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不再唯一
2013-11-06 09:36:54
作者:林萬華
5月22日,我的生日。
姐弟幾家人聚會,這樣的機會不多。弟弟帶來母親的遺物——我的出生證:一張長12.5厘米、寬9厘米,薄薄的,柔軟的,拿在手上透亮的紙片。這么一張小紙片,還對折著。我小心地打開,看到我的出生地——柳園(園字被“元”代替,別字,是助產士的筆誤),我一直很喜歡這個地名。
小時候,我曾想,那里一定有許多高高的垂柳,翠綠,隨風搖曳著。柳園是蘭新鐵路甘肅境內的一個小車站,是父親工作過、我們一家人短暫居住過的地方。我一歲時,母親帶著我和姐姐、哥哥搬回老家北京。那時,弟弟還沒出生。柳園于我是陌生的。它只是我的出生地。當我漸漸長大,直到中年,柳園,這個美麗的、充滿詩意的地名,才越來越頻繁地在我腦海里出現。我心中對這個陌生、卻與我密切相關的小鎮,日益想往著。
從柳園搬回老家——北京西南郊區的一個小村莊,此后近20年間,姐姐到新疆鐵路局工作,哥哥在北京郊區縣里一家工廠工作,他們都當了工人。我18歲當兵,在東北長春,10多年的軍旅生涯,其中兩年在河南信陽上軍校。弟弟最后離開老家,那時父母已先后離世。
34歲,我轉業回北京,留在城里。那時老家已無親人,只有幾間陳舊的老屋。城里,與老家不過百余里路,我心里覺得很遠,我感到孤獨。我開始思念那個一直被叫做老家的故鄉。
我查閱《現代漢語詞典》,故鄉:出生或長期居住過的地方(家鄉,老家)。
我恍惚了,我的故鄉在哪里?
柳園。我的出生地。我無法描繪它的容顏,只記得它美麗的名字,還有內心對它無限的遐想。它是我的故鄉嗎?
北京。西南郊區那個小村莊,我的老家,該是堂堂正正的故鄉。那片土地,養育了我、我的父輩、祖輩。我在那里上學;我從那里去當兵。我曾離它很遠很遠,又離它很近很近。
吉林長春,是不是我的故鄉?我在那里穿上軍裝,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那片黑土地,十幾年,印下我無數青春的足跡。
河南信陽,魚米之鄉。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在那里上軍校,從士兵到軍官,那是我人生的轉折地、理想的起飛地。兩年。人生有多少個兩年,它絕不短暫。
打開中國地圖,柳園、北京、長春、信陽。這4個與我人生密切相關的地點,用一條線連接起來,出現一個大大的“丫”字。它像一棵樹,丫杈伸展于華夏大地。這棵樹的每個端點,正是我生命不斷成長的起點。故鄉富饒的土地,滋養了這棵樹,也成就了我的人生。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離開故鄉:跨越地區、國界,打工、求學、移民……走進一片陌生的土地。
他們是行走的樹,走到哪里,就在哪里扎根、生長。于是,故鄉不再唯一,人生譜寫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