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逝,德澤長存
——懷念我的爺爺廖亮
作者:廖靜君
公元2025年3月30日,農(nóng)歷三月初二,我的爺爺廖亮走完了九十一載春秋。當(dāng)我為他整理遺物時,泛黃的筆記本里一行字跡突然刺痛了雙眼:“我一生是扎根泥土為命生存”。這個在黨旗下莊嚴(yán)宣誓六十九年的老黨員,用畢生踐行著對家庭、對信仰的承諾。
一、寒門走出的讀書郎
1934年,爺爺出生在山坳里的貧苦農(nóng)家,年幼的他每天牽著東家的水牛走過私塾窗外,總?cè)滩蛔●v足偷聽先生授課。“牛吃飽了,我也‘吃’飽了”,他晚年常笑著回憶這段歲月。正是這份知識的力量,讓他咬牙挺過最窮苦的歲月,對四個兒子供書教學(xué)、撫養(yǎng)成才,對著子孫們常常念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后來,作為大孫女的我,成為家族首位本科生,永遠(yuǎn)記得2008年畢業(yè)典禮上,爺爺戴著我的學(xué)士帽,皺紋里漾開的驕傲。
二、革命精神的傳承者
作為有著近七十年黨齡的老黨員,爺爺泛黃的黨員證里夾著張舊報紙,1956年入黨志愿書的墨跡依然清晰。晚年他總愛給子孫們講家庭教育、講歷史。他講述戰(zhàn)爭年代的故事時,總是聲情并茂。那時的生活無比艱苦,吃了上頓沒下頓,戰(zhàn)火紛飛,生命如風(fēng)中殘燭般脆弱。旁人勸他忘掉過去,可爺爺總是嚴(yán)肅地說:“忘記就是背叛,忘記就是反革命。人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種精神血脈,早已融入我們的骨血,這盛世,如你們所愿。
三、瀟灑豁達(dá)的生活家
爺爺?shù)搅酥辏?dāng)了一回“浪子”,他走遍祖國大江南北,常常不在家,名曰“我這把老骨頭,要替你們看看世界”。奶奶去世后,他堅持獨居,常常嘴邊掛著一句話:“我不用你們管,我自己吃飯、自己找朋友玩。生病我會自己看病、自己吃藥。你們管好自己就行”。年邁的他又自己出錢請了保姆,把日子過成詩。直到后來在他的書桌上看到警示摘錄:“照顧患病的父母親后,我沒有自己的生活”。他以此為鑒,把身體健康擺在第一位,不讓自己成為孩子們的負(fù)擔(dān)。而我們卻既心疼又羞愧。
四、勤儉持家的“老摳門”
我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他偷偷把外面丟棄的紙箱、空瓶子和鐵線扛回家,“這些能賣三塊五呢”。每天早上家里人出門上班前,總看到他佝僂著背在樓下整理廢品,日復(fù)一日;我們的車駛出大門時,他總是守在門前,宛如一座守護(hù)塔,讓我們安心去拼搏。辛苦攢下的錢,他不舍得為自己買一件新衣服、一雙新鞋子。在他去世后,我們按他的遺囑,打開他帶鎖的老抽屜,里面是整整齊齊的24捆鈔票,他毫無保留地留給子孫。
斯人已逝,音容宛在。您用一生詮釋了勤勞、堅韌、節(jié)儉與奉獻(xiàn),您的教誨如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在這清明時節(jié),我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緬懷您的功績,銘記您的恩情。愿清風(fēng)明月,能帶去我的思念;愿山河大地,能承載我的眷戀。爺爺,我永遠(yuǎn)懷念您!
2025年4月2日 清明前夕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quán)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