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件事構成一本書的現實世界
系列散文《我的事》今年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以來,受到讀書界的廣泛好評,全國數十家主流媒體發布出版消息及書評,范小青、王山、汪政、王彬彬、邱華棟、何言宏等全國著名作家、評論家對《我的事》給予高度評價,被譽為“2014年度純文學中的耐讀迷人的好書”。
2014年11月10日,江蘇省作家協會攜手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南京先鋒書店,為省作協重點扶持作品《我的事》在南京舉辦新書首發式和座談會。在南京先鋒書店,讀者和嘉賓濟濟一堂,聆聽沙克“散文是真實的話語”的創作談,一些外省市讀者趕來購得沙克的簽名本《我的事》。在首發式后的座談會上,聚集了人民日報、文藝報、江蘇電視臺、文學報、揚子晚報等10多家媒體記者,范小青、王山、汪政、王彬彬、王干、葉櫓、洪燭、雁西、李風宇、嘵華、馬鈴薯兄弟、周舒藝、育邦、何同彬、梁雪波等30多位著名作家、評論家,對《我的事》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作家、江蘇省作家協會主席范小青認為,沙克的散文《我的事》,是一本非常接地氣的書,簡約,流暢,具有很深的內涵,就像他的詩句一樣:“我有最好的手藝:/在人海里寫上一萬個名字/閉上眼,也能把你拿出來”。有了這樣的手藝,就能在《我的事》中把生活的底蘊真實地還原出來,寫個人生活、寫社會事物,寫城鄉情景,把現實內部的方方面面呈現出來,給予我們許多的生命啟迪,也給予我們詩意的韻味,我特別喜歡這種文風。在這個強硬的世界,沙克始終在堅守,不是為什么人或什么東西,而是為一份永久的情懷,為文學而堅守,讓文學成為柔化、撫慰我們內心的必需品。
評論家、《中國作家》總編王山說:《我的事》是一部非虛構的作品,為我們提供了真實寫作的經驗,不矯情、不虛偽,對生活入乎其內,對文學出乎其外,對生活舉重若輕,對思考舉輕若重,把敬畏生命的價值訴求用親切、細節方式表現出來,讓生命變得有意義。
評論家、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王彬彬教授認為,《我的事》非常實在、獨特,干貨特別多,是一本沉甸甸的書,每一篇都有時代的價值蘊含,給人以閱讀享受的審美價值。這本書的第一篇作品《鬧事》很重要,不僅有文革的記錄價值,更有人性的揭示價值。我同時覺得,這本書正因為干貨太多,太實在,少了些許空靈感和柔軟感。此外,他毫不留情地批評了《我的事》因文害義的問題,書中64篇散文的標題一律采用兩個字,《鬧事》《城事》、《家事》……比如《房事》就是因文害義的例子,看起來是寫性生活的事,其實是寫住房的事。
評論家葉櫓教授認為,沙克的散文《我的事》是對傳統散文的顛覆,書寫了生活的本真狀態。評論家汪政認為,《我的事》以個人經驗對抗公共經驗,試圖用個體敘事去記錄整體記憶的架構。散文家洪燭評價,《我的事》是一部非虛構的好書,充滿人生變幻和思考,意趣盎然,值得讀者仔細品味。詩人、現代青年雜志社社長雁西說,沙克以平民身份和姿態敘述個體生活及社會生活中的諸多事態,具有特別的現場感和逼真感,映透著生存努力下的反思精神和擔當意識。詩人、江蘇文藝出版社副總編、《我的事》責任編輯馬鈴薯兄弟說:“《我的事》是個人版的時代記憶和心靈成長史”。
個別評論家和作家則批評說,《我的事》對于讀者和市場是一本好書,富含生活萬象,可讀性、趣味性強;對于專注個人閱讀經驗的小眾讀者來說則不夠形而上,太具象。
與會的作家、評論家達成共識,《我的事》將純文學作世俗化的呈現,深于現實挖掘,精于敘事情節,富于俗事感受,文學價值凸顯于世情與思考,是一部獨特的好書。《我的事》作者是著名詩人、一級作家沙克,他對記者坦陳了此書出版以來的第一次自白:“《我的事》是寫給大眾看的,寫作的前提就是好讀好看,小眾可以去讀我的詩。”
(張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