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著名詩人阿爾丁夫·翼人的長詩《沉船》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這部受到詩壇名家熱評的長詩,堪稱民族文化長河中的一部象征性作品。
詩人李犁評價道:這是一條從遠古駛來的大船。船體已經破舊,有些零件也發生了故障。它拉載的是一個民族,穿過了黑夜和蒙昧,終于獲得了自由和文明。這個民族本身就是一條大船,有著滄桑和苦難,光榮和夢想,但到了今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和迷茫。這是一部悲天憫人的大詩。作者用自己充沛的元氣和大氣吟唱它所經歷的黑暗與光明、死亡與誕生、野蠻與文明、屈辱與尊嚴、流血與和平,還有未來與期待。作為撒拉爾族的后裔,翼人主動用他的英雄氣質為這個民族奏一曲磅薄的史詩。從這個意義來說,它也是更多民族、國家,甚至人類在漫長的歲月中緩緩前行的簡史。所以它的意義越過詩歌本身,進入到對人類的現狀和未來的思考和詰問。
詩人、作家及評論家沙克認為,沉重、悲壯、熱血、迷狂,是《沉船》追索永在之物的集中表達。當宏大抱負的含量大于一件文本,詩歌題旨便顯得沉重,成為深厚的基礎;當文化尋根的途徑過于艱險,詩歌意象便顯得悲壯,成為精神的圖騰;當求達彼岸的心愿特別迫切,詩歌情緒便顯得熱血,成為獻祭的奠儀;當信仰程度強于藝術表現,詩歌書寫便顯得迷狂。《沉船》運用浪漫主義、象征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等多重手段,結構成集理想、美學與批判為一體的詩意外化物,從民族傳統的審美和思想兩個角度考察,這部《沉船》在進行著“史詩是人文史與精神史的合璧”的探索。
《沉船》的出版,為當代詩壇提供了“民族書寫與個性書寫相結合” 的一份經驗,同時也呈現了史詩性實驗的一份樣本。
《沉船》獲得黎巴嫩第十一屆納吉.阿曼國際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