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白云平灘見聞
作者:蘇林富
一
平灘,位于習水河流域右岸的“石鹿溪”,因藏在大山深處,遠離通衢大道,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發生在川黔邊境上的大大小小戰爭,始終與它檫身而過,彌漫在川黔大地上是隆隆炮聲與硝煙,未能打破她的安寧與平靜,也未飄過它頭頂的那片藍天。當時,這片寧靜的土地,成為習水河流域的一方凈土,為那些躲避戰火、逃荒和隨“湖廣填川”大潮來的人們被這酷似陶淵明筆下歷代文人墨客追求的世外桃源所吸引,紛紛停下疲憊的腳步,放下簡陋的行裝,在這里結廬而居,從此過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靜的田園生活。以后有外地商人將食鹽、百貨各物運到這里,從流動貿易到開店交易,逐漸成為川黔交界的小場鎮。由于這里地勢相對平坦,加上很少外界的打擾,久而久之,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將這里稱作“平灘子”,“石鹿溪”也被稱作“平灘河”。在明代平灘子屬播州下赤水里,平播后“改土歸流”隸屬仁懷縣赤水里一甲,民國到1956年,曾建過“石鹿鄉”“石鹿聯保”“回龍鄉”,1986年建平灘鄉,1991年“建并撤”后改為白云鄉的平灘村至今。
由于各種客觀原因,直到10多年前才第一次到平灘,每來一次都有不一樣的收獲。第一次是在市文聯主席曾強的帶領下,與市文聯其他協會的老師們到平灘村參加他們的正月十五日龍燈與文娛活動,感受到平灘人對傳承傳統文化的直著精神,也被平灘人的熱情好客和致富不忘鄉梓的情懷所感動。去年初夏第二次和市檔案館的領導一起來到平灘,參加《平灘村志》編纂調度會,聽村志主編馮健老師對村志編纂準備與進展情況的通報,知道這次編纂村志是由村兩委與老支書馮昌文及其他老同志共同發起,希望通過編纂村志將平灘的發展歷史,特別是改革開放、脫貧攻堅給平灘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一記錄下來,作為來教育后人不忘歷史、不忘黨恩的教材。編纂村志的號召很快得到全體村民的積極響應,紛紛出資捐款,以保證編纂村志所需的經費,從平灘走出去,曾經主編過《遵義市衛生志》《遵義市婦幼保健院志》和參加過《遵義市志》編纂的馮健老師主動承擔編纂任務,再次被平灘村人不忘初心、記住鄉愁的精神所感動。在這次還有幸與原石政協副主席楊占春一起,和馮昌文老支書、馮健老師一起,到距平灘不遠的合江鳳鳴鎮瓦窯村灘子上,第一次看到曾經只在書上看到過的曲水流觴——“流杯池”。這次非常有幸參加市文聯、詩聯協會和白云鄉黨委、平灘村共同組織的“探尋竹都文明,傳承孝德文化”文藝采風活動,也就第三次來到平灘。
二
當我們的車進入平灘場后,給人們的第一印象是街兩邊的樓房整潔有序,街道旁有以小葉榕為主的行道樹,街面干干凈凈,但許多房屋卷簾門放了下來,街上罕見行人,偶爾可看見有人匆匆走過。這一現象與平灘村的解決社會發展互為表里,并且從改革開放開始,當年那些從長期的土地束縛下解放出來的平灘人,不再安于小富即安的悠閑田園生活,相約走出大山,走出平灘這塊風調雨順的小盆地,走向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走向經濟崛起的內蒙、山西、新疆等西北地區,走向一切可以發揮、展示平灘人聰明才智和吃苦耐勞精神的祖國各地。那些最先從平灘走去的人們,為了讓家鄉的人們一起致富,每年回到平灘過年,都要帶出一批平灘人,以致于我們在平灘街上出看到部分老年人外,很少能看到青壯年,許多樓房大門緊鎖。只有每年春節前后,隨著在外打工和創業有成的平灘人攜家帶口回到這里,那些停滿街邊掛著外地車牌的各種小車,穿著時尚服飾的走在街上的大人小孩,平灘又顯示出人丁興旺與富庶的景象。
