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南天柱山的龍潭景區,層巒疊嶂,翠竹萬畝,深山掩映之中,有一座大型清代建筑群——楊家祠堂。
楊祠始建于乾隆初年,至今有270多年歷史,總面積6000多平方米,小瓦青磚馬頭墻,典型的徽派風格。祠堂曾于道光、民國年間兩次重修,1998年被命名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安徽省文物局撥專款進行了維修。
與普通的祠堂相比,楊祠有兩個特別珍貴之處,一個是古戲樓,一個是四知堂。
古戲樓位于前廳,是亭閣式全木結構,飛檐翹角,古樸典雅,楹柱、橫梁、木門等上有精致的彩繪雕刻,圖案百種,栩栩如生。戲樓離地高2.8米,臺寬5.5米,深6米,空間高約3米,看樓可容納觀眾800余人,深山之中有如此規模宏大戲樓實屬罕見,可以想見當年輝煌熱鬧之場景。京劇鼻祖程長庚的家班“四箴堂”班曾在此演出。如今戲樓枋板之上墨色猶存,一些戲班演出劇目及演員名字依稀可辨。近年來這座古戲樓雖藏在深山,卻聲名遠播,央視等媒體多次來此采訪,或以古戲樓為背景拍攝影視劇目。
楊祠最為珍貴之處,當屬蘊含了中國古代敬畏文化的“四知堂”。楊祠中廳,矗立6根粗大圓柱,廳正上方懸有“四知堂”牌匾,三個鍍金字熠熠生輝。據《后漢書楊震傳》記載:東漢楊震升任東萊太守,上任途中經過昌邑,縣令王密為其舉薦,夜懷十斤黃金拜訪,楊震不受,王密以為是故作客氣,說:“幕夜無知者”,楊震大為生氣,說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漢安帝得知此事后,親書“四知堂”牌匾。
此后,“四知堂”的子孫遍布海內外,把“四知堂”的堂號帶到全國各地立祠建廟,以紀念這位一身正氣,清正廉潔的先祖。“四知堂”里敬畏天地之心也流傳古今,成為中國古代敬畏文化血脈的一部分。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敬畏文化,孔子曾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君子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明代方孝孺認為:“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規,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民諺亦云:“萬事勸人休瞞昧,舉頭三尺有神明。”
在西方語境下,敬畏文化亦有淵源,《圣經》說:“敬重耶和華是一切智慧的開端”,仁慈的“上帝之眼”一直注視著浪蕩子們,提醒他們回到岸邊。德國哲學家康德說:“有兩種東西,我對他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在我心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越來越歷久彌新,它們一個是我們頭上的浩瀚星空,另一個是我們心中的道德法令。”
遺憾的是,敬畏文化成為當今社會所缺失的一項元素。在一部分現代人中,這種敬畏感所具有的警示性和規范性已經流失,沒有敬畏之心,就可能喪心病狂,肆無忌憚,無所不為,導致道德的淪喪。為官者,可能好大喜功,浪費民脂民膏,或索賄受賄,以為逃脫法紀制裁即可。為商者,可能利欲熏心,奶粉里添加三聚氰胺,在火腿腸里添加敵敵畏。為醫者,可能追求開單提成,敢于割開肚皮索要紅包......
人生在世,當有所敬畏,當要秉持一些基本的原則和操守,有了敬畏之心,人生就如同野馬有了韁繩之約束而不會任意飛奔,洪水有了圩堤之約束而不會到處泛濫。
令人欣慰的是,敬畏文化正在逐漸回歸,習近平同志指出,要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事業觀,謹慎用權,要常懷敬畏之心,戒懼之心。
徜徉在四知堂里,品味著習近平同志的講話,感觸良深。期待每一個公民都常懷敬畏之心,這樣,個人才會更加完善,社會才會更加和諧,世界才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