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綜合報道 > 正文

詩人廣子:除了愛,沒有什么可以讓我牽掛


除了愛,沒有什么可以讓我牽掛
——詩人廣子答烏海日報記者問


 
  題記:前不久,家鄉烏海日報的記者韓建慧女士通過微信找到我,說該報有一個“逐夢他鄉烏海人”的專題欄目,希望能做一個專訪,我不加考慮就接受了,關于烏海我確實有話要說。很多年拒與媒體接觸,盡管也曾從事過十幾年媒體,我仍不想掩飾我對媒體的警惕和不信任。但還是要感謝家鄉的朋友,讓我穿越時空重返故鄉和青春。——廣子
 
  ●第一部分
 
  1、您在烏海生活的時間是什么時候?具體生活在哪里?
 
  答:1980年,我十歲。母親落實知青政策返城,父親隨之響應招工,舉家來到當時的海勃灣礦務局老石旦煤礦落戶。從小學三年級到高中畢業,從臨時工到礦工,一直到1995年夏天我離開。十四五年時間,漫長的青春期在這里度過。
 
  2、這段時期的烏海(您生活的地方的具體環境)在您的印象中是什么樣的?
 
  答:在視覺記憶中,老石旦煤礦似乎永遠都是那么荒涼、荒蕪,甚至荒蠻的一個地方,有點兒像美國西部片里的場景。尤其是2013年之后,也就是棚戶區改造那段時期,回來看到滿目瘡痍,幾乎就是一個廢墟。多年來每次回老石旦煤礦,我都會想起應該是九十年代末《中國青年報》的一篇整版報道,標題特別醒目:《煤海悲歌》。記憶中的老石旦就是那個樣子,后來我看到的所有煤礦、礦區基本上也都是這個樣子。記憶這個東西,很頑固,它會給你留下終生的烙印。但你還是熱愛它,像一個長不大的孩子熱愛他的母親。沒有辦法,這就是故土。
 
  3、您是什么時候離開的烏海? 離開的原因是什么?
 
  答:1994年應當時《草原》雜志社丁茂主編召喚,去呼和浩特參加一個寫作培訓班。回來后就有了離開的沖動,那時候我在老石旦煤礦下井當礦工,回柱工,井下最危險最艱苦最臟的工種,炮采、機采工作面都干過。四塊石頭夾一塊肉,多少次與死亡擦身而過┅┅那種勞動可能是你今天無法想象的。心情很復雜,其中肯定有委屈和恐懼。另外,在呼和浩特一個月的學習,視野可能比以前寬了,覺得烏海有些小了。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嘛,心正野著呢。所以,1995年我帶了200塊錢,只身一 人去了呼和浩特。
 
  4、您離開家鄉之后去了哪里發展?期間回過家鄉嗎?
 
  答:最初在呼和浩特,干了十幾年新聞媒體。除了電臺,各種媒體幾乎都做過,報紙、雜志、電視、網站。2006年我已經厭倦了新聞行業,作為同行,你應該了解媒體對人的消耗,這種厭倦不僅來自工作強度和精神壓力,也包括那種職業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和悖論。我們所置身的現實環境,使你根本無法去踐行一個媒體人的真正意志。你曝光的一個小村長,都會通過你想象不到的途徑或某種關系把你告到省委一級的宣傳部。還有許多的職業詬病,我想你大都也深有體會。
 
  所以,2006年我徹底和這個行業決裂,又一個人去了北京。在北京大約滯留了六七年吧。期間做過兩家公司的職業經理人,所謂的總經理什么。
 
  每年都會回家,少的時候每年一兩次,多的時候三四次。我曾在一篇訪談中說過:出來漂泊之后我給自己定了一個硬性的規定,無論平日里多么忙碌,無論有多么重要的事情,每年的春節我必須回家,和我的父母在一起。我不能把這個家丟了,我是一個沒有物質理想的人,回家看父母,和他們在一起是我唯一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理想。
 
  ●第二部分
 
  5、在您在外的時候,經常會想念起烏海的一些情況嗎?可以例舉一二嗎
 
  答:當然。你想啊,從十幾歲到二十幾歲,你的整個青春期和成長記憶都在那里,很多東西像你吃過的鹽和食物一樣已經化成你身體里的血肉和鈣質。想念一個地方,本身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生命自身的記憶和回顧。比如我前面說的春節,比如每逢中秋節,不管我在什么地方,都會想念自己的父母親人,和他們生活的地方。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兒,它不受地理和你的控制。
 
  6、您上一次回到烏海是什么時候?
 
