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冬日,我去修鞋店修鞋子。剛坐下,便看見修鞋店門口閃進一家三口人,青春靚麗的女孩挽著父母的胳膊有說有笑走了進來。中年婦女坐在玻璃柜前的凳子上,脫掉腳上的皮鞋遞給柜臺里邊的修鞋師傅,中年男人拎著一個塑料袋站在旁邊耐心地等待著妻子。大概上高中的花季少女高俏的個頭,身著翠綠色羽絨服、緊身黑色褲、長筒皮靴。一頭如絲的披肩發映襯得桃花瓣一樣的臉蛋,緊緊地偎依著父親的肩頭,也在耐心地等待著母親。
父親低頭看了看女兒的皮靴,立即給女兒遞過去一把修鞋店玻璃柜臺上的一把毛刷說:“刷刷土吧!看你的鞋多臟。”我順著中年男人的聲音把目光移向少女的腳。那雙漂亮的皮靴簡直成了一雙雨靴,塵土的顏色遮蓋了靴子本來的面目,只有靴筒的邊緣露出真實的咖啡色。這雙靴子與花季少女上半身的裝扮和臉上洋溢著的青春活力顯得格格不入。少女接過父親遞過去的刷子,很不情愿地彎下腰去刷靴子上的污垢。但腰像被鋼筋撐著一樣彎不下去,手也像得了軟骨病一樣無力,連一只刷子也拿不穩。少女敷衍地刷了兩下,就嬌滴滴地對父親說:“爸爸,刷不了。”那位中年男人突然間在女兒面前蹲下他高大的身軀,拿起刷子為女兒擦起靴子來。只見刷子在他女兒的靴子上來回飛舞。不一會兒,女兒的靴子現出了棕色的本來面目,發著錚亮的光澤。那少女一動不動地坐在椅子上享受著中年父親呼呼哧哧地蹲在地上為她擦鞋的感覺,就像把腳交給了街道上以擦鞋為生的攤主,心安理得地閉著眼睛享受著,一切都顯得那樣自然。我不由得把目光又移向那蹲著的中年男人,忽然發現那中年男人的頭已經禿頂了,還這樣疼愛自己已經長大的女兒。便開玩笑似地對那位少女說:“等你父親老了,你會為你的父親這樣擦鞋嗎?”那少女揚起頭傲慢地坐著,對我的問話不屑一顧,似乎我的問話好無聊。此時,中年婦女說:“現在的父母對孩子都這樣,我們女兒的鞋子自己從來沒有擦洗過。”語調里包含著嬌慣女兒的幸福與自豪。中年男人好久才直起腰重新站了起來,似乎還沉浸在為女兒擦鞋的幸福之中。
去年暑假的一天,我陪兒子去醫院打吊針。另一張床位邊兩位70多歲的老人陪護著一位中年婦女也在打吊針。因看著面熟,便攀談起來。說話間,便知道了床上躺著打吊針的中年婦女是他們二老的女兒,這女兒先天弱智,雖嫁了人,又生了女兒,外孫女也上了大學,但負心的丈夫嫌棄他們弱智的女兒,便丟下她們母女遠走高飛了。弱智的女兒和外孫女只能由他們年邁的父母供養。不料,前幾天,弱智的女兒又被鄰居家的狼狗咬傷了,外孫女又在外地上學,他們二老只好陪著女兒來醫院打吊針。一會兒,他們女兒的吊針打完了,70多歲的老父親突然蹲下瘦弱的身子,讓40多歲的女兒趴在自己佝僂的背上,背女兒下樓。我對二老說,還是我替你們背吧!二老堅決拒絕,女兒也嚷嚷著示意不讓我背。看著年邁而羸弱的父親背著中年體胖的女兒蹣跚著腳步顫顫巍巍地走下臺階的背影,我的眼角頓時滾出幾滴晶瑩的淚珠。那一幕情景就像電影畫面一樣永遠鐫刻在我的腦海里。
前段時間,我又隨單位領導慰問老干部。當來到一位癱瘓在床的老干部床前時,老干部老淚縱橫地給領導說:“你們不來的時候,家里整天不見一個人影。你們一來,全家人都來了。家里痛苦的痛苦死哩,高興的高興死哩。我真想喝一把老鼠藥結果性命算了,但我不能動,老鼠藥也沒本事搞到手。你們知道嗎?他們不讓我死,是因為我的工資高。如果沒有工資,我早就超生幾回了……”聽著老干部對子女的聲聲抱怨,我們能做的只有安慰。
最近又在中央一臺“今日說法”欄目看到一個案例,北京市郊區一位83歲的退休老人癱瘓在床,老伴去世,六個兒女幾乎都不經常回家探望老人,老人的生活起居全靠雇傭的男保姆伺候。老人一氣之下,把六個兒女全都告上法庭,除每人每月為老人拿出200元生活費外,老人還要求每個兒女一周回家探視自己一回。這場官司不但沒有引起六兒女對老父親的探視,反而引起兄妹之間在法庭之上的一場唇槍舌戰。原來兒女們都為老父親60多平方的房子該誰繼承而相互爭執不休。
這幾日,我意外受傷,在家休息。煩悶時信手翻一本刊物。忽然在叢樺的散文《面對》中讀到這樣的一段話:“詩人北野說,人互為父母。北野說這話的原因是因為他的母親患老年癡呆癥,母親稱他為父親,并內疚地說,你是父親,我是女兒,應該我照顧你,怎么是你照顧我呢?北野一再向母親解釋,說他是她的兒子,但是她仍固執地認為他是父親。北野說,父母的稱呼是人為規定的。你幼小的時候,他們是你的父母,有撫養的責任。他們衰老的時候,你就是他們的父母,要承擔起贍養的責任。”讀了這段話,對我的啟發很大。
回想起我已故的父母,雖然我也曾在他們病重期間照顧過他們,陪他們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程。但比起前面我親眼看到的父母對子女的那份愛,我的心在不停地懺悔。我多么想讓我的父母做一回我的子女,我來做一回他們的父母,為他們提柴米油鹽,粗布衣衫。端一碗飯、一杯水,送一粒藥,溫熱一鋪暖炕,牽一次手,說一次家長里短……
《紅樓夢》中《好了歌》里說:“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子孫誰見了?”為什么人這一生,永遠是父母為孩子付出得多,孩子為父母付出得少,甚至不愿付出?人,為什么不能互為父母呢?
趁自己的父母還健在,你不妨也做做他們的父母,像呵護孩子一樣呵護自己的父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