我們的車停在平灘新建的德孝主題廣場邊,等在這里的白云鄉和平灘村的馮負責人與老支書馮昌文走向前來,和我們一行人表示歡迎。
聽過簡單介紹后,大家分散觀看豎立“德孝廣場”的兩當頭的“德碑”與“孝碑”。“德碑”正面鐫刻“立德樹人”四個大字,左右各有兩四字句的立德之言,背面頂部鐫刻“遵守道德”四個大字,下面鐫刻有名為“春言”的關于立德的四字八句。“德碑”左右各有一碑,左邊為“沁園春”詞碑,記述立碑及建碑的經過,右邊為“薪火相傳”碑,講平灘人崇尚與傳承“德”。“孝碑”與“德碑”隔廣場而立,正面為“養子之心孝父母”七個大字,左右分別為“羊有跪乳之恩”和“鴉有返哺之情”及羊與鴉的圖,背面頂部為“孝”字,下面分別為“十心敬老”和“五個一樣”的內容,要求人們怎樣去孝敬父母。碑左右立有兩塊尚未鐫刻的碑,據說是要將所有捐款人的名字鐫刻上去。
隨后,在平灘村支書穆昌奎和老支書馮昌文等帶領下,又上車前往平灘與合江鳳鳴鎮交界,觀看村民捐資新豎立在川黔兩省交界處的界碑。界碑碑身高4.9米,連同基座共5.8米,碑體就地選于石鹿溪中的天然石。碑的正面鐫刻著“古韻平灘迎貴客”七個大字,面向四川方向,背面鐫刻有老支書馮昌文撰寫的“平灘賦”,通過對平灘的山川地理、自然風貌、人文歷史及改革開放后平灘新貌的描述,向往來于此的人們展示紹平灘的古今與今后的發展,同時,也將平灘建界碑及德孝廣場、牌坊等的目的。
看完界碑,聽過老支書馮昌文講解“平灘賦”后,我們又乘車回到平灘場,在平灘場往四川鳳鳴鎮去的下場口前下車,觀看建在這里與“德孝廣場”配套的“忠孝牌坊”。老支書馮昌文對牌坊的內容、意義進行講解。這座牌坊高10米,寬12.5米,正門洞高5.6米,石材為花崗巖,是一座三門四柱五樓、亭閣斗拱式的仿古建筑,飛檐翅角,造型美觀大方。大門正面牌額為“道法自然”,頂端額上鐫刻一“忠”字,左右小門額上分別鐫刻“天”“地”二字,大門柱上刻有“生態文旅九嶺仙山匯聚八方連綺夢”“鄰里和睦問孤尊老平灘十里播春風”;大門背面牌額為“德行天下”,頂端額上鐫刻一“孝”字,左右小門額分別鐫刻“人”“和”二字,大門柱上的對聯為“勸天下家婆將三分愛女之心以愛媳”“愿爾輩人家把一點顧妻之心以順親”;牌坊上刻有龍鳳呈樣圖案。
三
在平灘村委會會議室,馮昌文老書記向我們介紹修建“三碑一牌樓”的情況和平灘村人踐行“德”“孝”的典型事例。2024年,村支書穆昌奎提出平灘村今后要以文化育人,希望通過一定的文化載體,將文化融入今后平灘村的發展藍圖的提議。這一提議得到老支書馮昌文的支持,經過對平灘傳統文化的梳理,最后決定以文化廣場為基礎,充分反映平灘村歷來盛行的孝親敬老、孝悌親情、鄰里和睦的良好民風習俗。這一提議與設想很快在村民代表大會上得到響應,并通過廣泛征求村民意見和多次商量籌劃,最后決定通過實施“德碑”“孝碑”“古韻平灘迎貴客”碑和“忠孝牌樓”的“三碑一牌樓”工程,來完整體現平灘的“德孝文化”。為搞好“三碑一牌樓”工程,支書穆昌奎承擔起籌集資金的重任,馮昌文老支書負責廣場的設計施工,并帶頭捐資2萬元。經過三個月的施工,2024年11月22日,投資41萬元的平灘工程舉行落成儀式。
