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意緣》北京首演 安徽廬劇再寫京城傳奇

海報

古裝廬劇《情意緣》出品人 宣祥友

排練現場

排練現場

排練現場
機緣巧合書寫人生奇遇,善意永存譜寫情誼篇章。2017年8月5日,新編大型古裝廬劇《情意緣》將在北京長安大戲院與首都觀眾見面。作為一部由民營企業家自創劇本、自籌資金,與多家專業院團聯手排演的地方劇目,廬劇《情意緣》此次北亮相北京,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這是繼1957年安徽省廬劇團晉京后,時隔60年,這一傳統地方劇種又一次在京城亮相,也是廬劇民間原創劇目首次自主進京展演。
真情永流傳 書寫傳統中國情
新編古裝廬劇《情意緣》講述了一個知恩圖報、有情有義的真情故事。故事由富家千金劉文英與窮書生馬良棋私奔而起。兩人的后代馬小寶幼年落魄時被富家萬氏兄妹收留作為伴讀,與萬家小姐青梅竹馬。十年寒窗,馬小寶陪同萬家公子進京趕考。萬家公子染病無法應試,小寶情急之下頂替赴考,中了狀元。主考官李大人有意招小寶為女婿,小寶只能如實相告并說明了冒名頂替的前因后果。李大人贊賞小寶的知恩圖報,有感于兩人的情深意重,于是奏明圣上,將萬小春與馬小寶封為"仁義兄弟"并昭告天下。后萬家遭遇火災,萬小姐死里逃生,上京尋兄。苦盡甘來花好月圓,全劇在兩對新人喜結連理的大團圓中結束。
廬劇是流行于安徽皖中、皖西、皖東的大片地區和沿江、江南、沿淮的部分地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民間又稱為“倒七戲”、“小倒戲”。因其創作、演出活動中心在皖中一帶,古屬廬州管轄,故于1955年3月,經安徽省文化局報省人民委員會批準,定名"廬劇"。
廬劇形成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它是在大別山一帶的山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了鑼鼓書(門歌)、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曲調清新樸實,優美動聽,很受當地群眾喜愛。在安徽,因地域不同,受各地方語言、民間音樂和相鄰劇種諸多因素影響,廬劇形成了上、中、下三路三個流派。上路(西路),以六安為中心 ,音樂粗獷高亢,跌宕起伏,具有山區特色的山歌風。下路(東路),以蕪湖為中心,音樂清秀婉轉,細膩平和,具有水鄉特色的水鄉味。中路以合肥為中心,音樂兼有上路、下路兩地特色。廬劇的聲腔豐富多彩,被稱為“安徽戲曲音樂的寶庫”。
2006年,廬劇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廬劇通常以三、五人登臺的小規模進行演出,講述的故事多來源于民間生活,以謳歌古代勞動人民的善良、勇敢為主要內容。
作為一部大型原創作品,《情意緣》同樣繼承了廬劇以故事動人,以情感人的傳統。劇中登場的人物,無不展露了人性的閃光點。無論是知恩圖報的馬小寶,還是不論家境、貧富差異而真誠待人的萬家兄妹,抑或是通情達理、一身正氣的李大人,皆顯示了做人處事的至真至誠。這既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道德的一次弘揚,又是對廬劇扎根民間文化、講述民間故事的一次傳承。
扎根于民間 安徽傳統民間戲劇的當代復興
《情意緣》于2016年8月18日在安徽大劇院首演。這部劇的誕生堪稱民間廬劇發展史上的一件盛事。由民營企業家自創劇本、自籌資金,與多家民間、專業廬劇團聯手排演,無論在創作歷程還是舞臺規模上,《情意緣》都創下了廬劇歷史的首次,其創排歷程更具有廣泛的啟迪意義。
