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克:AI寫作時代的文學宣言
作者:沙克
繼1990年代末基于互聯網的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普世應用之后,2010年代的人工智能技術得到迅猛發展,2017年中國出版人工智能寫作的機器人小冰的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標志中國AI文學作品集的誕生。2023年秋季,Sora視頻生成系統問世,使人機互應的視頻(影視)創作成為可能。2025年1月下旬,深度求索智能系統DeepSeek問世,提供了完全開源的大語言模型,進一步將AI寫作系統推向全網,將對傳統文學寫作造成沖擊和顛覆。
面對波及全球的AI系統工具尤其是DeepSeek的洶涌來勢,我們發表AI寫作時代的文學宣言,以表明我們的認知預測和立場原則。
1、科學技術的代際更替是人類文明進程的根本跨躍,人工智能技術和量子信息技術等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組成,將與蒸汽技術、電力技術、計算機信息技術一樣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我們對人工智能包括AI寫作時代的到來,秉持科學、開放、包容的態度,不否認AI寫作行為及其衍生品的存在發展,如同不否認互聯網信息資訊對于人類原創知識的復制傳播與互動并存。
2、AI寫作系統屬于計算機的開放性工具軟件,創造AI寫作功能和文本狀貌的編程開發者,是自然科學的專技人員。據此假設,如果他們的人文素養、文學知識、寫作能力有所不足,偏重于技術性地把已有文學作品作為素材,拆分為機械零件式的語言基本元素,經過計算機程序的智能發揮組合成新的文學包括詩歌文本,那么AI寫作的文學底蘊和創新實質是有所存疑的,可以通過文學經典和語言學、詩學、美學對之進行分析證偽,即使AI機器人寫手善于學習、應變與提升。
3、具備專業人文素養、文學知識和寫作能力的作家、詩人和人文學者,可能普遍沒有受到過計算機語言和編程技術的教育訓練,對于AI寫作機器和軟件技術缺乏原理及構成的專業了解,因此除了能提供作品的樣本以外,無力參與AI寫作系統的開發研制,通常只能使用計算機和AI終端工具,利用鍵盤、鼠標、觸屏、聲音之類進行寫作,用其然而不顧其所以然,無法直接、及時地參與人工智能技術的創造與改進。
4、科技手段,可以為人文事業包括文學創作提供支援,無需苛責AI寫作技術及其衍生品的某些負面性,就沖擊力而言,百年前初創的白話文學對傳統文學也有某些負面性,但是白話文學終成為文學主流。無疑,我們運用科技手段需要掌握分寸、保持適度,例如繪畫和相機攝影不能完全依賴于Photoshop和CorelDraw之類的數字制圖功能,影視和音樂制作不能完全依賴數字動漫和編程旋律,文學尤其是詩歌創作更不能依附于人工智能。否則,歸于人力、思想和情感的人文創造必然會萎縮變質,違背其生理性、原創性的存在規律,失卻其基本倫理和價值。可以明確的是,一切科技手段都無法改變人文事物的人性含量和生命本質。
5、如果文學創作不理會AI寫作,刻意排除與AI寫作的接觸,并不一定說明其具有文化稟賦和經典精神,或者比AI機器人更有嚴肅性和責任感,卻可能說明其接受數字科技和新型寫作方式的敏感性及能力不足,如同當下一些人拒絕互聯網與智能手機在生活中的應用,包括無視、輕視網絡文學的存在。
6、AI寫作不可能取代人力創作,如同相機攝影、數字制圖軟件、自動圖片生成工具從來沒有取代過人力繪畫,互聯網知識沒有取代過圖書館和大學一樣。但是,AI寫作基于模糊數學和量子信息技術的大語言模型的彈性整合功能,特別是AI詩歌寫作和翻譯,一定會被廣泛應用到創意寫作教學和實踐中,被借鑒到傳統的寫作中,它將對第二個百年的中國新文學包括新詩的創作生產和理論研究,產生有史以來最巨大的影響,甚至會產生革命性的顛覆。這種巨大的影響和顛覆,可能不亞于五四新文化運動對于傳統文學包括詩詞的改頭換面、改天換地。
7、我們關注AI寫作的應用實際,思考人力和數字科技的結合程度,AI文本與人力作品的界限劃分,對AI寫作的作品性和成果的鑒定,以及A文本的署名、發表、版權等等問題。科學技術可以探尋、質疑人類世界的形成,我們對AI寫作也當有批判意識:它是在混淆、消解原創性寫作,還是在提升文學寫作、普及文學存在?可以肯定,AI寫作系統是智能化的生產線,衍生的文本是工業化的產品和商品,而非人力個體的原創純文學作品,主要體現為應用型、商業性價值。
8、我們不改變對以人為本的基礎文明的認知和運用,生命、情感、人性和原創思維這些人類文明特征,不會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和湮滅。我們應該觀察、分析、借鑒人工智能的信息梳理、問題生成和解題方法,同時守持文學的存在性質,依靠人力逐字逐句創作文學,維護文學的原創性和語言文體的排他性。
科學思想和人文思想是人類文明的雙引擎,科技發明和人文創造是生活方式的兩面體,面臨AI寫作帶來的沖擊和顛覆,我們深刻領會維根特斯坦“語言即存在”式的哲學、藝術思想,在人工智能語言模型的覆蓋性攻勢下,積極策對AI寫作時代,不改變人力原創文學的占位,一如既往伴隨著現實生活和科技文明的進步而進行文學規律中的創新與創造。
2025年2月16日·南京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