聽過老支書對平灘村“德”“孝”典型事例介紹,也讓我們看到在當代城市化的浪潮下,平灘的年輕人不再溫飽不愁,閑伴白云蒼狗,臥看云卷云舒的田園生活,紛紛相約走出平灘的大山,到更廣闊的天地去奮斗,去拼搏,去展現他們不甘居人后的精神,有很多人在內蒙、山西,在祖國各地,闖出自已的天地,成為老板,成為平灘首先富起來的人們,但他們仍然保持著平灘人的淳樸善良本質,繼承著平灘盛行的孝悌傳家的精神,讓從小就耳濡目染的“德”與“孝”成為他們在外拼搏謀生、創業成家的根本,雖然他們中有的人已經把他鄉變成故鄉,但傳統養老送終的樸素理念,仍是他們一生不變的堅守。每年春節前,他們總要放下自已平時放不下的工作或事業,不約而同地從千里之外趕回平灘,來看望仍然固守這里的父老鄉親,看望不愿意離開家鄉的父母與親友,參加在平灘場上舉辦的大眾化的年節活動,成為平灘年節的組織者和年節經費的主要承擔者,同時,捐助資金,改善學校辦學條件,為學校添置教學設施設備,資助村里的貧困人家、殘疾人和留守兒童,因此,在平灘片土地上隨手就可以拈來許多感人至深的德孝故事。
在平灘這個只有1100多戶4200人的小山村,從馮健先生編的《赤水市平灘村民踐行德孝傳統美德的故事》一書中,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在平灘這塊土地上,有一心為公曾經三任村支書的馮昌文,有帶著生活不能自理的母親除外打工創業的新支書穆昌奎,有丈夫去世妯娌齊心侍奉公爹的譚明珍、李琴,有十多年堅持照顧爺爺生活起居的孫媳婦耿世盼,有照顧癱瘓小叔子30年的長嫂廖英儒,有被白云鄉評為“最美好婆婆”王昌輝,有帶著公公改嫁的兒媳王明玉,有優秀鄉村醫生馮明貴,有重組家庭和睦美滿的陳康、夏永珍,有以行動感恩于傳承愛的謝學雪林,有13年如一日照顧癱瘓妻子的韓桂生,......這僅僅是發生在平灘這塊土地上許許多多“孝”“德”故事中的一少部分,它們雖然是那么平凡,不那么高大尚,但它們折射出傳統德孝文化在平灘這塊土地上的賡續于傳承,平灘人馮健先生這樣總結道:“這也許就是平灘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真實體現吧。”我想,它也應該是平灘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組成部分。
四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到赤水縣地方志辦公室不久,就聽到平灘有“樹抱碑”奇觀,由于第一次文物普查時未將其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因而也不知碑文記的是些什么。再加上當時各地都在編纂縣級地方志,由于赤水和習水牽涉到1965年行政區劃調整問題,為了保證行政區劃調整前的兩縣的歷史完整性,也便于收集資料,赤水縣志辦與習水縣志辦為此舉行座談,雙方協商決定,兩縣行政區劃調整前的內容,由各自負責收集資料和編纂,行政區劃調整前的土城、醒民、隆興的有關歷史內容由赤水負責,官渡、長沙的有關歷史內容由習水負責。這樣也就使得在《赤水縣志》中,官渡、長沙的歷史內容從1965年行政區劃調整后才開始有記述,1965年行政區劃調整前的內容沒有反映,因此,一直未能前往觀看,平灘的“樹抱碑”奇觀在《赤水縣志》中也就沒有記述下來,但不知什么原因在《習水縣志》也沒有將其記下來。
