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浪巴鋪土林,人人都可以是攝影家,只要你能捕捉住那土柱上流動的光影;
在浪巴鋪土林,人人都可以是繪畫大師,只要你在畫布上能涂抹出土柱上變幻的色彩;
在浪巴鋪土林,人人都可以成為詩人,只要你能用語言描繪出土林帶給你的感動和震撼;
千萬年來,浪巴鋪土林遠離喧囂隱藏在深山,它低低的深入群山,又高高的昂出地面,它是大地的傷口,水土流失的證據,更是壯觀絢麗的風景。
千百年來,它不斷讓詩人畫家纏綿流連,靈感噴涌。
浪巴鋪土林又名新華土林,它位于云南省元謀縣境內。元謀盆地的土林共有13座之多,總面積達42.9平方公里,其中最具特色,最為知名的就是新華浪巴鋪土林、物茂土林和班果土林。
浪巴鋪土林距元謀縣城近60公里,風景區總面積12平方公里。土林高大密集,類型齊全,色彩斑斕、風姿楚楚、蔚為壯觀。形態多以圓錐狀、峰叢狀、雪峰狀等形狀為主。在色彩上,頂部以紫紅色為主,中上部為灰色,中下部以黃色為基調。土柱最高達28米,居元謀土林單體土柱之冠。
走進元謀土林,面對雄渾的雕塑和古拙的雕柱,我們面對的是凝重的沉寂,是肅穆的靜止,仿佛時光在這里已經定格。由此,我們不由自主的會聯想到歷史長河中土林的大運動,土林的發育與演變的一部運動史。土林的成因,遠則有地殼的運動,地層沉積的運動,第四紀地質新構造運動中水陸大置換的運動,動植物生命體由活體變成化石的漫長運動,近則是水與土交鋒的矛盾運動。水刀切土,土隨水流,這樣的水土流失,在環境學上是可厭而可怕,而在造型學上,卻造就出了元謀土林這巧奪天工般價值無比的藝術寶林,大自然的辯證法真夠偉大奇妙,想來對水土流失的審視也該一分為二吧!
那么,這里的水土流失何因與眾不同地獨顯其功呢?我們細看剖面,看到了地層結構的特殊性,有的地表是非溶性鐵質風化殼,有的地層在粘土、沙和礫石的組合中有豐沛的透鏡狀膠結物質牢牢固住,水的外因作用對于這樣的硬內因頓失威力,水于是專往弱處流,在沒有鐵殼、膠結松散的軟內因層襲進,鉆出一個個孔,切出一條條溝,水行沙走,千萬年量變到質變,軟處愈切愈深,硬處愈顯愈高,水這一欺軟怕硬的自然雕刻師,終于通過特殊的地層內因雕出了這座美麗土林,完成了土林運動中的一道趣味哲學。
文學的靈感在于想象,而土林正好是無邊無際的想象大空間。進入這個極具藝術挑逗性的空間,想象油然勃起。哦,是這樣!呀,是那樣……思維長出翅膀翱翔,天上人間,千事萬物都可以從這里想象出來對號入座,由此升華出文學的靈感來。從幻境式的氛圍看,土林的確是一座童話林,一座寓言林。
溯著土林的來路追尋,其實它就是一部脈絡縱橫、情節紛紜的長篇巨著,大自然早已用物質化的語言寫就了,只管去讀,自然雕刻師把無盡的情節展示在土林的剖面上。土林這部讀不完的文學殿堂,大開大合,波瀾迭起,讀之不盡,令許多文人墨客流連忘返,驚嘆不已。明代著名地理學家、旅行家、文學家徐霞客在游覽了土林之后寫到:“涉枯澗,乃躡坡上,其坡突石,皆金沙燁燁,如云母堆疊,而黃映有光。時日色漸開,躡其上,如身在祥云金粟中也”。這段游記,就是徐霞客對土林的形狀、色澤及游土林的感受所作的最為具體的描繪。
土林的自然造型美,從觀賞角度看,可稱之為小尺度造型地貌。其自然造型或擬人、或擬物,栩栩如生,形態逼真,精致細膩,極具神韻。造型類別可分為人物類、動物類、植物類和擬物類,這是土林風景區的主要景觀和重點觀賞內容。
土林的自然風光美,它集中展示了原始粗獷的土柱、沙溝、荒山、幽谷等天然景觀,集自然景觀的形式美、情調美、構圖美、移情美,精華為一體,具有雄、奇、秀、靜等特征,而構成了一個蠻荒的遠古世界,自然風光別具一格,給人一種原始的美,粗獷的美,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吸引著眾多畫家前來創作寫生,攝影師前來捕捉閃光的一瞬,土林也就成為了眾多電影電視攝制組最佳的外景拍攝基地。白沙黃土,植被稀疏,水源奇缺,氣候燥熱的獨特環境,是有別于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的另一種形式的自然風光美。置身其中,仿佛回到遙遠的從前,大自然的感染力在這里表露無遺。
土林是流水浸蝕地貌的一種特殊形態,是水土流失的藝術結晶。它雖然容易流失,但并非所有的水土流失都能形成土林,而是在特殊的地質結構、土壤成份、構造運動、水文氣候、地形植被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條件下方能形成。因此,土林這種地貌形態在地質地理學科上就顯得十分稀有、珍貴。元謀土林的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中,發育典型,類型齊全,千姿百態,色彩豐富,從幼年期的細溝土芽型,發育到中年期的圓盆土柱型、寬溝城堡型,直至成熟到老年期的坡地殘柱型均有保存,構成了一部完整的、系統的土林家族發展史,對科學界研究土林這種特殊地貌的演化、發展、消亡以及防止水土流失有著重要的科學意義。
在浪巴鋪土林,我看到了造型之美,千姿百態,難以言表。
在浪巴鋪土林,我看到了色彩之美,光影流動,層次豐富。
在浪巴鋪土林,我感受到了蒼涼之美,黃土藍天,相對無語。
在浪巴鋪土林,我體驗到了生命之美,碧草蔥蘢,風吹云動。
其實,千萬年來,土林默默矗立在這里,又何曾在意過人間的目光,美與不美,不過是人心的移情附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