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散文 > 正文

執著而自由的翱翔

執著而自由的翱翔

——旅美作家顧艷印象

 

作者:孫侃

 

 

我與顧艷老師相識于1998年,那時她剛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杭州女人》。《杭州女人》,一經出版就上了暢銷榜,顧艷也被杭州新華書店慶春路購書中心邀請簽名售書。當時采訪她的《浙江青年報》記者王珍,后來在《浙江青年報》上做了整整一版《杭州女人》顧艷的報道,版面上也有我對《杭州女人》一書的評論文章《一道婉約而現代的風景》。

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顧艷,小說和詩歌作品已經早已引人注目,文學聲名很大,文學圈的不少朋友,對顧艷的女性主義文學創作欽佩有加。那個時期,顧艷是浙江文學院的合同制專業作家,潛心寫作,被某些專家認為:顧艷創作的井噴期是在1998年至2008年間,不少重要的作品就在這十年中完成的,比如那本頗有分量的學術著作《讓苦難變成海與森林——陳思和評傳》,寫于2006年的杭州。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我工作的單位距顧艷家住宅不遠,有時我就會前去造訪,那時她不斷發表和出版作品,創作風格很有自己的鮮明個性,我們以她的《杭州女人》為證,也以她的一批中短篇小說為證。當時很有名氣的云南人民出版社“她們文叢”,聚集了眾多優秀女作家,顧艷就在名列之中,出版了長篇小說《疼痛的飛翔》、小說集《無家可歸》和散文集《欲望的火焰》。

圖片2

1997年,顧艷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顧艷最喜歡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文學氛圍,她在杭州是第一個出版個人詩集的女詩人,那本在香港天馬圖書公司出版的《火的雕像》,曾經讓詩人們震驚。其時,西方詩歌創作方法開始大行其道,顧艷的詩歌創作竟仍循著自己的路數,質樸、自然、雅致、嚴謹,帶有江南女性獨有的溫婉,似與正流行的現代主義寫法格格不入。有人覺得她有點不夠時髦,過于拘束,甚至有些固執了,但顧艷認為,其實自己也很喜歡西方詩人的詩,但喜歡是一回事,自己寫又是另一回事,我沒有從小生長在西方國家,為什么要舍自己而學他人呢?

顧艷認為,如果能把東方的智慧、明哲、超脫和西方的活力、熱情、大無畏精神融合起來,那么,我所創作的詩歌就是一種新的東西。之后,國內不少重要詩評家肯定了顧艷的寫法,更多的詩歌愛好者也越來越愛上她這些結構精巧、充盈中國傳統韻味的詩歌。

正是因為詩歌創作過程中語言的錘煉,顧艷寫小說后,她的敘述語言有著濃郁的詩性。這種詩性并非只有柔曼溫婉,往往還表現出明朗、絢麗、慷慨和激越,具有強烈的史詩色彩,這些特點在她的《無家可歸》《藝術生涯》等小說集,以及隨后創作的《荻港村》《辛亥風云》《靈魂的舞蹈》等長篇小說中得以睹見。

有次顧艷向我朗讀了她剛寫完的短篇小說片斷,普通話抑揚頓挫,靈動傳神、不乏韌勁的文字,準確演繹著發生在江南山水間的今昔故事。顧艷在詩歌、小說、散文和評論方面的寫作,齊頭并進,除了非凡的想象力,還有思想和詩性精神,以及更多的得益于她對敘述語言的精準把握。

 

 

迄今,顧艷已有40余年的文學創作經歷,且這40余年的文學創作并未有過完全意義上的中斷,年齡的增長也未能消弭和降低她對文學的熱情,作品的創作量和出版量始終旺盛,近年來還有著再上巔峰的勢頭,著實可喜可賀。顧艷文學創作的“黃金期”能持續這么久,顯然有著諸多難以忽略的因素。這其中,顧艷所擁有的扎實的文學功底起了很大作用。

圖片3

1997年,顧艷在夏威夷大學

 

顧艷出生于典型的中國知識分子家庭,祖父是海寧人,后在上海南洋公學(交通大學前身)讀書。16歲中秀才第一名,后考入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畢業時中榜為舉人。祖父的文學和書畫還得到過林琴南、陳衍等名家的指導。辛亥革命后,祖父在銀行界工作,曾任中央銀行業務局局長兼上海分行經理、中國通商銀行總經理(杜月笙為董事長)等職。顧艷的外公外婆都是紹興人,同樣出身于書香門第。她的父親則在國外留過學,身為醫生的母親也是一位知識分子。盡管父母學的都是理科,但當年的知識分子文化素養不一般,都有相當的文學修養和音樂修養。我曾經看到一張顧艷少女時代的全家福,上世紀七十年代,大多數人們還被窮困潦倒所糾纏,而這張較為大幅的照片上,一家人衣著齊整,面容圓潤,神情從容。他們家還有沙發、吉他和鋼琴,這展現出當年罕有的中產階層。