  答:今年端午節,和我愛人回家看父母。
 
  7、在您的眼中,烏海的變化大嗎?您覺得烏海跟您印象中的烏海主要變化在哪里?
 
  答:這個變化要看你怎么看,從表象看,它的建筑啊經濟啊城市生活啊這些方面,這個變化是巨大的,甚至超出你的想象。比如你很難想象烏海會有那么大的一個湖,烏海湖簡直就是一個奇跡。如果是在夜晚,把你放到濱河區,不告訴你這是哪里,我敢打賭你不會相信這是中國西北地區的一個城市,但它的確是一個叫烏海的城市。這些年烏海變得很漂亮,也很干凈,像一個城市了。但在文化層面,城市的內在屬性上,你會發現這個城市似乎并未有太多的變化。你比方說,我們的建筑也可以有靈魂,我們的公共環境仍需要個性,最重要的是文化積淀,小傳統的形成,標志性的專屬的文化特質,地方性吁求等等,烏海還很缺失。當然我的本意不是批評,而是期待。烏海自然人文資源豐富,完全可以成為一個更具魅力的城市。
 
  8、如今在烏海還有您的親朋好友生活嗎?他們怎樣向您描述如今的家鄉?
 
  答:我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一直在生活在烏海,因此我和這座城市的血脈從未斷裂過。父母在哪兒家在哪兒,這讓我覺得我始終是個烏海人,只不過是它流落異鄉的一個孩子。我的家人和朋友們很少會向我描述這座城市發生了什么,因為他們認為我像他們一樣了解這里。事實上也是如此。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你對它另一面的深入,到它最孤寂的一面去,你會越來越感到其實你對這個城市所知甚少,它有發掘不盡的美和神秘之境。
 
  ●第三部分
 
  9、您在外工作或學習的時間履歷可以跟我們分享嗎?
 
  答:其實也沒有什么可以分享的,我的前半生比較雜亂,無非是多去了一些地方,多經歷了一些人和事,多從事了一些無謂的職業,它們基本都屬于浪費時間和生命。
 
  10、您先后從事哪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什么成就?可以分享幾件您在創業(工作或者學習)方面印象深刻的往事嗎?
 
  答:簡單說吧:
 
  1995年我在《內蒙古商報》做了大半年的編輯記者工作。
 
  1996年應詩人阿古拉泰邀請,參加《內蒙古青年報》的創刊,并在那里工作了差不多三年。期間擔任過《內蒙古青年報》常務副主編,《這一代》執行主編。這兩個媒體當時都屬于內蒙古青年報刊社。
 
  2000年左右,我受聘于《納稅人報》,干了兩年的副總編輯。
 
  2003到2005年離職創業,賠的血本無歸。
 
  2006年分別在內蒙古電視臺和中央電視臺各待了大約半年時間。大概是同年,受烏海藍夢酒店老板瞿傳剛先生邀請,在北京蜀國演義斷斷續續做了三年高管。
 
  2009年應邀加盟北京一家電子商務公司做總經理,把一個投資六七百萬、半年只有不到兩萬銷售額的公司,一年后做到了一千萬。這讓我發現我還是有一點兒經商的才能。哈哈。
 
  以上這些經歷貌似很有意思,很好玩兒,但代價也是巨大的,那種精神的焦慮、消耗和浪費是巨大的。在北京那六七年,我的閱讀和寫作幾乎停止。
 
  2012年我重新回到呼和浩特,決定從此不再給任何人打工,開始閉門寫作,靠寫作為生。

  如果有什么可分享的,我個人最深切的感受是:人這一生最好是專注于一個領域和行業,頻繁的跳槽或者過多的職場履歷對一個人是最大的消耗。干的多了你就什么都不會干了,每涉一個新的領域都意味著重新開始,都是重復消耗。
 
  11、您現在是定居在您工作的城市嗎?
 