作為安徽合肥地區流行的唯一本地劇種,廬劇在民間的發展面臨著重重困難,劇本荒、資金短缺、演員不足……這些問題既是廬劇在今日發展面臨的實際阻力,也是當下困擾地方戲曲小劇種的普遍困境。作為一個廬劇愛好者,宣祥友萌生創作一部新編廬劇時,也面臨著同樣的困難。
宣祥友自幼在農村長大的他,受戲迷父母影響而迷上廬劇。他在小時候曾跟隨廬劇戲班跑村串鄉,并暗自立志,長大有能力之后要讓村里的父老鄉親都能上大劇院看廬劇。這一萌發于童年的樸素愿望,支撐著宣友祥在立業之后一直心系廬劇的發展。為此他成立了合肥雨中語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以推廣傳統戲曲藝術、弘揚民族文化藝術為己任。公司下屬的民族小樂隊與演員,自公司成立以來走田頭串社區做了數百場公益演出。他們自己創作了包括戲曲清唱和折子戲節、相聲、小品在內的諸多短節目演出,節目內容健康積極向上,緊隨時政精神大力弘揚正能量。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走社區、送戲到民間的“接地氣”演出路線,為廬劇這一本土劇種在合肥及安徽其他地區的普及和推廣奠定了扎實的群眾基礎。讓廬劇站上更大的舞臺,則是宣祥友對這一劇種的另一種期許。宣祥友這樣解釋制作這部作品的初衷:“我們所做的一切只是拋磚引玉,目的是讓社會關注廬劇的健康發展,特別要敲響鏗鏘的鑼鼓引起年輕觀眾的關注,只有年輕人的加入我們的廬劇才有希望,非遺文化才有未來。”
為了創作編排出一臺大劇場廬劇作品,宣祥友克服了重重困難。沒有劇本,他自己操刀創作。《情意緣》的劇本經過反復修改,創作時間長達八個月。沒有資金,宣祥友及自己的雨中語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自籌資金,投入超過三百多萬元。同時請來了幾個縣、區的民間知名藝人協同作戰。
有別于傳統廬劇演出的小編制、小規模,《情意緣》前后登場人物十余人,臺上演員三十余人,全體工作人員更超過八十人,是名副其實的“大制作”。在唱腔上,《情意緣》采用廬劇西路風格,曲調高亢。在劇情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故事引人入勝。而在人物塑造上,無論是馬小寶還是萬家兄妹,形象都鮮活生動。扎實的內容為《情意緣》贏取更多受眾奠定了基礎。
六十年一甲子 廬劇回京,民間原創劇目閃亮舞臺
《情意緣》于去年8月在安徽合肥首演,受到了各界的好評。有媒體這樣評價:“這次演出是安徽民營文藝社團的先河之作,是民營社團的抱團結晶,是為放飛‘廬鶯’開門探了一下頭。”
《情意緣》的誕生除了為原創作品短缺的廬劇增磚添瓦,更整合了本地的民間、專業劇團資源。它代表了一種可復制的文化自覺,為將來基層文化資源的挖掘、整合、開發,進行了探索實踐。
從安徽到北京,是宣祥友和《情意緣》為宣傳廬劇、傳承“非遺”邁出的新的步伐。1957年,安徽省廬劇團曾經赴京演出了包括《休丁香》、《借羅衣》、《討學錢》在內的傳統劇目,贏得了首都各界的高度評價,并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領導的接見。而在此之后的整整六十年時間里,原創傳統整臺廬劇劇目的足跡再未涉及京城。
六十一甲子,此次《情意緣》晉登北京長安大戲院演出,也是時隔半個多世紀后廬劇在首都北京的再一次亮嗓,也是廬劇民間原創劇目首次自主進京展演。這次進京演出彰顯了一個地方戲曲劇種的文化革新能力和創新力量。
劇組上下對這次北京演出極為重視,他們不顧酷暑從劇目、表演等各個方面認真打磨,全體演職人員上下一心,目標只有一個——給首都觀眾奉獻一臺原汁原味的廬腔廬調,為“廬鶯”攀高枝出汗出力。而在北京演出之后,《情意緣》擬前往臺灣演出,為宣傳大湖名城合肥再出力量。
來源:劇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