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古榆樹
陳寶林
在我的家鄉通榆縣瞻榆鎮西南五公里處,有一棵古榆樹,它宛如一位歷經滄桑的長者,靜靜地佇立在那片土地上,見證著歲月的流轉與變遷。這棵古榆樹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2014 年被國家評為 AA 級景區,2023 年更是被全國綠化委員會評為中國十大最美古榆樹之一。它不僅是家鄉的驕傲,更是我們心中的一份珍貴記憶。
古榆樹的樹干粗壯得令人驚嘆,需3人合抱才能將其穩穩圍住。那粗糙的樹皮,布滿了深淺不一的溝壑,每一道痕跡都是歲月留下的獨特印記。撫摸著它,仿佛能觸摸到時光的脈絡,感受到歷史的厚重。它的枝干向四周盡情伸展,姿態豪邁,仿佛要張開雙臂擁抱整個天空,又似在向世人展示它的磅礴氣勢。其枝葉極為繁茂,濃密的樹葉層層疊疊,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靈動的綠色光芒,猶如無數顆綠色的寶石鑲嵌其中。每一片葉子都像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藝術品,脈絡清晰,綠意盎然。
春天,是古榆樹展現生機與活力的時節。它抽出嫩綠的新芽,那一抹清新的綠,仿佛是大自然用最細膩的筆觸勾勒而成。新芽在枝頭探頭探腦,好奇地張望著這個世界,它們在微風中輕輕搖曳,仿佛在向人們宣告春天的到來。此時的古榆樹,宛如一位青春煥發的少年,充滿了朝氣與希望。小鳥在枝頭歡快地歌唱,仿佛在為春天的盛會歡呼。孩子們圍繞著古榆樹嬉戲玩耍,笑聲回蕩在整個天地間。他們摘下鮮嫩的榆錢,放進嘴里,那清甜的味道,至今還留在許多人的記憶深處。
而到了秋天,古榆樹則換上了一身金黃的盛裝。樹葉漸漸變黃,在秋風的吹拂下,紛紛揚揚地飄落,宛如一只只金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它們在空中劃出一道道優美的弧線,然后緩緩地落在地上,為大地鋪上了一層厚厚的金色地毯。走在這金色的地毯上,腳下發出沙沙的聲響,仿佛是古榆樹在訴說著秋天的故事。此時的古榆樹,又像是一位睿智的老者,沉穩而寧靜,靜靜地看著萬物的更迭。農民們在古榆樹的注視下,忙碌地收獲著一年的勞動成果,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這棵古榆樹承載著家鄉人民的許多故事和情感。清末放荒開墾后,隨著“流民”不斷進入,古榆樹周邊逐漸有了村屯人煙。它就像一位守護神,守護著這片土地和生活在這里的人們。順治六年,天下大旱,土地干裂,莊稼顆粒無收,百姓們陷入了絕望的深淵。他們懷著最后的希望,在古榆樹下祈雨三天三夜。人們虔誠地跪在地上,祈求上蒼能賜予他們甘霖。也許是他們的誠意感動了上天,也許是古榆樹真的有著神奇的力量,最終喜獲甘霖。那一場及時雨,如同一縷希望的曙光,滋潤了干涸的土地,也滋潤了百姓們的心田。從那以后,古榆樹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更加神圣,它見證了他們的苦難與希望,成為了他們心中信仰的象征。
1918 年春,奉天省王道臺巡視時,望見這株古榆樹,詩興大發,當即吟出了“瞻榆修耒,望杏耕田”二句。這句詩不僅描繪了古榆樹的景象,更寓意著農民們看到老榆樹長出新葉時,就應該開始修整農具,準備耕作了。它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古榆樹與農耕文化緊密相連的見證。如今,瞻榆鎮的名字也是根據“瞻榆修耒”而得來的。古榆樹不僅是一棵普通的樹,它已經融入了家鄉的歷史和文化,成為了家鄉人民心中的一個標志。
在古榆樹的周圍,還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有的說古榆樹是天上的神仙下凡所化,為了拯救這片土地上的百姓;有的說古榆樹里住著一位善良的樹仙,會在人們遇到困難時伸出援手。這些傳說,雖然帶著一些神秘的色彩,但卻反映了家鄉人民對古榆樹的崇敬和熱愛。
隨著時代的發展,家鄉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條條寬闊的馬路代替了曾經的羊腸小道,一棟棟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但古榆樹依然屹立在家鄉的土地上,它見證了家鄉的發展與變化。它看著孩子們在這里長大,走向遠方;看著年輕人在這里拼搏,實現夢想。雖然歲月在它身上留下了痕跡,但它依然生機勃勃。
每到節假日,許多游子都會回到家鄉,來到古榆樹前。他們有的靜靜地坐在樹下,回憶著童年的點點滴滴;有的虔誠地撫摸著樹干,感受著它的溫度和力量。對于他們來說,古榆樹不僅僅是一棵樹,更是家鄉的象征,是心靈的寄托。
古榆樹也是家鄉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每年的特定節日,人們都會在古榆樹周圍舉辦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有傳統的民俗表演,如舞龍舞獅、扭秧歌等,熱鬧非凡;還有詩歌朗誦會,人們用優美的詩句表達對古榆樹的贊美和對家鄉的熱愛。
如今,古榆樹已經成為了家鄉的一張名片,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觀賞。他們被古榆樹的壯觀景象所震撼,被它所承載的歷史文化所吸引。家鄉的人民也以古榆樹為驕傲,他們精心地保護著它,希望它能永遠屹立在這片土地上。
家鄉的古榆樹,你是一首古老的歌,唱響了家鄉的歷史與文化;你是一幅美麗的畫,描繪了家鄉的山水與人文;你是一座不朽的豐碑,銘刻著家鄉人民的奮斗與希望。無論歲月如何變遷,你永遠是我們心中最美麗的風景,永遠是我們心中最珍貴的寶藏。你就像一根無形的紐帶,將家鄉的人民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讓我們無論走到哪里,都不會忘記自己的根,不會忘記家鄉的這片熱土。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們將繼續守護著你,與你一起見證家鄉更加美好的明天。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