  答:不是。我現在過的基本是一種半隱居的生活。說起來很有意思,40歲之前我一直在出發。十來歲左右,我離開鄂爾多斯杭錦旗吉日格朗圖鄉的一個生我養我的只有幾百人的小村莊到了大約有兩三萬人的烏海市老石旦煤礦;二十多歲我離開烏海去了當時大約不到200萬人的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三十多歲我又去了有三千萬人口的首都北京。40歲以后開始后退,從北京退回呼和浩特,再退居到現在的達拉特旗。
  
  所以說,我的前半生是出發,后半生是撤退。從不斷的出發到不斷的后退,最終退回到原點。

  當然,這些都是我個人選擇的結果。也就是說,40歲以后,我才真正選擇了我想要的生活。這中間的三觀轉變或轉折過程,以及為什么會選擇在達拉特旗生活,就不細說了。
 
  12、在您身邊老鄉多不多?大家會常常交流家鄉嗎?
 
  答:幾乎沒有。40歲以后,我很少與外界交往,很少交際。我的朋友就那么幾個,幾個碼字的人,偶爾在一起喝酒,扯淡,談談文學和天氣。這些年我一般不參加任何應酬性的無聊的飯局,超過五六個人的聚會很少出席。
 
  ●第四部分
 
  13、我們知道您是位詩人,在內蒙古文壇以及當代詩壇有自己的影響。在您的作品中,有描寫家鄉的嗎?可以分享給讀者嗎?
 
  答:很奇怪,我早期的寫作很少涉及烏海,也不是完全沒有。但隨著漂泊日久,也就不覺得
奇怪了。畢竟年輕的時候對家鄉的情結沉淀和積累還不夠,真正自覺的、有意識的書寫家鄉還是在2012年,我和幾個朋友駕越野車穿越烏蘭布和沙漠之后,忽然意識到我應該寫寫烏海,寫寫內蒙古這塊我生長了40年的土地。于是就有了“蒙地詩篇系列詩歌”,三年中我大約寫了近200首,其中有一些篇章就是寫烏海的。但從一個更寬泛的意義上講,對于一個詩人來說,無論你寫什么,你寫下的文字里都天然的包含有你的家鄉、你的情感、你的愛,不一定非要具體的說這個寫的是什么,那個寫的是什么。
暫且和家鄉的朋友們分享這首吧:
 
  我一眼就認出了你們/古代的兄弟,在召燒溝朝陽的/坡面上,騎著高頭大馬/神靈在前面領路,太陽戴著/石刻的面具。如果把巖石/翻譯成原始的草地,倒退三千年/我們就可以加入祖先的生活/男人出門狩獵,女人在篝火旁跳舞/在日落時分,支起一架野豬頭/哦,歡樂始于古老的祭奠/而野蠻的初衷今天仍在我們/的脈管里流傳。我憋著一腔熱血/在召燒溝,像最后一副巖畫/等待風剝雨蝕,面貌逐漸/變得模糊。而石頭上遙遠的/刻痕卻越來越清晰,生動/讓我驚訝的還不止這些/仿佛這神奇的造化,惟獨隱瞞了神(《召燒溝巖畫》)
 
  14、這篇作品當時寫作的背景是怎么樣的?您是在什么時候,什么心情下創作的?
 
  答:也沒什么具體的背景,寫作“蒙地詩篇系列”期間,正好有幾次我回到烏海,看到那些熟悉的事物和場景,覺得應該寫它了。離鄉游蕩二十多年,對于家鄉的情感沉淀已經夠了,可以寫了。心情什么的記不起來了。應該是2014年吧,我集中寫了一些關于烏海的詩,其中就有上面這首。
 
  15、迄今為止,您成就最高的作品是什么?
 
