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花鼓戲是湖湘文化的土特產,來源于民間小調,是千錘百煉的藝術經典。我喜歡花鼓戲唱腔動聽,動作優美,后臺熱鬧,散發著泥土的芬芳。
湖南花鼓戲大約起源于清康熙、乾隆年間。大筒拉出來的聲音渾厚洪亮,是唱花鼓戲的主要樂器之一。民間很多人會拉二胡去配花鼓戲。
瀏陽是個戲窩子,早在民國就有名,與益陽、邵陽并稱為花鼓戲界的“三陽開泰”,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解放初期。
瀏陽豐富而獨特的地方方言更為瀏陽花鼓戲的唱詞增添了不凡的韻味。熱熱鬧鬧、洋洋灑灑是瀏陽人性格的寫照,喜就喜得歡天喜地,悲就悲得天昏地暗,愛就愛得死去活來,恨就恨得咬牙切齒。瀏陽花鼓戲深受農民的喜愛,也為市民所喜聞樂見。很多瀏陽花鼓戲膾炙人口,流傳廣泛。
真正花鼓戲發蒙是在官渡老街上的花鼓戲劇院,一個人傻傻地坐在臺前那些個長長的木板凳上看演員排練〈沙家濱〉,一看就是大上午。
小時在樓古糧站看搭臺《追魚》鯉魚精在臺上疼得痛不堪生的樣子,在舞臺上不停地翻跟斗、打滾子至今還記得。還有那《送貨路上》的唱段“尼龍襪子買四雙”。《打銅鑼》中的林十娘那架式好有味的。那時候沒有電視看,在曬谷坪里搭臺唱戲。老百姓喜歡,逢年過節,紅白喜事都要請唱上幾天幾夜的花鼓戲,菜地里勞動時女人們也唱上幾段,田地間男子漢邊做事也吼上幾句:“小劉海在矛棚別了娘親?嗬”。我沒事也哼哼“她叫妹子洗菜心哪”。著名的歌曲《瀏陽河》也是湖南花鼓戲《雙送糧》中的一個小選段。還有《小姑賢》、《討學錢》都有著深厚的生活情結。
那次市婦聯組織女能人協會會員到長沙去參觀,在車上幽默搞笑的胡蓉唱了一段北鄉的張三調:“小張三,打赤腳,我同你快些走,一走走到焦溪嶺,喔嘖嘖,石頭打了我的腳,哦呀我的娘呀?!弊屲嚿系娜伺醺勾笮Α?br />
我愛聽那〈劉??辰浮?,一聲嬌滴滴的“海哥哥,你帶路往前走哪嗬”迷死個人,夫妻對唱,婦孺皆知,女的溫柔甜蜜,男的粗獷豪放,聽上去熱烈、詼諧、清新,純潔。瀏陽花鼓戲唱起來津甜的,韻味十足,器樂也都是簡單喜慶,就是配上那大紅大綠的衣服,帶著美好的愿望,還有那赤裸裸的愛情通過大俗的唱詞放肆出來使觀眾感到賞心悅目而過癮。喜歡看不同版本的〈智斗〉里阿慶嫂的唱段,絕妙的唱詞、婉轉而又不失高難度的唱腔,成為現代花鼓戲的經典。新近學唱《放風箏》都洋溢著濃郁的生活韻味,很好聽。
花鼓戲就全靠那吐詞清楚,唱腔圓潤,扮演滑稽,火候全靠演員來把握,鑼鼓鏘鏘響,音響強烈,響得人緊張,為的是要把那劇情來探望,唯愿那劇情引人入勝,大都是圓滿的結劇好人有好報,壞人遭惡果的報應,唱的人眉飛色舞,看的人目瞪口呆,真的是“唱戲的顛子,看戲的憨子”。跟著臺上的笑,又跟著臺上的哭。
聽母親說過五十年代瀏陽花鼓戲很紅火,那時瀏陽花鼓戲劇團的女演員喻育芳很出名。瀏陽花鼓戲曾經璀璨,今又流芳。如今在各休閑廣場有花鼓戲迷自發聚集敲鑼打鼓唱起來,引來愛好者圍觀,樂曲聲、演唱聲、喝彩聲、歡笑聲連成一片,成為瀏陽的一道風景線。
那天在歐陽予倩劇院看《秦香蓮》全場滿爆,散場的時候只見瀏陽河大橋上是川流不息的人群和車輛,到如今花鼓戲還是老百姓的精神大餐啊。
著名的《瀏陽河》,就是湖南花鼓戲調,我參加長沙市歌唱大賽時,因口音帶有濃重的瀏陽口音一直拿不準哪首歌參賽,選了一首地道的《瀏陽河》參加,半決賽訓練我選唱了李谷一唱的版本《瀏陽河》,彭老師說:“你真聰明,這首歌可以用地方方言唱,又能發揮你甜美的音質”。后來一路過關直到參加總決賽。
每天早上去上班,我就吊一吊嗓子,一次單位派我去幫忙泡茶,同事和東家都要我去唱,樂隊的領隊說:你到我們劇團來唱吧,憑你的本事,工資絕對不會少于你現在的單位,你就是調到省花鼓戲劇團也是一位優秀的演員。
在我,最多也是打打義工,隨劇團的演員下鄉當當跑龍套的,想得最多的還是文化傳承,聽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考察湖南花鼓戲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湖南人唱花鼓戲就更有奔頭、更有樂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