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在距離家鄉不遠的地方竟有這么多人文景觀。東為享有中國愛情詩之鄉——《關雎》篇之地的合陽黃河濕地,南為高峻險拔直插云天五岳之一的雄偉華山,東北則有巍巍千古高墳——漢太史司馬祠,西北則為造字之祖倉頡的祠堂——倉頡廟。今天我探尋的是位于西南方向的三國名將鄧艾墓。
鄧艾是三國赫赫有名的戰將,與鐘會齊名。然而論其才干,我以為鄧艾還在鐘會之上。且不說鄧艾以興修水利之策強盛國庫之儲,單就論伐蜀一役,他以奇兵襲擊蜀國后方,直取蜀漢劉禪老巢,令其瓦解投降,早早結束戰斗。而且在蜀漢投降之后,鄧艾不僅沒有大開殺戒,而是進一步安撫百姓,約法三章,很快就穩定了當地局面,并且深受蜀地百姓稱贊。鄧艾此舉,真可謂是大智大勇大仁大義之將。鄧艾擔任安西將軍以來,多次與諸葛得意傳人——姜維交戰,令姜維頗為棘手,而且姜維在鄧艾面前又是多吃敗仗。鄧艾的出現,成為了橫在欲出祁山進取長安,奪取中原計劃的姜維眼前的一座大山。當鄧艾鐘會伐蜀大軍攻打蜀國處于膠著狀態時,鄧艾主動出奇計,身先士卒,不畏艱險,從山險小路穿插直接進入成都。此舉之初還被鐘會恥笑,認為是愚蠢之舉,殊不知,鄧艾卻以“出奇不意,攻其不備”之策最先實現了“斬首”行動,可謂古今戰史上的首例。成功地以最小的傷亡結束了戰斗,也迫使姜維率領數十萬大軍投降于魏國。因此可以說,沒有鄧艾的“擒賊先擒王”的戰略行動和成功襲擊,就不會有鐘會大軍的順利繳械。滅蜀一戰鄧艾之功居于首位當之無愧。在三國并立連年征戰中,戰爭已經使老百姓苦不堪言,頻仍的戰爭一步一步加深老百姓的痛苦,使百姓災難連連。因此,只有結束三國并立的局面,只有使天下迅速統一才能早早結束戰亂,百姓才能過上舒坦日子。而鄧艾的戰績,就無疑是寫在加快國家統一大業中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鄧艾之功,卻受到同列鐘會的嫉妒。鐘會多次誣陷鄧艾有謀反之意,采取借刀殺人之計除掉鄧艾,可惜一代名將沒有死在敵人之手,而是死在了自己人的屠刀之下。
鄧艾之死可謂冤矣!帶著對鄧艾的崇敬我沿洛河西岸出發,滔滔的洛河水從高大的山川中間穿過。兩邊是層層的梯田,起伏不定的山脈,當然還有那一片無邊無際的金黃的莊稼。山峽間烈烈長風從我頭頂刮過,遠望一派壯闊的山原畫面令我贊嘆不已。如此雄美的山川,難怪能成為古今藏龍臥虎之地。因為在這里,有曾經馳名天下的龍首壩——被后人稱為民國第一壩。而其設計師則是民國馳名的水利專家李儀祉。沿著這條線沿途還有著名的征邑漕倉遺址,人宗廟等古跡。這里真是山河勝地,人文淵藪匯聚之地。壯美的山川本身就有一番獨特的魅力,再加之這些人文因素就更讓這里變得瑰麗多姿了。形程雖不算遠,但經過兩次三番的詢問,終于鄧艾墓還是出現在了我的眼前。
那是一片籠罩在青翠的草木之下的高高的土堆。這塊土堆由于和周圍平曠的土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難看出,這就是老人們口里描述的鄧艾墓。眼前的鄧艾墓的確不同尋常,墓土堆高大雄偉,南北東西長度都在五六米之上。像這樣大的墳墓我還是第一次見到。不過,聽老人們講,這個墓原來更大,由于人們的長期取土,才使這座墓落到現在這個模樣。很可惜的是,這樣的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人們除了目前不再破壞以外,也沒有采取任何措施對墳墓進行保護和維修。而據有關文字記載: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建立新政后,知曉忠臣鄧艾父子被害的事實真相,成為了當朝最大冤案。