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閱讀寫作常為伴
內心詩意青春永相隨
作者:劉國學
一、生來后來也是我
五十年前,即從知青時代第二年的1973年20周歲,伴著書香閱讀寫作、發表文章開始,到2025年如此這般又不同以往,已度過數以萬計的朝朝暮暮。在充滿光明和溫馨的“世界讀書日”到來的日子,回首縱觀各自的書香閱讀寫作之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因此我確信,只有把屬于自己的內心獨特感受和外部經歷,不鎖深閨,相互讀誦,納百川以成江河,才能組成供我們欣賞和享用的多味多元世界,引領每個人拓寬新視野、走向新境界。
劉國學,男,生于遼寧省鐵嶺縣鄉村,天蝎座,A型血。兄弟姊妹六人排行第五。上個世紀的1960年春天,殘雪化,頑冰消,天漸暖,隨父母遷至黑龍江省伊春市(林區)烏馬河區(林業局)一個偏遠的林場——翠嶺經營所。在那里讀小學、中學、參加知青,直至踏上高等學府求學之路。
齊齊哈爾師范學院中文系畢業后,又考入黑龍江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授予文學學士學位。黑龍江大學經濟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課程進修班結業。
黑龍江省作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省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委員,政協伊春市第八屆、九屆委員。歷任中共伊春市委宣傳部新聞科副科級巡視員、黨教科副科長、科長,市文聯副主席、市社科聯主席。系中共伊春市委、伊春市人民政府命名表彰的伊春市第二批優秀專門人才。散文創作傳略,入選《世界名人錄》(新世紀卷)
作家、詩人、學者、文藝評論家。高級政工師、中級記者職稱。
生來的我,后來的我,我,還是那個本來的我,家庭和社會正能量熏陶的我,畢生以書香閱讀寫作為大的我、在詩意青春里生活的我。“眾里尋他千百度”,(南宋詞人辛稼軒《青玉案·元夕》)如果尋到,我們結識,我們有緣,一同在書香閱讀和文字里暢游、溝通。
二、長亭送別征帆遠
少年時代,應該是在親情給予的溫暖中,無憂無慮成長的日子,正當他念小學四年級的1964年冬天,人生的最大不幸——母親病故了。他永生都會記得,路上送別母親的那天早晨,去墓地安葬母親,邁著沉重的步履,霧蒙蒙的空中隨著哀哀的風聲飄起雪花,好像蒼天大地也悲鳴,伴著自己和家人撕心裂肺的哭聲,為英年早逝的45歲慈母奏起低沉的哀樂。他萬念俱灰地呼喚:“媽媽,你為什么離開世上扔下我們不管啊?”哭聲中感觸的,這一幾千年有文化歷史以來的人生哲學命題,讓蒼天大地也無語。過了一年半載,他的心情即使有時好些,只要憶起母親的循循善誘,也總是淚涕漣漣。他永生記得母親對自己的潛移默化教育,當夜晚快要入眠的時候,為他講述古代先哲奮發讀書、沙場將士英勇無畏的故事,正能量的傳遞,使他年幼的心靈時不時升起一股向上的力量和不滅的希望,學習,從沒讓母親操過一次心。上小學一年級第一學期期末考試,因成績優異便獲得獎勵,有生以來通過自己的勤奮學習,第一次品償到取得榮譽的獲得感,這心理的鋪墊,是何等的重要。母親死后的第二年,小學五年級期中考試前,星期天去教室復習,正是夏天最炎熱的時候,他從母親講的古人“頭懸梁、錐刺股”的傳說舉一反三,在學校食堂深井里打來一桶涼水,疲困了,就把頭伸進水桶里,頭發全濕,借以降溫,保持頭腦清醒。果真,這次考試,讓他名列前茅。這一年,成為林場小學唯一被推選的出席伊春市的“三好學生”。這樣的殊榮,不能不促使他,中學畢業后的知青歲月,求上進,勤寫作。1973年20周歲,上山下鄉第二年,有生以來在伊春人民廣播電臺發表第一篇署名文章。1974年2月至7月,僅半年內,就在《伊春日報》發表反映本單位經營所工作的通訊、消息和個人體會文章12篇。由于業績突出,白天上山參加勞動,晚上堅持寫作,成為群眾推薦、黨組織批準,被保送去齊齊哈爾師范學院中文系學習深造的重要依據和理由。
