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安鄉
作者:李孝俊
茂縣南新鎮九鼎山下的安鄉村,坐落于海拔兩千多米的羌寨,背倚青山,面朝岷江。龍王山與筆架山左右相抱,形如太師椅,太師椅上宛如一位慈祥的老婦端坐著,千百年來,就這樣悠閑自得地護衛著這方土地。山泉從半山腰緩緩而下,有如母親的乳汁,源源不斷地滋養著這片神奇而多情的土地。
當第一縷陽光越過九鼎山的峰頂,安鄉村便從薄霧中蘇醒。羌寨的木架結構磚混房屋錯落有致,這些房屋,是改革開放后人畜分離的見證。
2008年那場汶川特大地震后,經過大災后三年重建,如今的安鄉,家家戶戶都是獨立的鋼筋混凝土別墅小院,家家戶戶門前,幾乎都停著小汽車,或院里擺著三輪摩托車,耕地機等,為村民隨時奔向果園或景區做好準備。
太師椅上的老婦,似乎格外眷顧這里的子民。山泉滋養的土地上,冰糖心紅富士蘋果與羌族特色水果青脆李、脆紅李長勢格外喜人。三十多公里的標準旅游路蜿蜒其間,將果園與九鼎山太子嶺滑雪場連成一線。冬季里,滑雪場成為安鄉村發展冰雪經濟的朝陽產業,各地游客紛至沓來,每年隆冬季節,村里的民宿與農家樂應接不暇,地暖、羌寨美食讓游客流連忘返。
更令人稱奇的是安鄉人對教育的執著與高度重視。自高考制度恢復以來,這個小山村走出了數百名大學生。他們有的考入北京師范大學,有的進入中央民族大學,還有的奔赴四川大學。這些學子中,有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英勇犧牲的抗震救災特級英雄邱光華機長;有北師大教授蔡明智;有留校中央民族大學后又主動申請回阿壩州支援家鄉建設的陳思偉;還有在《四川日報》《星星》詩刊發表作品,出版發行3部專著的作家李孝俊。
邱光華的兄弟邱光德,自茂縣中學畢業后就回到安鄉務農。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任村民小組長,到安鄉經濟合作社社長,再到1992年的村支書,直到如今,幾十年來,他帶領安鄉村人不斷探索致富之路。在他的帶領下,安鄉人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種植特色水果,經營鄉村旅游是安鄉村發展的正確之路。
全村近三十年來沒有外出務工的農民,鄉親們都在本村種植水果,經營民宿與農家樂,早已脫貧致富奔向小康,年人均收入早突破20000元。
太師椅上的老婦微笑著看著這一切。她看到外地青年男女自愿與安鄉青年結為連理,共同發家致富;看到村里的孩子們走出大山又回來的學子,用知識反哺家鄉。最讓她欣慰的是,所有大中專畢業生,無論是國家分配到各地工作的,還是考入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的,到目前為止沒有出現一個腐敗犯罪分子。
夕陽西下,九鼎山披上金色的外衣。山泉依舊潺潺流淌,羊角花在微風中輕輕搖曳。安鄉村的夜晚是寧靜的,但在這寧靜中蘊含著勃勃生機。太師椅上的老婦知道,明天的太陽升起時,這片土地上的花朵會開得更加絢爛,因為這里的人們懂得,真正的富裕不僅僅是物質的豐盈,更是精神的充實與傳承。
在這海拔兩千多米的高半山羌寨,花開不止在枝頭,更在人們的心田。安鄉的故事,就像那山間的泉水,源遠流長,滋潤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夢想與希望。
作者簡介:已在《阿壩日報》《草地》《四川散文》《四川日報》等發表作品。有作品選入《新時期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選集·羌族卷》、《阿壩州文庫》等。系四川省作家協會、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