天下痛心孰不可忍,終于下詔為鄧艾昭雪,封其孫鄧郎為郎中。鄧氏家族在先祖昭雪之后,才言名正身,為緬懷先祖的威名功績。在朝廷和地方政界大力扶持下,開始重修起宏偉祠堂和墳墓,并在墓旁筑一窯洞派人守墓。墓地四野皆土崗嶺,洛河從側流過。鄧艾墓墓冢封土呈覆斗型,坐北朝南,原墓基封土高6米,底邊長15米,寬13米,墓前曾有祠堂一座(現無),墓冢上留有碑石兩通:一為前秦苻堅建元三年(公元367年)三月所建,碑文魏書,有一定藝術價值,于1970年移至西安碑林博物館保存(墓冢上現僅留碑石底座);一為大金承安四年(公元1199年)十月所建(由于字跡剝蝕,年號不確),現仍聳立墓上。兩塊碑文均為重修《魏鄧太尉祠記》。我在四周無人的正午環繞青冢站在不同的方位拍了幾幅照片,一代名將的墓冢冷冷清清,不能不讓人感傷。
后來,為了進一步探尋,滿足我的好奇心,我登上了墓頂。墓頂是一片雜草叢生,草木凄凄,雖然時值中秋之際,大多數的植物已見枯黃,然而奇怪的是這座墓頂上的植物卻仍然郁郁蔥蔥,絲毫不見枯萎之狀。而其中一種植物繁殖的特別多,葉子繁茂,干莖高大。我始終很奇怪這種植物的生命力,可是自己卻又叫不上來,真是遺憾!就在自己努力登上墓頂后,我撥開植物阻擋,看到了其頂上果然如文字記載有碑石一座,另有石底座兩個。有碑石,就一定有文字記載,帶著這個喜悅我仔細搜尋碑石上面的文字。也許由于時代久遠,上面碑文模糊不清,只是在我用紙擦試之后,有些文字還是能夠看得出來。文字是文言形式,殘存殘隱,如草蛇灰線,依其中之意我已經能看出端倪。另外就是和文字記載里一樣的的殘存的瓦片。這些眼見的確不能讓我滿意,因為在一些老人的口述中,鄧艾墓頂先前還有建筑,墓前也有碑石,碑石上還有鄧艾像,聽老人說這些都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被破壞殆盡了,文革的遺痛是顯而易見的。只是當今正是重視文化建設之際,我想像鄧艾這樣在歷史上大忠大智大勇大仁大義之先賢也實在不應該讓他的墳冢這樣荒凄下去。民眾或者文物部門應該適當的修復一下,傳承史實,這樣也有利于弘揚傳統文化,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精神。作為激發青少年學習先賢的崇高品質和愛國精神,這不失為一塊當地文化教育的豐厚資源。
當然,像很多名人的墓地之真偽存在爭議一樣,鄧艾的墓也有兩說,另一說是在四川的劍閣縣北廟鄉孤玉山南麓,推論者的證據是鄧艾是在被押送劍閣的途中被殺。既然劍閣離關中洛河有千里之遙,運尸是不能的。惟一的辦法只能是當地掩埋,這樣的說法毫無問題。于是就有人說這里是鄧艾的衣冠冢,鄧艾的部下大都是中原人,他們為了不讓鄧艾的靈魂客寓異地,故人人攜了一?黃土,將鄧艾衣冠葬于此地,以示紀念。也有說是鄧艾被殺后,其族人逃難,看到此地枕山依河,風水極好,故將鄧艾葬于此地。依此說者是因為這里大都是鄧姓人氏,他們自稱是鄧艾后裔,這里最初村名為“鄧公堡”。依據史書記載來看,此說也不無道理,不然何以這里曾有過巍巍祠堂和顯赫的墳冢?存在即是合理的,無論是劍閣還是洛濱,都有相當的文字史實記載??梢姡嚢簧鞘艿角О倌陙砣藗兊钠毡榭隙ǖ摹6鴮τ谶@樣被人們所認同的歷史人物來說,墓的真偽倒是其次,重要的是墓主的精神,以及墓主一生所給予我們的寶貴啟示。但愿我們能珍視歷史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不要讓它湮滅在荒草凄凄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