在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中,市文官部門,將平灘的“樹抱碑”以“平灘治安曉瑜碑”命名列入赤水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至今市文管部門未對普查成果向社會公布,更由于碑的左面三分之二已長滿苔蘚,碑文已斑駁難辯,因此,知道“樹抱碑”內容的人也就很少。據傳上世紀長沙稅務所的文史愛好者嚴華輝先生曾將碑文抄錄下來,同時,2018年,長沙鎮在編纂《鰼魚故里·長沙》一書時,也將其收入“附錄”中,我才第一次看到“樹抱碑”的內容,雖然仍有殘缺之處,但能夠完全了解其整個內容。這次到平灘,聽到平灘村的同志說起“樹抱碑”就在附近,我們一行人吃完午飯,在平灘村的同志指引下,未到平灘就下車,經過橫跨石鹿溪上的水泥橋,沿著一條石板路上行約一百來往米,就看到左邊一大石臺上那株大黃葛樹,樹前立有一被青苔覆蓋,中間已經斷裂的石碑,碑高3米,寬1.6米,厚0.33米,黃葛樹的巨大根系從石碑頂部起緊緊地將碑抱住,以致2010年大風將碑身被拗斷,因被黃葛樹緊緊抱住,仍然立在石包之上,使得平灘的這一奇觀得以保留下來。
“樹抱碑”豎立于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為當時仁懷縣知縣江良醇為維護川黔邊境上治安“出示嚴禁”的“曉瑜”。據說當時平灘人穆洪開在平灘開辦團練,為整肅治安,將這一“曉瑜”用碑的形式刻下,以示于人,希望人們知照遵守,以保平灘一方安寧。全碑大約有450余字,稱赤水里一甲(今白云、長沙、長期一帶)距離仁懷縣城500里,地處“仁懷、合江、江津等所縣交界”,因“良莠不齊”,赤水里一甲“公議條款稟懇示前來”,知縣江良醇“款核正扎,發并批示外,合行出示嚴禁。為此,仰縣屬甲民人等知悉,嗣后遇有款列不發情事,立即拿來送轅,以憑訊明,盡法懲辦,絕不姑寬。該民等不得挾嫌妄拿,至于并究,稟之遵之毋為特示。”
“曉瑜”共列條款八條,要求赤水里第一甲民眾首先“必敦倫紀,聽從家長教訓,如有干犯尊長逆倫壞俗者,許同保甲困送。”第二,不準在境內開設煙館,如有“夜聚不法引誘良民子弟搖錢賭博,詐搕鄉愚、私宰耕牛,許一體拿送。”第三,“如有以婚、田土、錢債等事口角爭端,投憑□保甲稟公理息,不得串差引控,伙搕分肥,倘有不遵,許即指名。”第四,“有無票伊差率店,多人逗留鄉店,鎖拿哧搕,許即協甲捆送究治。”第五,“無論大小事件,只許憑人剖析,不許動輒罰錢,任意搕索,致滋弊端,違者稟官究治。”第六,“如有居民暨鄰甲被盜、攔路搶奪之案,一經事主投知,無論晝夜,立即鳴鑼集眾跟蹤追捕,勿得觀望不前。”第七,如有“歹徒佩帶刀械無端逞兇及酗酒滋事者,許即稟提究懲,以綏地方。”第八,“仁懷、合江、江津等所縣交界,遇有結伙盜匪竄中境內,約甲人等集眾篼拿,倘該盜匪等恃眾拒□□□□□□雞鳴狗盜之輩,只準協拿送究,不得拘執擅殺。”
雖然我們現在不知道該“曉瑜”所立前后在平灘地區發生過什么,但從碑文內容看,應該對當時遠離仁懷縣城的平灘的社會、治安來說起到一定作用,以致現在平灘地區的老人們一提起當年立碑的穆洪開仍贊口不絕,這也許對今天平灘地區“德孝文化”的傳承也起到一定作用。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