  答:任何一個真正的詩人,一個有自我期待和抱負的詩人,都不可能寫出他自己認為所謂的成就最高或滿意的作品。一個詩人,可能窮盡他一生的努力都寫不出他自己理想的詩歌。當然也不排除有例外,那些天才什么的。
 
  我曾經說過,我是一個失敗者,我從未寫出我想寫出的那種詩歌。但相對而言,我對自己的某些作品還是可以信賴的。比如我的詩集《往事書》中的幾首,禮物系列和蒙地詩篇系列中的個把首。但也很難說,也許明天我就不喜歡它們了。
 
  16、您如今創辦的《蒙地客》雜志,是一本針對高端精英群體的讀本,您對它有什么寄望?
 
  答:準確的說,《蒙地客》是一個小眾讀物,沒有刊號,可以稱它DM。

  你知道,過去人們一談論內蒙古不是藍天白云羊肥馬壯,就是歌的海洋舞的故鄉那一套,很
 
  俗套的表達。內蒙古的地理風物、人文藝術幾乎被圖解、概念化和模式化。事實上,內蒙古的自然資源、歷史人文極其豐富和多樣性。而且那種主流的宣傳也把內蒙古獨特的地域審美給僵化了、庸俗化了,在那類宣傳里,你幾乎看不到人的經驗和體驗,很多東西都是死的。

  創辦《蒙地客》其實只是想激活這些,賦予內蒙古的自然人文萬象以人的氣息,把天賦靈氣還給風物地理,在所有的物象中傳達人類的經驗。自然也好人文也好要有人在,你在我在,每個人都在其中。所以我給《蒙地客》的一個定位是“重新認知內蒙古”,就是強調觀照的角度,不同的人眼里會有不同的內蒙古,而不是那種類型化的、同質化的專制認知。
 
  17、您現在最關注的現象或者話題是什么?
 
  答:還是人的生存吧,普通人的生存和命運,沒有人什么都談不上。如果再奢侈一點兒,我愿意關注愛,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動物、與一切生命之間的愛。就是人們所說的普世之愛。
 
  18、如果讓您用一句您作品里的內容來概述您的人生經歷,您會用哪一首作品里的哪一句或者是哪一段?
 
  答:“除了愛,沒有什么可以讓我牽掛”。全詩如下:
 
  禮物(代墓志銘)
 
  時間治愈了恨,也埋葬了愛
  傷口彌合得不留一點疤痕
  除了愛,沒有什么可以讓我牽掛
  除了牽掛,沒有什么可以讓我悲傷
  生之堅硬,死之柔軟
  從前我夾在中間
  我不值得這世上任何愛與恨
  我配不上我
  配不上我的生和死
 
  2016.9.中秋節前夕于達拉灘
 
  來源:詩人廣子新浪博客
  作者:廣子
主站蜘蛛池模板: 趴在墙上揉捏翘臀求饶h|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品善网| 黄色毛片电影黄色毛片| 99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 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视频一 | 国产极品大学生酒店| 好妻子韩国片在线| 日日干日日操日日射| 最近新免费韩国视频资源| 波多野结衣免费在线| 一区二区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4k岛国高清一区二区|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欧美| 国产chinese男同志movie外卖| 天天干天天做天天操| 日韩三级电影视频| 欧美另类黑人巨大videos| 萌白酱喷水视频| 美女胸被狂揉扒开吃奶二次元|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九九|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 斗罗大陆动漫完整免费| 欧美日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欲惑美妇老师泛滥春情在线播放| 激情综合色五月六月婷婷| 男人j进入女人j内部免费网站| 高清毛片免费看| 萌白酱在线视频| 老阿姨哔哩哔哩b站肉片茄子芒果| 97日日碰人人模人人澡| 亚欧日韩毛片在线看免费网站| 亚洲一级毛片视频| 亚洲色av性色在线观无码|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黄大片观看| 国产精品麻豆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香蕉尹人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 天天操天天射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