1974年這一年的10月初,告別難分難舍的父老鄉親,告別群山蒼莽的伊春林區,登上西去的列車,奔向嫩江平原齊齊哈爾師范學院中文系七四屆報到。那一天,秋日乍來的晨風,送來的微微涼意總比悶熱的夏天更讓人引起對過往的思念。隨著一聲汽笛長鳴,列車緩緩開動,他透過窗外,遙望送行的親人和閃過的房舍,眼角濕潤了,一幕幕夢繞情牽的回憶和鄉愁接踵而來:八歲前的童年,第一故鄉只有一兩戶居住的遼寧省鐵嶺縣鄉村老家,充滿蒼涼詩意的大片寂靜原野和伴著蕭颯秋風高高南飛的雁叫;搬到第二故鄉伊春林區4年多的12虛歲,即1964年冬天,曾給他以智慧,用親情呵護的母親永遠離開人世了;還有給他以堅強意志以至后來終生獨守沒有續娶、內心孤冷寂寞的父親。(據體會和觀察,我深信,關于母親的智慧和父親的意志,遺傳給子女這一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觀點);在六十年代艱苦的年月,家里唯一的課外書,僅一本解放前留下的線裝本《名賢集》,其中有:“小身會文國家用,大漢空長做什么”,解放前只念小學四年級書的母親通俗的講解,讓他懂得只有讀書才能不誤此身;他還想著母親去逝后自己學會了廚藝,一有空閑就下廚房,在此一別第二故鄉,因姐姐、哥哥在外地工作,家務負擔都落在年近半百的父親和16歲的妹妹身上了,也許是從今以后再也不能為家里分憂了,于內心深處很是惆悵和糾結;讀小學的夏天傍晚,時常爬上兩米多高的柴垛就著夕陽的余暉看書復習;還有,母親去逝后夜晚怕影響父親從事重體力勞動養家糊口需要休息,自己便躲在屋內地窖里和親手制作的安放在廚房內帶有玻璃窗的方型木板雞架上,擺一小桌,點一蠟燭或一盞油燈陪伴(林場那時沒有電燈),閱讀、展紙揮筆;某個夏天突發奇想在自家院內倉房頂蓋親手修造天窗,讓一束日光透進,為的是靜下來讀書學習;奮斗歷程中一張張給他以關心和看重的善良親切面容……而今,這一切一切,無論是幸福的還是心酸的、無論是老練的還是單純的、無論是流連忘返的還是藕斷絲連的,都已漸行漸遠……他腦海里回憶著,翻涌著,內心深處似乎有一股酸楚的熱浪沖決,眼里的淚珠滾落下了,甚至邁向齊師院門檻報到的頭幾天,同一個宿舍父母雙全的男同學都進入夢鄉了,唯有他這個失去母親已經10年的孩子還在默默流淚。真是“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啊。(南宋詞人蔣捷《虞美人.聽雨》)漸漸地,心一橫,用手擦干了眼淚,暗自握緊了拳頭,深扎著學習和寫作的不斷向前心,誓要終生尋覓接受書香的熏陶,融化吸收書卷中優美的語言。也正是因為有了幼年培育的好學上進的素養,從知青和上大學那時起,自覺伴著書香堅持閱讀和寫作至今。在齊齊哈爾師范學院中文系就讀的幾年,他低調得沒有向任何同學提起自己在上大學前的知青時,半年內就已發表12篇文章,因為那個封閉的年代是不可以強化個體的拼搏進取精神的,只能是三緘其口。
三、激情勃發匯筆端
