反傳統意識,正是這種創新精神使其詩歌創作產生了諸多相似點。北京師范大學章燕教授對布萊克詩畫合體藝術中的多元互動關系進行探討,認為詩畫合體藝術打開和激活了閱讀期待視野的多種元素。東北師范大學李增教授將《老水手行》置于后殖民語境,認為柯勒律治的老水手“殖民者”與“被殖民者”、“西方人”與“東方他者”的雜交身份,體現出當時知識分子對大英帝國的身份焦慮。
9月27日上午,會議進入到小組討論階段。在6個小組研討會中,各位專家、學者進行了又一次的思想交鋒,他們就英語詩歌的諸多形式和豐富主題進行深入細致的討論。在隨后的閉幕式上,各小組研討會組長向大會作了簡短匯報、總結。浙江大學沈弘教授對整個大會做了評點,廈門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院長張躍軍教授代表下屆會議主辦單位向大會做了情況介紹,秘書長黎志敏教授宣讀了會議紀要。至此,中國英語詩歌研究會第四屆年會暨“現代英語詩歌的主題與形式”學術研討會圓滿落幕。
此次學術研討會中,與會者圍繞主題,就現代英語詩歌的主題和形式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討論和廣泛的思想交流。各位專家、學者理論視野開闊,研究功底深厚,眼光敏銳,提供了許多新的研究視點并為英語詩歌研究領域開拓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