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10月31日至11月3日,由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北京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聯合主辦的“如何現代,怎樣新詩——中國詩歌現代性問題學術研討會”在北京香山飯店召開。來自中國、美國、日本、意大利和中國臺灣地區等地80名學者出席了大會。北京大學詩歌研究院院長謝冕教授、《文藝報》梁鴻鷹總編輯、首都師范大學副校長邱運華教授、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主任趙敏俐教授在會上致辭。孫玉石、孫紹振、吳思敬、楊匡漢、巖佐昌暲、簡政珍、鐘文、王家新、駱英、陳仲義、耿占春、劉福春、吳曉東、李怡、張桃洲等知名學者、詩人出席研討會并宣讀論文。會議由王光明教授主持。
此次研討會以“如何現代、怎樣新詩——中國詩歌現代性問題”為主題,從新詩的語言形式、感覺經驗、想象方式、趣味風格的現代性等角度,著重探討了(1)現代、現代化與中國詩歌的現代性;(2)現代性與中國現代主義詩歌;(3)漢語詩歌語言與形式的現代性;(4)移植與轉譯的現代性;(5)當代都市詩歌的風景線;(6)風格特異的現代性詩人(或重要詩歌文本)研究等重要議題。
與會專家提交論文70多篇,分別從宏觀、微觀及典型個案等方面探討了現代性在中國詩歌中的表現形態。宏觀研究方面,主要以歷史的眼光從新詩的發生到新詩現狀的歷史流變中發掘語言表達策略、想象方式、主體表現等方面的發展變化及其與現代性之間的關系。既肯定了中國詩歌在現代性追求過程中的成績,又指出了其內在矛盾與問題。在微觀研究方面,與會專家通過精細的文本分析,窺探現代話語在個人創作中的生動表現。在典型個案方面,多位學者對當代詩人駱英、歐陽江河等人的現代性想象表現出深厚興趣。
研討會還聯系中國詩歌的當下語境,在城市化進程加快、環境污染、少數民族文化危機等背景下,探討了詩歌介入現實問題的可能、方式和途徑。開闊的理論視野、豐富的理論方法和具體深入梳理分析,充分體現了此次研討會的學術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