1974年10月至1977年7月,齊齊哈爾師范學院中文系讀書期間,在《齊齊哈爾日報》發稿10余篇,曾被齊齊哈爾日報社評為優秀通訊員。1975年一年內,在《黑龍江日報》發表通訊、消息、個人署名體會文章3篇。1977年,齊齊哈爾師范學院中文系畢業前的1月26日,在《齊齊哈爾日報》文學副刊版頭條,發表了反映山里鄉親解除極左束縛,情緒像歡快流淌的小河《春暖家鄉》散文,從此與文學難分難舍。身處時不時激起他內心激蕩的沸騰生活,創作欲望不可遏止了。1978年,是他到伊春市委宣傳部工作的第一年,這一年公歷9月、10月,正是金燦燦的秋天籠罩彌漫大地的時候,目睹山川原野間的累累碩果、時不時嗅到處處飄香的醉人風光,他感受到了離開學校單調拘謹的生活后從未有過的放松,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滿懷豐收的喜悅心情寫下了散文詩《金色的十月》,幾乎同時發表在《伊春日報》文學副刊版和伊春人民廣播電臺文學節目。這是他以自己的筆觸,足踏在文學創作之路放飛藝術的又一開端。不久,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了,全國人民無不歡欣鼓舞。在這個標志思想大解放、開始新的長征、誓要實現新的偉大目標的日子,他滿懷激情地創作了散文詩《歌唱偉大的進軍》,《伊春日報》文學副刊版頭條發表后,他去翠巒林業局出差,無意中發現這篇散文詩通篇謄寫在貯木場十幾天前的黑板報上,這讓他親身體償了文學的感召力量,只要順應時代的呼喚和人民的意愿,就一定能引起社會的共鳴。這,又一次激勵他必須緊貼豐厚的生活土壤,汲取無盡的養份。1980年5月17日,黨中央為劉少奇同志平反昭雪,恢復名譽,召開追悼大會,這在半個月前就有消息。源于生活創作的散文《七月雨》,就是根據劉少奇同志二十世紀1961年7月的雨季,視察伊春的史實構思的,稿件寄給黑龍江人民廣播電臺文學節目編輯部后,5月16日晚正式播出,黑龍江人民廣播電臺文學節目一位編輯,專門打電話給伊春人民廣播電臺文藝部主任,稱贊這是一篇難得的好散文。在伊春市委宣傳部工作的第4年未滿28周歲,《北京文學》1981年第2期以一個頁碼的版面,刊發他用浪漫唯美手法表現的大森林開發初期的林業英雄們豪邁樂觀精神的散文詩三章《林區剪影》,被該刊列入要目,載于全年有500萬張發行量的1981年2月17日《中國青年報》上,是他當年某個星期天回到那時還在居住的翠嶺經營所,和隔壁鄰居一位參加過木材流送的林業老工人嘮家常得到的素材。此后,他的筆下更加注重留意生活并且注重從生活中提煉升華了。配樂散文《幼兒園抒情》就是這樣一個來自真實生活的篇章,敘寫了一幼小的孩子蕩氣回腸的經歷和命運,1984年6月1日伊春人民廣播電臺文學節目播出之后,在街頭喇叭和收音機里聽到這個節目的群眾心潮難平或熱淚盈眶。多年來,根植于歷史真實和現實感受,先后在《齊齊哈爾日報》《伊春日報》《北京文學》《北方文學》《人民文學》《小興安嶺》《黑龍江通訊》(省委期刊)、《學術交流》《伊春社會科學》《黑龍江日報》《生活報》《黑龍江林業報》、黑龍江人民廣播電臺、伊春人民廣播電臺、黑龍江電視臺、伊春電視臺、作家網、黑龍江文藝網等媒體,發表散文、散文詩、詩歌、隨筆、文藝評論、學術論文、通訊、消息、電視專題片解說詞、調查報告、黨史宣講稿、評論員文章、理論文章、體會文章等十余種體裁近200篇,約百萬字。2011年8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發行劉國學散文詩歌精選集《我的眷念在遠方》,收錄、精選了劉國學30多年來精心創作、源自生活的14篇散文和56首散文詩、自由詩、格律詩。創作時進入了文藝心理學描述的獨有、專一、沒有塵世紛擾、與筆下的人物、境界一同進入喜、怒、哀、樂的情境。封底印有:散文韻味深情,詩歌愛憎訴鳴,文人獨立品格,詩意春潮奔行。應該提到的是,劉國學自少年時代習練民族樂器竹笛,參加中小學文藝宣傳隊樂隊伴奏,知青時學會和掌握了做豆腐的技能。還涉獵過聲樂。按照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編輯部選編的《聲樂表演藝術文選》,收入的著名民族聲樂理論家丁雅賢《對民族唱法的認識與體會》一文,提出四種民族唱法的第三型唱法即“低中聲區用真聲,高聲區用假聲”,演唱的《再見,大別山》,在2002年黑龍江省委黨校正處級干部進修時,參加六個主體班“迎接十六大,唱響主旋律”文藝演出,榮獲男高音獨唱優秀表演獎。