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山有隱青年詩會

發起人:李尚山、有一、阿隱
主辦:翼美術館
時間:2017年12月31日下午3點
地點:北京市通州區宋莊小堡北街44號北門
協辦:宋莊詩刊、廣陵書店、阿琪阿鈺詩歌書店、鳥影像、歸園田居酒廠、北京以墨堂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還是在路上
李尚山
山有隱,轉眼就第三屆了。很多朋友對這個名字或者說這個活動所謂的主題還不了解,其實根本上也沒什么正式的主題。就是我們仨皆生于87年,因為在宋莊相識,又都寫詩,所以算我們仨聚在一起的一種自娛自樂。簡單而純粹,沒有任何企圖,如果要有,于我來說,也是經歷一年后自我在“詩言志”上的梳理和總結。其實更重要的是借此機會與久未相見的朋友一起把酒言歡。
還是在路上,今年我還是在路上。記得在從三門峽回北京的路上,因為這樣的路途實在太多,都忘記是第幾次了,高鐵從眼前馳過,背后有一大片爛尾樓,還有壓來的層層霧霾,地上是流動的人們。這樣的情形可以說極其頻繁,很魔幻的畫面和寫照。
有時我在山里拍攝,偶爾會接到家里打來的電話,聊聊家常,說說村里的事,每一件都幾乎和我在山里的被拍對象的村里的事兒一樣,比如扶貧,比如保險,比如選舉,比如村里開會關于旅游或某個項目的開發。我知道,這是當下農村的一個縮影,而我們自己或親人朋友就在這個縮影里面,它像滾滾翻來的大海。
回到宋莊,很多時間都在忙碌公司的事情,這是生活,也是詩歌,依然在路上,在詩里,在柴米油鹽里,在塵埃中。

李尚山,1987年生于貴州凱里,導演,北京以墨堂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創始人,現居于北京宋莊。
變與不變
有一
“這么多年我一個人一直在走”,詩歌、攝影、旅行,這三位一體的劫,如始貫徹我的2017年。
開春后的三月,我在三里屯學習攝影,當時住在一個集體宿舍里,擠不出半丁點的詩意,兩個多月的學習期間,從家鄉攜來的“年味”一直痛繞心頭,給自己寫首關于“家村”的詩,年才算過完,鄉愁才漸漸隱卻,是為《大儀》“別堂的深雪/虛酒走//水”,痛快淋淋,大呼快哉。
年中過半的七月,來青海旅拍,大美風景,于詩無益。因為鏡頭能記錄下光與影的瞬息萬變,而語言則比快門遲緩了十萬個敵意。一天勞頓枯坐時,涌上心頭的還是那一抹“鄉愁”,“想起愛情/想起正月里的//殺//正月”,三十年來第一次抒寫“愛情”,竟未曾想到,成詩便如此模樣。
時光飛到九月時,青海的旅拍已進入淡季,閑暇枯坐時,偶爾打量這一路來的風景,被鏡頭遺漏的,唯有尕日拉,“湖泊中的時間之//鹽//含鹽洗//鹽”,詩中的青海“風吹風/防命”。
離開青海,再次回到宋莊,短短三個月的時間之中,經歷了北京的初秋與寒冬。
回到今年的主題“山有隱青年詩會”,“山有隱”,源于一個初心,它已經從自身的年紀走過了第三個年頭——2018年,它不代表什么主義也不是什么機構,它是我們仨——李尚山、有一、阿隱——之間的一個約定,一年一度的詩歌與自我的呈現與梳理。
從“2016年‘山有隱’新年朗誦會”到“2017年‘山有隱’詩歌分享會”,再到“2018年第三屆‘山有隱’青年詩會”;從方家胡同的“猜火車”到菊兒胡同的“好食好色”,再到宋莊的“翼•美術館”,這三年不管是主題或地址的變化,都從側面彰顯著“山有隱”主體的變與不變。

有一,素詩者、攝影者;原名王立平,1987年3月生于江西鄱陽;2009年—2013年游歷中國并尼泊爾與印度;著有詩集《民間素詩》 (2010)、《民間•素詩•祖國》(2013);《山有隱——2015年詩選》(合著2016)
敬畏和善意
阿隱
2017, 倏忽而過,這一年內經歷的現實的變幻與心靈異遷,在文字之中總會想做零星的記錄和整合。在寄寓離合中,因得或不得,總有想留住的情景和回憶及期望,那些一瞬間莫可名之的心念。過去的就安放穩妥,封箱關門。新的轉折會有,新的應對會有,就持續告誡自己,保持敬畏和善意,才能把悲傷快樂都適然縫合于肉身之中,才能坦然行走于湖海之畔。縱然已逝去的這一年之期不能得成一輯完整心事,也想借這個因摯友之約而成型的小小詩會上放些小詩謹供一閱。

阿隱,1987年生,貴州畢節人,現生活工作于北京,經營歸園田居酒廠,廣陵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