顧艷的居室里置放著一臺鋼琴,談論文學之余,她曾打開琴蓋為我彈奏幾曲,自然是很嫻熟的手法。顧艷回憶,鋼琴是在她少女時代,外婆專門請了老師逼她學的。盡管當年還有些抗拒,可對音樂的迷戀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而在青年時期,為了增強體質,她又練上了武術,喜歡舞著一把龍泉寶劍,在距家不遠的杭州武林廣場有板有眼地揮舞。廣泛的愛好,尤其是對文藝的敏感,讓她具備了良好的藝術素養,最終漸漸匯聚在對文學創作的強烈興趣中。一切似乎都是那么順理成章,如同她當年第一次擁有自己的儲蓄存折時,把自己的名字從“顧志英”改成了“顧艷”。顧艷是她母親給她取的名字,成為了她的別名;而她的真名,是她出生時祖母按輩份給她取的名字,母親只得順從了祖母。

顧艷最初的人生體驗并非萬事皆順,正是在她出生那一年,她的父親被打成了“右派”,直到她已成長為一個懂事的“小大人”,印象中的父親一直是個“每天過著戰戰兢兢生怕犯錯,又大部分時間都在寫‘檢查’”的人,這也是那個時期不少知識分子共同的命運。父親的“落魄”必然牽連到子女,其間的種種細節難以盡訴。顧艷對此回憶說,這對我們兄妹三人是個極大的身心傷害。

圖片4

2009年,顧艷在康奈爾大學

 

童年和少年時期被打下的痛苦烙印,甚至比大人更清晰、更難磨滅,更具有永遠的滄桑感。而當顧艷高中畢業,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末期,因為“家庭成份”不好,不能參加高考,作為城市青年的她,到工廠做過近一年的臨時工,后來考進文工團做舞蹈學員,直到八十年代初才能有資格報考大學。

好在顧艷良好的素質和扎實的學業功底,在關鍵時刻發揮了作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她報考大學,原本打算繼承母業學醫的她改變了主意,報考了中文系,并如愿以償地成為杭州大學(現已并入浙江大學)中文系的一名學生,由此打開了人生發展的新的道路。毫無疑問,她的改變主意是因為癡迷上了文學。

每次造訪顧艷老師,她回憶起當年走上文學道路的經歷,不止一次地提及《世界文學》期刊和馮至先生,每次談及于此,她的眼里總是閃爍著感激的光芒。正是在她成為中文系學生后,她讀到了《世界文學》,刊載其上的每篇譯作她都讀得津津有味,尤其是由馮至先生翻譯的德語詩作。眾所周知,那時對國內眾多文學愛好者進行外國現代文學重要啟蒙的,一是由袁可嘉主編的四卷八本《外國現代派作品選》,二便是《世界文學》期刊了。顧艷并不有意模仿外國現代派文學的寫法,她的詩作向來充滿了中國傳統韻味,但她并不排斥對包括外國現代派文學在內的各種文學流派的閱讀和欣賞。次年深秋,顧艷有幸結識了馮至先生,這與她常讀《世界文學》有關。馮至先生熱心地給她寄贈《馮至詩選》,勉勵和指導她的詩歌創作,并把她介紹給了時任浙江省作家協會主席黃源先生。顧艷積極向前輩學習,從中汲取諸種體裁的創作滋養。

前面說過,在對待外國文學創作手法方面,顧艷期待把東方的智慧、明哲、超脫與西方的活力、熱情、大無畏精神融合起來。事實也是如此,通過對外國現代派作品的研讀和技法的吸收,不僅使她那一階段的詩歌創作更顯活躍,內容更加豐富,小說、散文隨筆等體裁的作品創作水平也得以有了很高的提升。不夸張地說,她與世界文壇實現了“接軌”,為今后成為重要的旅美華人作家打下了基礎。

 

 