藝術與有關方面的滋潤和開掘,有助于他在多個領域發育、成長。文學資深人士管恩平說:“劉國學是伊春市黨政機關學養很深、且多才多藝的文人,是文學界產生影響的散文家和情感豐富的詩人,有一顆永遠為文學而燃燒的心。”引自管恩平《簡說劉國學詩歌的多重角色》,收入作家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劉國學散文詩歌精選集《我的眷念在遠方》。
難忘懷,那些吃苦不以為苦的日子。知青時,向報社和廣播電臺提供本單位工作的新聞稿,撰寫已近深夜凌晨,之后一連幾天難以入眠,嚴重神經衰弱,也沒去醫院檢查,體重下降二十多市斤。為市報社、廣播電臺送稿,時常騎著自行車當天往返于狹窄的山路一百余華里,甚至有時中途遇有大雨。在齊齊哈爾師范學院中文系讀書時,擔任班里的團支部宣傳委員兼板報員,自定半月更換一次板報,白天坐在教室里上課,晚上設計、書寫板報。1976年,由于過分勞累,導致消化不良,引發了拉肚、痢疾、腸炎三部曲,醫治不及時,面容嚴重消瘦,真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北宋詞人柳永《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以致兩三年沒有緩解。但,七尺男兒傲然挺身而立,深埋了堅強不屈、不斷發育壯大的理想的種子,既然敢于挑戰自我,還有什么可懼怕和阻擋得了的呢!就是靠著這種堅強的毅力和勇于進取的精神,他于1977年齊齊哈爾師范學院中文系畢業的半年前,光榮加入了中共黨員。
在崗時,他手不離書,筆不離手。離開職場后,仍然是讀、寫不斷。家中書架上整齊列隊的群書,隨時聽命捧在他的手里閱讀;若有創作沖動和靈感而來,便不可遏止地抓住筆,讓它最終演變成媒體上的文字。2019年以來,撰寫的散文《生命的感悟》、古詩《唯有英才千千萬——看央視晚間新聞播報長征五號遙三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自由詩《時代最強音———有感于近日參加評選抗疫以來“中國好醫生 中國好護士”全國網上投票活動,張文宏以高達幾十萬張的選票,遙遙領先》,均在《伊春日報》刊登。2021年和2022年分別撰寫的電視連續劇評論:《<覺醒年代>——先驅者的話語風格及激勵價值》《赤子忠心 家國情懷——談電視連續劇<青山不墨>呈現的正能量和感召力》,為了精準論證,從反復觀看、核對劇情發展和人物對話到初稿完成,耗去近5個月時間,直至黑龍江文藝網和《伊春日報》《伊春社會科學》期刊發表。細心觀看就是深度閱讀,僅管如此辛勞,因為書香閱讀寫作對他有著強烈地吸引力,又仿佛命定似的此生與它們永相伴、難分離。古羅馬帝王哲學家馬可·奧勒留,在他那部“甜美憂郁而高貴”的“黃金之書”《沉思錄》中說:“一個人做適合于一個人做的工作對他就是滿足”。“幸福在哪里?就在于做人的本性所要求的事情。”(引自《沉思錄》馬可·奧勒留著 何懷宏譯 分別為125頁、118頁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7月第2版)是的,為求得這種充實的滿足感和幸福感,生生不息、再所不辭地前行,定會生出難以憾動的不屈、持久的力量!另外,身高近1.70米的他,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的一百零幾市斤開始體重增加、并且一直保持在一百四十市斤左右。謝天謝地,他慶幸自己有了支撐看書與寫作同行、提供奮進能量的健康“大本營!”
