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秋《遇見》田湘
——田湘詩集《遇見》首發式暨研討會在京舉辦
皇城文壇金葉飄香,詩人田湘以十萬大山的豪邁,裹挾著南方以南的文化珍饈《遇見》皇城。2014年11月14日下午四點,由鳳凰網讀書頻道和廣西作協組織的詩人田湘詩集《遇見》首發式暨研討會在北京三里屯一花一樹咖啡廳成功舉辦。本次活動是一場以沉香為脈絡,在傳統背景下展示詩歌文化現代活力的主題詩歌活動。通過語言洞徹,香氣氤氳,音樂渲染等藝術形式全面闡述了作者田湘的生活態度和詩歌意境。
詩會由《詩刊》副主編,著名詩人李少君主持,他在為詩集《遇見》的代序中提到:我曾經戲稱田湘為“沉香詩人”,因為我很早就知道他對沉香頗有研究,他算是詩人中比較早熟悉沉香的,是一個沉香收藏家,所以,稱他“沉香詩人”是有來由的。
會上,在奇楠熟結香的品香環節,來自廣西南寧的香道大師于志藝給予在場嘉賓以極具傳統韻味的感官沖擊,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詩朗誦——《沉香》、《嗍螺絲》、《芒果》、《酒里的沉香》等把臺下觀眾一次又一次的引入了作者短暫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實現了一趟心靈探索的旅程。
田湘詩集《遇見》收錄了113首作者不同風格的新詩。詩集既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經驗,又不乏對純凈詩歌世界的獨特堅守,作者用沉穩睿智的筆調分享了一個個化蝶成蛹的故事。新生事物在詩中獲得詩意呈現,體現了詩歌與時代發展的息息相依,飽含作者深刻的人生思考和鐵路情結。
中國作協副主席、著名評論家李敬澤說:考察田湘的沉香詩,要把它放進傳統背景中去,一是古典詩歌的大傳統,特別是其中詠物抒懷的詩學風范。另一個是小傳統,是“裊裊沉水煙”的傳統,是大傳統中的支脈,就是關于沉香這種物質,關于焚香這種生活方式的書寫。
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作家、評論家李一鳴在現場作出了這樣的高度評價:田湘的詩是當今詩壇的“沉香”,生命歷經苦痛,轉世為詩;素樸生活屢遭揉搓,散發幽幽之香,化為傳奇。
北京師大文學院副院長、博導、著名評論家張清華結合作者田湘的經歷把他的詩歌分為三種境界:第一種叫做獨上高樓望見天涯路,即《虛掩的門》;第二種境界就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非常的固執,就是《放不下》;第三種境界是眾里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遇見》。張清華還談到:我覺得這對于一個人來說就像一種病,一種心病,病的不輕就會開始寫作,那么在最近的七八年時間他的詩確實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田湘喜歡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新靈感發現詩情,然后從中提煉出有意思的有情感色彩的,保障了生命體驗保障了水分的,提煉出其中精華的東西,然后把它點染成詩句。
中山大學教授、博導、著名評論家謝有順給詩人田湘冠以豪放與曠達的頭銜,同時還點出了他不乏思索者的警覺特質。他的詩是對世界的直覺,也是對一種事物與生活的沉思。謝有順說:他遠離當下詩壇的風習,以自己單純、質樸、有時也直抒胸臆的詩歌語言,觀察、分析、闡釋、質詢,自由表達,奮力追索。除了田湘,我不知中國還有哪個現代詩人,曾如此毫無掩飾地親近“黃花梨”和“沉香”,為它們立傳,為它們歌哭,把它們寫進個人的詩史。他把詩歌還原成了人類生命的吟唱,而不是個人的竊竊私語。那個被他用詩歌大聲說出來的事實或思緒,我總覺得,是我們平庸生活中殘存的精神奇跡。
從廣西作協主席、著名作家東西直言不諱:他(田湘)對詩歌的愛近似偏執,散步和談話時偶有靈感,他都會抓住不放,甚至當場作詩。在詩歌的寫作上,他是一個矛盾體,是一個自我叫板的人。正是因來這種撕裂,詩歌才在他的身上得以成長。
會后,出席研討會的嘉賓和觀眾不約而同地以“震撼”“享受”等詞匯給予《遇見》充分的肯定,紛紛贊嘆作者田湘引領“沉香文化”衍生的慢節拍與“高鐵時代”充斥的快節奏在詩歌文化中相互交融、碰撞,并對詩集中多元的游走于現實與夢幻之間的跳脫思緒和不斷延展的詩歌美景充滿了無限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