顧艷何時成為在中美之間飛來飛去的學者型作家?回想起來,應該是在1997年初,她前往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和夏威夷大學做訪問學者時吧!1999年7月,她又相繼出訪中國臺灣和香港等地。天南海北的旅行和走訪,讓顧艷進一步開闊了視野,更使得她的文學理念得到順理成章的嬗變。顧艷說過:“當時對我來說,中西最大的差異就是高科技設備。因為我在伯克利很快掌握了電腦打字和上網發郵件的技能,我的學習效率和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我就像登錄在網絡上的一只鳥兒,插上了飛翔的翅膀。”事實上,她的得益遠不止電腦和上網,似乎被狠狠踩了一腳油門,她的創作狀態呈現的速度是驚人的。

2009年9月,顧艷又到美國斯坦福大學訪學,因為她的女兒被斯坦福大學全額獎學金錄取攻讀博士學位。到了2010年暑假,顧艷與女兒一起來到康奈爾大學進修。顧艷進修的是創意寫作,此時的顧艷已著作等身,卻仍與普通學生一樣,潛心學習文學寫作理論、研究技法,從中可見顧艷追求文學之堅韌、對文學追求目標之高遠。

圖片5

2010年,顧艷在斯坦福大學

 

2011年,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了顧艷的長篇歷史小說《辛亥風云》,這是她旅居海外后創作出版的一部重要小說。研究顧艷的文學創作,這部作品是不能忽略的。顧艷的外公外婆都是紹興人,與辛亥革命前后紹興社會的變遷有著諸多交集,而顧艷從小就與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聽多了昔日的種種故事,為之觸動,深銘記憶。這部歷史小說即是以她外公外婆當年的生活作為寫作素材,我甚至懷疑小說中的男女主人公“沈鴻慶”和“鄔愛香”就是她的外公外婆吧?然而,這部小說絕非家族史的簡單記敘,它以生活在江南水鄉的傳統女子鄔愛香那個年代的經歷為引線,以波瀾壯闊的歷史變革為背景,用不同于先前的視角,全方位地寫出了辛亥革命前后二十年間的歷史風云,浙皖起義、武昌起義、上海光復和杭州光復等重大歷史事件,均在小說中得以生動的展現。

《辛亥風云》是顧艷這一時期最出色的小說,此言我絕非出于夸飾。創作出一部既能忠實生動反映歷史事件,又能細膩描述個人情感命運的歷史小說,并非易事。一旦失去嫻熟的“拿捏”,兩者就會像水與油那樣難以相融。何況在這部小說中,除了沈鴻慶、鄔愛香、蓮子、豆腐西施等有血有肉的小說人物之外,還直接描寫了孫中山、秋瑾、徐錫麟、張靜江等歷史人物。其中鄔愛香的情感和婚姻歷程又與諸多歷史事件相糾纏,成為作品的敘述主線。總之,小說人物與歷史人物相互交集,構成情節,凸現人物命運和主題,這顯然需要極強的功力。對于這些創作難題,顧艷處理得游刃有余,使這部小說超越了歷史小說常規的寫作路數,作品中的每個人物和關鍵情節都飽含深意、真切感人。我認為這與她這段時間在美國潛心研究寫作技法,打開創作視野,寫作能力再度增強有直接關系。

2012年4月,她從中國作家協會“百位歷史名人叢書”編委會“認領”了創作《譯界奇人——林紓傳》的任務后,在國內收集了大量材料,并赴林紓的福州老家考察,寫出的大綱得到了中國作協專家評委會組的一致認同。三年后的2015年4月,顧艷完成了這部作品的初稿;不久書稿獲得專家評委會的通過,于2016年1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與《辛亥風云》那部歷史小說相比,《林紓傳》是一部人物傳記,創作方法自然不同,但兩部作品在描述歷史場景方面,有著先后的連貫性,人物與歷史事件的關聯度也同樣密切,而這些都是顧艷所擅長。

顧艷用文學語言描述:“林紓去世前的那個正月初一,他撰一幅春聯道:‘遂心唯有看山好,涉世深知寡過難。’這不是一般的感嘆命運,而是傾吐著內心無法排遣的憂憤、苦惱、不被人理解的隱恨。我們仿佛從詩中看到了一個孤獨老人,雙手反背,低垂著眼瞼,沮喪、悲憤、憂患、無奈地徘徊在他家門前的小道上。”顯然,顧艷之所以對《林紓傳》產生創作沖動,與她對人物的深刻理解、對人物命運的同情有關,而這也是能保證這部作品的創作圓滿成功的前提。

如今的顧艷,居住在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經常去博物館和肯尼迪藝術中心,欣賞各種藝術品和音樂會。同時她還擔任北美作家協會的理事和學術部主任,也在不斷努力地讀書和寫作。顧艷曾告訴我,自《林紓傳》創作完成后,她有五年時間基本上沒有寫作,而一直在讀書,在體悟文學創作的奧妙。事實上,對于一名成功的作家來說,騰出一定的時間用作思考和體悟是必要的。它往往是激情再度來臨前的停頓,決計飛奔前的憩息。2020年后,顧艷又進入了具有相當寫作強度的狀態。是的,從這一年開始,她又進入了創作的旺盛期。