四、春華過后是秋實
2022年4月23日、2023年5月16日、2025年1月9日和3月26日,國內頗具影響力、文學界聲望高、全球最受關注、全方位報道作家思想與行動的中文作家網,先后發表了劉國學的詩文:《世界讀書日:我與書香閱讀寫作永難分》、詩報告《贊歌一曲獻英雄——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林業第三師參加開發建設伊春林區70周年而作》、《入選世界名人錄的昨天、后來和今天》以及《激情冷靜之后的理論思考——我的文藝評論、文藝文化學術論文和隨筆25篇由來》。當年的齊齊哈爾師范學院中文系七四·二班同學邊塞翁和敖拉,在微信群里閱后都有感觸頗深的評論。邊塞翁(邊長順)以《噴發的巖漿 洶涌的潮頭》(后在作家網散文專欄發表)作比,用較長的篇幅高度首肯多年來劉國學視書香閱讀為親密伙伴、不甘寂寞勤奮寫作的崇高追求。關于林業三師的詩報告,敖拉認為:“讀來使人熱血沸騰”,“可見詩的優秀和份量之重。”為了擴大對林業三師的宣傳,弘揚林業三師開發建設伊春林區的革命精神,關于林業三師的詩報告,當地伊春市文聯主辦的文學期刊《小興安嶺》、伊春市社科聯主辦的社科理論期刊《伊春社會科學》分別刊登后,還被伊春廣播電視臺交通廣播列為“品讀經典”節目,配樂朗誦播出,反響強烈,有網友認為這篇抒寫林業三師的詩報告已經有可讀性,一經配樂,“大氣磅礴,激情澎湃”。學者高占偉一直關注他的散文創作走向,她撰寫的文學評論《劉國學散文的懷鄉情結》,繼面向全國公開發行的省級期刊《文藝評論》1998年第5期發表后,1999年第3期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學術交流》,以《地域風情與文化意識的緊密結合——劉國學散文創作續說》為題,再一次刊發高占偉對劉國學散文的評論。以自己親身經歷含淚泣血寫下的曾在《北方文學》發表的散文《父親那把鐮刀》,2023年5月,他的齊齊哈爾師范學院中文系微信群里七四·一班同學北國之春、吉祥如意,閱后發表感言。北國之春推心置腹地評價:“這是一篇傳世之作,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有異曲同工之妙。”吉祥如意道出了該作品的鮮明特征:“作者語言平凡樸實,卻以情動人。”《父親那把鐮刀》榮獲’97《中國作家》北京筆會一等獎,《黑龍江日報》1998年3月1日第二版、《黑龍江作家》1998年第2期,先后刊發獲獎消息。《父親那把鐮刀》,還榮獲黑龍江省文聯“迎接新世紀文學精品獎”評比一等獎。看到作家網2025年1月8日和3月26日先后發表的《入選世界名人錄的昨天、后來和今天》《激情冷靜之后的理論思考——我的文藝評論、文藝文化學術論文和隨筆25篇由來》,齊齊哈爾師范學院(已更名為齊齊哈爾大學)中文系七四屆群敖拉、紹興、傳榮、玉霞、超齡兒童、蒲公英,以及北國之春、國民、保住幸福、老宋、競浛、楊淑華等十幾位同學,對劉國學這些年來除了有百余篇文學作品公開發表,還有一定數量的文藝評論、文藝文化學術論文和隨筆見諸媒體給予高度贊揚。