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離中心最遠,但向心力卻最強。
---------題記
人人都渴望著走向中心成為中心,但我們生活的社會中,有那么一大部分人,他們處在社會邊緣,卻有著無比強大的向心力。正是他們,在呈現著中國當今最單純最真實的生活狀態。
穿著補了一層又一層的舊衣服,露出腳趾的布底鞋,用著短得不能再短的鉛筆和正面寫滿了再寫反面的本子,他們是窮困山區的孩子。重重大山阻隔了他們與城市的聯系,遮蔽了他們渴求知識的雙眼,也束縛了他們希望飛翔的翅膀。他們不知道大山之外,與他們年齡相仿的小朋友過著怎樣的生活,不知道書上說的高樓大廈到底有多高,不知道肯德基和麥當勞究竟是什么東西·······他們不知道的實在太多了,仿佛與我們日益繁榮的世界脫軌了,與其說他們身處邊緣,不如說他們在另一個世界。但是,他們最乖最聽話,他們懂事不撒嬌,他們心中最愛五星紅旗,最愛毛主席。當記者采訪一個山區小男孩時問道:‘‘你最想實現的愿望是什么?’’小男孩羞澀卻很堅定的回答:‘‘我想到北京天安門,去看升國旗。’’那一刻,小男孩笑容燦爛,而所有的大人卻都流淚了······
他們的童年與歡樂無關,他們的性格與任性無關,但現在的中國,真的,還有很多這樣的孩子,他們也是祖國的花朵啊,卻享受不到應有的陽光雨露。如果說他們還太小,什么也不懂,那么,處在城市邊緣掙扎的成年人便更能體現邊緣與中心的關系了吧!
一間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一張用木板搭成的松散的床,擁擠臟亂的走道和多人共用的衛生間構成了他們的‘窩’,他們就是所謂的‘‘蟻族’’。他們來自全國各地,為了自己小小的夢想,蜷縮在城市的最邊緣,受盡了委屈還不肯放棄,還堅信著有一天會沖進中心。他們智商高、學歷高、夢想高,但在現實生活中,他們卻生活水平低、收入低、待遇低,這樣的懸殊對比,似乎是社會的一個巨大諷刺。一群有夢想的年輕人,游離在城市與鄉村的夾縫中,他們背井離鄉打拼謀生,苦苦地堅守著繁華的都市,雖在邊緣徘徊,卻從未要離開,還想到城市的中心去讓夢想之花絢麗綻放。一位蟻族中人甚至說,‘‘即使做乞丐討飯,我也要在北京,不會離開。”
奮斗在邊緣的堅強的人,你們的未來也許很渺茫,但夢想或許明天就會實現,因為你們受過的教育會讓你們有更多的辦法來生存,來生活。可相比之下,同樣生活在城市邊緣的另一個群體,他們的命運就更悲哀,他們的人生也更幸酸。
布滿皺紋的黝黑的皮膚,長時間未經打理的干枯的頭發,抽著兩塊錢一盒的劣質煙,蹲在地上狼吞虎咽著咸菜饅頭,他們被定義成‘‘農民工’’。他們的家中或許有八十歲的老母和上中學的子女,他們的生命在幾十米的高空懸掛著,甚至,一年到最后他們可能還拿不到應有的報酬。他們為了生存,別無他法,否則他們的父母講看不起病,他們的孩子將上不起學。冒著生命危險,他們用磚頭一塊一塊蓋起了參天大樓,而自己,晚上卻必須在棄置的廠房里打地鋪,白天還會遭到‘城里人’鄙夷的目光。盡管如此,他們依然拼命打工,依然賣命掙錢,還擔負著巨大的社會責任。當人們在圍觀著落水兒童卻不行動時,是那個樸實的農民工奮然跳進冰涼的水中,而事后他說:‘‘當時沒想那么多,救人要緊。’’
還有好多,好多在邊緣生存的不起眼的小人物,從他們身上,我們才可以看到中國社會發展的真實狀況,這才是最能體現國家發展水平的真實生活寫照。因為我們的世界,不應該只看愛馬仕、奔馳、香奈兒的數量,更應該看最邊緣的人們的生活質量,看他們最基本的生存狀態。
不知道這個社會到底會如何對待他們,或許我可以把自己也歸為邊緣人物,稱為“我們”。看到這些人,我會感到深深地心疼,就想心疼自己的親人,因為我們,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