 

 

進入創作旺盛期的顧艷勢頭不錯,幾乎每年都有一批小說、散文等體裁的作品問世,更重要的是,不少她醞釀已久卻因種種原因未能寫出來的作品,正在陸續完稿并出版。比如我手上這份2023年顧艷紙版作品發表目錄中,就有20個中篇或短篇小說發表在海內外報刊雜志上,如:《中國作家》《大家》《作家》《作品》《百花洲》《黃河》《廣州文藝》《小說月報(大字版)》及《臺港文學選刊》《海外文摘》等國內重要文學期刊均有刊出,另有一批散文隨筆刊登在《散文》《文藝報》《文匯報》《今晚報》《錢江晚報》《中國日報(紐約專版)》《世界日報》《華府新聞日報》和《香港文學》《文綜(香港)》等海內外報刊雜志上。詩集《風和裙裾穿過蒼穹》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同時還有小說、詩歌作品在海內外獲獎,不少作品被多家報刊和年度選本轉載和連載。另外,2023年這一年的顧艷還在北京人藝云端講座講授了“外國文學”系列講座的第十二講和第十三講,分別講授和闡釋了海明威和馬爾克斯及他們的作品。

也是在這一年,《錢江晚報》、《中文學刊》、洛杉磯《中國日報》等報刊發表了對顧艷其人其作的評論文章;《訪談家》雜志(中國文獻書局2023年1月出版)刊載了對顧艷的長篇訪談。這篇訪談不僅回顧了顧艷四十年的創作經歷,讓我們完整地睹見顧艷走過了一條什么樣的創作道路,也細致地回憶了她的成長經歷、她的人生道路,很多內容甚至是我所不知道的。新的評論文章和長篇訪談的發表,讓我們獲得了研究顧艷文學創作新的素材和新的路徑,著實可喜。

沒錯,以上只是顧艷2023年的創作情況,是她近年創作成果的一個部分,卻已讓我們極為欽佩。2024年的顧艷依然忙碌不休,除了在北京人藝云端講座講授了“外國文學”系列講座的第十四講“伍爾芙和她的《墻上的斑點》《海浪》”還有第十五講“卡夫卡和他的《變形記》”,更是筆耕不輟、成果不斷。她的最新長篇小說《唐人街上的女人們》,最近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了。

初版于2008年8月的長篇小說《荻港村》,也由北京出版社于2024年4月再版。10月11日,《荻港村》再版研討會在湖州南潯和孚鎮荻港漁莊舉行,省內多位作家、評論家參加了此次研討會。而在研討會前收到了28封賀信,其中有陳思和、賀紹俊、張陵、邱華棟、陳子善、徐福偉、吳秀明、哲貴、張莉、艾云、朱文斌、李杭育、海飛、哲貴、孫良好、陳瑞琳等業界專家;其中陳思和、賀紹俊、張陵、解璽璋、石一寧、左懷建等專家撰寫的《荻港村》評論和論文,現在都已在學術刊物和報刊雜志發表了出來。

顧艷已經出版了《杭州女人》《疼痛的飛翔》《夜上海》《辛亥風云》等十多部長篇小說,而《荻港村》不僅是顧艷迄今為止最重要的長篇小說,更是一部生動呈現顧艷創作水平的小說作品,說它是她的“代表作”應不為過。有關《荻港村》的文學價值和意義,已有很多評論家作出了精妙的評說,在此我不必饒舌,它的創作緣起抑或靈感的發生,卻覺得有必要進行一番說道。

是在無意中獲得荻港村這一創作題材的,顧艷曾經回憶,2006年某天,剛完成了《陳思和評傳》的顧艷受邀在莫干山休息幾天,休息中的顧艷依然在尋找一座心目中的“江南古村”,作為下一部作品的村莊原型。顧艷曾經寫過一本散文集《到莫干山看老別墅》(2002年12月由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與莫干山管理局當時的楊局長頗為熟悉。得悉顧艷正為找一座典型的“江南古村”發愁,便熱心地向她推薦了距莫干山不太遠的南潯區和孚鎮荻港村。

顧艷說“荻港村不像周莊和西塘那樣聞名遐邇。它是那么古老寧靜地安臥在運河邊上,任風霜雨雪剝蝕著它的每一寸土地。它的歷史就像村莊中那條曹溪河,從遠古汩汩流淌而來。這樣的一個村莊,正好與我心中的圖景吻合。所以我毫不猶豫地決定寫這個村莊,并以‘荻港村’這個村莊的名字,用于我長篇小說的書名。”我想,《荻港村》創作的最初沖動,就產生于顧艷與它接觸的第一個瞬間吧!