黨課教育《時代先鋒》電視系列專題片《在改革的路上——記伊春市桃山林業局圣浪林場》(作者系該片解說詞主要執筆人),在黑龍江電視臺播出后,榮獲中共黑龍江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電視臺組織評選的三等獎,還獲得伊春市廣播電視局評選的好新聞一等獎。學術論文《試論早期心理體驗對散文創作的重要影響》,載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學術交流》2002年第6期;文學評論《唱給改革大潮的心底頌歌——華景偉<大潮頌>讀后》,載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學術交流》2003年第4期,先后榮獲中共黑龍江省委、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設獎的全省第十一屆、十二屆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大獎三等獎,兩次分別榮獲中共伊春市委、伊春市人民政府設獎的全市第七屆、八屆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大獎一等獎。因文學領域的十多篇散文創作獨具風格和特色,媒體發表后廣為好評,傳略入選扉頁印有五位國家領導人和四位知名人士題詞的《世界名人錄》(新世紀卷)。
五、研讀書卷超萬篇
2008年5月,依據推薦選拔、資格審查、學術成果、學識水平、思想表現、工作業績等進行考核與評定,中共伊春市委、伊春市人民政府授予劉國學為伊春市第二批優秀專門人才。黑龍江省社科聯《社會科學界》2008年第4期,開辟《學者風采》專欄,以《伊春市社科聯主席劉國學榮膺市級優秀專門人才稱號》為題,介紹了劉國學的事跡。文中披露:“多年來,他勤于學習,善于思考,堅持寫作,愛好廣泛,博覽群書,并以此為人生的最大快樂和崇高追求。只要去省城開會,他都去一家規模較大的書店,選購居住地難以買到足夠他閱覽半年甚至一年的書籍。研讀了近萬冊哲學、政治、經濟、文學、歷史、藝術等書刊,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的論文和文學作品,多次獲省、市級大獎、國家級期刊獎。”
正如他在《作家網》2022年4月23日發表的《世界讀書日:我與書香閱讀寫作永難分》(手機可分別百度:伊春劉國學、伊春劉國學簡介、伊春社科聯主席劉國學、伊春劉國學散文、作家文藝評論家劉國學、作家詩人學者文藝評論家劉國學,出頁面點擊標題,參看文章內容第二部分《早年立志》)自作對仗明示的那樣:
“逐年陶醉在超萬篇/ 先秦漢/ 魏晉南北朝/ 唐宋元明清民國/ 情辭優美韻味綿長/ 流傳百代圣賢詩文,
漸次沉湎于近百部/ 古希羅/ 歐美東西方/ 意英法德美俄羅/ 思辨細密哲理恒久/ 開啟萬年大師經典”。
又兼愛現、當代文美,其志、其樂,至今吾猶未變兮!
