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作截搭類科舉試題
文/張健
在科舉的歷史長河中,有種題叫作截搭題,就是誰和誰都不挨著,是科舉考試八股文的一種特殊命題方式。明清八股文題例出《四書》之內,于是用一句、數句或一節或全章為題,很多年后,題目都出爛了,為避免蹈襲,軼事采用割裂經書文句,截斷牽搭作為試題,由此得名。
清代《制藝叢話》里就收錄了一道科舉考題:【乃是人而可以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前半句出自《大學》:“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意思是人還不如鳥嗎?后半句出自《詩經》:“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實在想不明白人不如鳥和文王到底有何關聯,不過既然出了,就模仿當年考生的樣子試做下吧!但愿可愛的小朋友們在以后高考中再也不會遭此折磨了。
【破題】
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非徒形骸之殊,實以性理之正也。觀鳥之能反哺,而人或不孝,則性理之虧,豈非反遜于羽毛之族乎?
【承題】
夫文王之德,純亦不已,而鳥之微,猶知報本。人而不如鳥,則圣賢之訓、天理之存,將何以自解于俯仰之間耶?
【起講】
且天地生人,賦之以五常之性,故孝悌忠信,人所同具。彼鳥也者,不過飛鳴飲啄于兩間,而反哺跪乳,曾不少懈。今有人焉,父母生之、育之,而漠然無所動于中,是其靈明之錮,反出鳥之下矣。
《詩》曰"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所以為萬世法者,惟此一"敬"字貫徹始終。使文王而不知孝,何以成其穆穆?使文王而不如鳥,何以垂訓后昆?
【入手】
且夫孝者,天之經、地之義也。鳥之反哺,猶知銜食以哺其親,而人乃有親在而不知養、親歿而不知祭者。是其耳目口體之具,雖儼然為人,而仁心藹然之實,反有愧于禽鳥之微。
文王之孝,思媚周姜,乃能作孚萬邦。彼鳥之孝,不過一巢之私,而人君之孝,則光被四表。此豈非性分所固有,而擴充之效自別乎?
【起股】
抑又論之:文王之圣,始于閨門衽席之間。其于緝熙者,非獨事天之敬,即事親之敬也;非獨事親之敬,即待物之敬也。故雎鳩有別,而文王刑于寡妻;黃鳥止棘,而文王懷其明德。
今人于父母之前,或形骸相狎而敬意不存,或貨利相爭而溫情盡失。曾不知烏鳥啞啞,尚能銜食慰其慈母;鶉鳥奔奔,猶知擇處以安其巢。人而不如,是豈天之降才爾殊哉?
【中股】
由是觀之,性理之存亡,系乎敬肆之分。文王穆穆,敬之至也,故能通于神明;鳥之孝慈,亦敬之端也,故能感乎風雨。
今夫梟獍之惡,人皆斥之,為其逆性也;羊烏之仁,人皆嘉之,為其順天也。人而不如鳥,是自處于梟獍之倫,而絕其羊烏之性,不亦大可哀乎?
【后股】
故《詩》稱文王,所以立人極也;鳥知反哺,所以警人愚也。學者誠思"穆穆"之旨,踐"敬止"之功,則孝悌油然而生,禮義沛然而達。庶幾不愧為人,而亦何至有"不如鳥"之誚也哉!
【束股】
圣人以人合天,愚者以人墮物。讀《行葦》而悟仁及草木,觀《鵲巢》而知德配國君。文王之德,如鳳鳴高岡;凡民之孝,當如鳥哺深林。慎勿謂羽毛之微可輕,而性天之尊反昧也!
作者簡介:張健,安徽合肥人。民建會員,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小說學會會員,安徽省散文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散文隨筆學會會員,炎黃文化促進會會員。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