當然,深諳小說創作圭臬的顧艷,不可能僅為一座村莊表面的景象所打動,更讓她涌上創作沖動的是隱藏在景色和舊物中的昔日故事,曾經孕育于此、“出沒”于此的眾多歷史人物,每個人身上都有繁多的故事,通過想象足以構成小說情節和細節,靈感就滾滾而來了。

文化底蘊和歷史感“是一部長篇小說必須的內核,它的根基堅固結實和故事細節同樣重要。有了這么個現實世界的古村莊,小說的硬件部分的確相當理想。”這是顧艷在《荻港村》再版研討會上發言的原話,她直抒胸臆,闡清了之所以選擇荻港村為作品地點原型的創作動因。

可以說,荻港村給了顧艷不可替代的強烈的創作靈感,而顧艷造就了文學意義上的荻港村。如今我們打開《荻港村》,一氣讀下來,不禁被它“氣勢恢宏的江南農村史詩式的敘事”所激動、所吸攝,“作家放縱著浪漫的藝術想象力,以百歲老人許長根對著一條老狗斷斷續續的回憶為敘述線索,歷史風云恰成過眼煙云,人物命運生生死死虛虛實實,百年歷史事件召之即來揮之即去。”(陳思和語)另外我認為《荻港村》的成功,還建立在她有著歷史文化題材作品的豐富創作經驗之上。如何將虛構文體與歷史真實元素完美糅合,顧艷的探索和實踐給了我們諸多啟示。

早在1998年,我曾寫過一篇題為《顧艷——優美而疼痛的飛翔》的文學訪談,記錄了顧艷當時的創作成果和創作狀態。疼痛然而無畏,飛翔力求優美。顧艷身上的韌性向來超過常人,這以她40余年的執著寫作為證。如今又是這么多年過去了,顧艷以非凡的堅定執著和出眾的文學智慧,拓展出一片屬于自己的文學天空,進入了創作的自由境界。因此我這篇印象記,以“執著而自由的翱翔”為題,我覺得這就是她眼下的真實寫照。

 

2024年12月于杭州

 圖片1

本文作者孫侃 已出版長篇報告文學、人物傳記、人文歷史隨筆、散文集等50余部,現居杭州。

 

顧艷簡介:

顧艷,國家一級作家,詩人、學者。已出版著作35部。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杭州女人》《疼痛的飛翔》《荻港村》《辛亥風云》《唐人街上的女人們》;小說集《無家可歸》《九堡》;詩集《風和裙裾穿過蒼穹》《火的雕像》;散文集《欲望的火焰》《歲月繁花》;學術研究著作《讓苦難變成海與森林:陳思和評傳》《譯界奇人——林紓傳》;以及譯著《程硯秋與現代京劇發展研究》等。有作品被選入“中國小說學會”年選,《小說月報》《小說選刊》《散文選刊》《詩選刊》等。曾是浙江文學院合同制專業作家,高級職稱評委會委員,后任教于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現為北美作家協會理事,學術部主任,“北美作家園地”欄目主持人,定居美國華盛頓特區。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最新作家網圖標.jpg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又黄又嫩大片a级| 图片区偷拍区小说区| 尤物国午夜精品福利网站| 国产精品夜间视频香蕉| 国产无遮挡裸体免费视频| 人妖系列免费网站观看| 亚洲激情视频网站| 中文字幕手机在线免费看电影| 羞羞视频在线观看入口| 秀婷和程仪全集| 拍拍拍无档又黄又爽视频|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亚洲精品日韩中文字幕久久久| 三级在线看中文字幕完整版| 麻豆一二三四区乱码| 欧美怡红院成免费人忱友;| 大香煮伊在2020久| 免费高清电影在线观看| 久久99蜜桃精品久久久久小说| 很黄很污的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视频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男女做性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日本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无码| 一级黄色片免费| 男人把女人桶爽30分钟应用| 性色av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影视在线影院在线观看| 久久久亚洲av波多野结衣| 黄页网址免费大全观看| 最近最新2019中文字幕高清|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大片va欧美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视频网址| 亚洲av无码久久寂寞少妇| 最色网在线观看| 日韩一级片网址| 国产乱子伦农村叉叉叉|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