1986年5月6日,在一場突如其來的居民住宅區特大火災中,十幾年積攢的家產全被吞噬,他心愛的兩大箱子書籍、十四年親手寫下的報刊發表后剪裁保留下來的幾十篇文章,大學、中學時的一百多期板報底稿,小學時各個學期老師給自己作的學習思想品德鑒定,等等,都在頃刻間化為灰燼。等他公出歸來看到令人心痛的現場,已是火災過后的第二天。他在后來心情有些悲涼寫下的散文《向書中求索語言》談到:“那有如白玉般的書頁已蕩然無存,我再也看不到那些橫豎彎鉤的對稱組合了,再也撲捉不回那曾經讀誦過的漸漸飄逝的好聽的聲音了,我頓感我可能會因為失去了書,在與別人的交談中成為結巴或啞巴,甚至倒退成僅僅會使用工具、應答時擺擺手勢、需求中打打招呼的類人猿。”“讓書再回來!不能失去語言!一個強勁地內心決斷,讓我對文明的欲望燃燒和澎湃起來。”(這篇散文收錄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發行劉國學散文詩歌精選集《我的眷念在遠方》)。于是后來,他只要去省城開會,都會彌補書被焚毀的遺憾,順便去哈爾濱南崗區學府書城購書,這是一家在讀者中享有良好信譽、且沒有盜版的書店。日本文藝心理學家廚川白村的著名專著《苦悶的象征》,是魯迅先生譯介過來的,當年,省內任何一家書店存書都是空白,他通過手機聯系,終于在天津一家書店找到并郵寄過來。才氣縱橫的鑒湖女俠秋瑾,是他敬仰的近代民主革命女英烈。辛亥革命之前的1907年7月15日,為反抗幾千年的封建勢力統治,犧牲在紹興軒亭口,年僅32歲。為系統地了解她的生平事跡,2002年,他用手機打遍杭州所有書店的電話,尋找關于記述秋瑾生平事跡的書,均無果而終。最后,在浙江紹興秋瑾烈士紀念館找到了,也同樣郵寄過來。這些年,隨著時間的流逝,關于那場偷襲而來的邪惡之火,已在腦海里逐漸淡化,但,他慶幸,像火中的鳳凰涅槃,作為實體的書,又回到不能割舍的身邊和書架里。而這,不是為了對外人炫耀有多少書,而是為了閱讀時融化于心,日后儲存備用,擔心被人譏諷:“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回《西江月·嘲賈寶玉二首》)
書香、閱讀、寫作三者,互為因果。書香,帶來靈氣;閱讀,思想常新;寫作,有助于表達準確。他深知,此三者能成全鐘愛它的人,不虛度此生!
書香,我所欲也;閱讀,我所欲也;寫作,我所欲也;視經典之書如掌上明珠,亦我所欲也!若舍此,還怎敢妄言與書香、閱讀、寫作相伴一生。
最厭惡,不能吞金吐玉,卻要正襟危坐,擺譜做戲;更鄙夷,不僅己所不能,卻以小人之腹希圖別人不能;也有終生不知書者為何物,為何香,不識人間義理,率性而為,受人慫恿時沖動發飆,糾纏耍賴,以致終其一生;弱視者,總以為他人都在其后,不見春苗崛起又一群,甚至見縫下蛆,專壞別人的好事;據傳,早年某山溝一“佬粗”,斗大的字不識幾筐,借助特殊年代當了小頭頭,動輒對臣民吹胡子瞪眼,罵罵咧咧,還暗里搖唇鼓舌,說三道四,渙散人心,混淆是非。此等之流,距書香何其遠也,實乃教養不足。有何心胸、何德行、何臉面,亮相眾生百姓面前?恥也!休也!
正義的人應該向他猛擊一掌,叫他清醒,校正三觀的時候,到了!還要向他大喝一聲:務必丟掉,這齷齪的劣根!
我,我是多么希望,書香閱讀寫作高雅之正氣,再現我炎黃!詩意山川大地人海之溫馨,彌漫我中華!更熱望,全民背起書香行囊,奮起勃發、昂揚浩蕩、闊步向前、引領世界潮流之強勁雄風,撲面而來!
六、唯愿書香浸我身
至此,引名人詩、詞作結:
“有葡萄美酒,芙蓉寶劍,都未稱,平生志。無言獨對,青燈一點,神游天際。”(近代詞人文廷式《水龍吟》)
“業無高卑志當堅,男兒有求安得閑。”(北宋詩人張耒《北鄰賣餅兒每五鼓未旦即繞街呼賣,雖大寒烈風不廢,而時略不少差也,因為作詩,且有所警,示秬秸》)
既然把書香閱讀寫作看得無比崇高神圣,再享樂的物質也看淡了,獨對青燈耐得住人寂寞;既然在改變人類命運的知識海洋中選擇了引以為自豪的鐘愛的職業,此生追求似忘我,何曾計較得閑與艱辛。古今圣賢皆因書,沒有書香豈圣賢,若問圣賢今何在,書香就在我身邊。書香,給了營養我生命的源泉;閱讀,讓我拓寬眼界和視野;寫作,延續了我充滿朝氣的精神,精神,又有了轉化文字的思想飛揚的載體。同時,也教我為人要正直,要長心。書香閱讀寫作,也沸騰了我內心詩意的青春,忘卻了凡塵喧鬧,祈愿天天同在。正如2022年4月23日作家網綜合報道欄目,發表了我的體會文章標題言說的那樣:“我與書香閱讀寫作永難分!”
我曾在市郵局訂閱了文學、哲學、藝術、經濟等方面的期刊,讀到2015年第5期天津《文學自由談》狄青的文章,題目是:《春風十里,不如痞》外一篇《意想不到的好處》,文章說:“科學研究發現,僅僅六分鐘的安靜閱讀,就能將人的壓力水平減少超過三分之二,好過聽音樂和散步。”“高質量的閱讀不僅可以增添智慧,還可以給閱讀者的身體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五十余年的書香閱讀寫作,讓我深信,此話說得在理,它真能將自己帶入遠離打擾的別樣世界。我們也確實常有這樣的偶然,書中寥寥數語,就能打開心中閃亮的天窗,釋懷了曾經的不知可否,給了一錘定音的首肯,依此說來,進入沉浸式的六分鐘以后的閱讀,何嘗不是如此呢!這,也是我們接受書香閱讀所得的萬千道理其中之要義。時至今日,雖已告別職場多年,但每天仍然行走在有書架里濃濃書香陪伴的閱讀、寫作之路,活得年輕、快樂而無悔!這也正是:書香閱讀寫作常為伴,內心詩意青春永相隨!
今年4月23日,是1995年11月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設定的第30個世界讀書日,在這個日子里,我愿和每天像我一樣端捧玉頁銀書、手握尊筆疾馳的各位人士及志趣相投者,交流體驗和心得,回顧以往書香閱讀寫作常為伴的難忘日子,再度日后內心詩意青春永相隨的年華!
再見
此文經潤色后,于2025年4月23日對外正式發布
【作者簡介】劉國學,作家、詩人、學者、文藝評論家。高級政工師、中級記者職稱。
男,漢族。原籍,遼寧省鐵嶺縣。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隨父母遷至黑龍江省伊春林區。
齊齊哈爾師范學院中文系畢業后,又考入黑龍江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授予文學學士學位。黑龍江大學經濟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課程進修班結業。
歷任黑龍江省伊春市委宣傳部新聞科副科級巡視員、黨教科副科長、科長,市文聯副主席、市社科聯主席。
黑龍江省作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省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委員,政協伊春市第八、九屆委員。
終生以書為好友,日日難離;視寫作為宅內瑰寶,夢繞情牽。在作家網、黑龍江文藝網、《人民文學》《北京文學》《北方文學》《學術交流》《黑龍江通訊》(省委期刊)、黑龍江人民廣播電臺文學節目、伊春人民廣播電臺文學節目、《黑龍江日報》、黑龍江《生活報》《黑龍江林業報》《齊齊哈爾日報》《伊春日報》、伊春《林城晚報》《伊春社會科學》《小興安嶺》等發表散文、散文詩、自由詩、格律詩以及文藝評論、文藝文化學術論文和隨筆、通訊、消息、評論員文章、理論文章、調查報告等,近二百篇、約百萬字。作家出版社出版發行個人專著劉國學散文詩歌精選集《我的眷念在遠方》。因其創作、發表的散文獨具風格和特色廣為好評,2000年,傳略入選扉頁印有五位國家領導人和四位知名人士題詞的《世界名人錄》(新世紀卷)。依據學術成果、學識水平、思想表現、工作業績等進行考核與評定,2008年,中共伊春市委、伊春市人民政府命名表彰劉國學為“伊春市優秀專門人才”稱號。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