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志,我永遠的良師益友
(外二篇)
陳寶林
時光的長河緩緩流淌,回首與劉長志相識的近 30 年歲月,那些與他共同度過的時光,如同璀璨星辰,在記憶的天空中熠熠生輝。他宛如一座巍峨的燈塔,矗立在歲月的海岸線上,用青春和熱血書寫著屬于自己的壯麗人生,同時也為我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他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良師益友,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記。
劉長志,這位白城日報的副總編,在新聞領域取得的成就令人贊嘆不已,那是一串串閃耀著光芒的勛章。他四次榮獲全市“十佳新聞工作者”稱號,這份榮譽背后是他對新聞事業的執著與熱愛。2000 年,他獲得“吉林省十佳新聞工作者”提名獎,這是對他能力的初步認可;2002 年,他實至名歸地被評為“吉林省十佳新聞工作者”,同年還榮獲“全省優秀青年新聞工作者”的稱號。此外,他四次榮記三等功,一次榮記二等功,其作品 60 多次在全國、省、市級新聞評比中獲獎。2014 年,他又被授予白城市勞動模范稱號。每一個榮譽,都是他無數個日夜辛勤耕耘、不懈奮斗的見證,是他用汗水和智慧澆灌出的絢麗花朵。
“我承受著新聞工作的夜以繼日和忙碌辛勞,我更享受著這份事業帶給我的責任與快樂。”劉長志常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他對黨的新聞事業的熱愛,如同熊熊燃燒的火焰,熾熱而持久,成為他多年來堅守崗位、努力工作的強大原動力。在生活中,他卻樸實得如同鄰家大哥,衣著樸素,沒有絲毫的奢華與張揚。加班時,他從不搞特殊,和大家一起擠在狹小的辦公室里,吃著普通的泡面,累了就隨意趴在桌上瞇一會兒。他用最平凡的舉動,詮釋著吃苦耐勞的精神,踐行著與團隊同甘共苦的信念,讓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感受到他的真誠與溫暖。
對待工作,劉長志展現出的是一種近乎癡迷的敬業態度。新聞工作如同一場永不停歇的接力賽,時效性就是那根至關重要的接力棒。加夜班對他來說早已是家常便飯,每當重大報道任務來臨,他就像一位戰士,毫不猶豫地投身到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有時,為了一篇重要稿件,他會工作到深夜乃至凌晨,辦公室的燈光在寂靜的夜里顯得格外明亮,仿佛是他對新聞事業執著追求的象征。然而,無論加班到多晚,第二天清晨,他依然會準時出現在工作崗位上,眼神中透著堅定與執著,仿佛一臺不知疲倦的機器,始終以飽滿的熱情和高度的責任感投入到新一天的工作中。
劉長志從事新聞工作 30 多年,其中有 15 年扎根在《白城日報》一版要聞編輯部。要聞版,那可是報紙的“門面”,是吸引讀者目光的關鍵所在。他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就像一位守護珍寶的衛士,容不得半點馬虎。他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主動出擊,超前策劃。他有著敏銳如鷹的新聞嗅覺,總能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精準地抓住重要題材。一旦鎖定目標,他便開始精心布局,有規模、有數量、有深度地進行報道。在他的努力下,黨報要聞版真正發揮了“要聞”的作用,成為了市民了解政府動態、社會大事的重要窗口。每一篇報道,都凝聚著他的心血與智慧;每一個版面,都展現著他對新聞事業的專業與專注。
然而,命運卻給這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病魔如同晴天霹靂,毫無征兆地降臨到他的身上。胃切除手術之后,他的身體狀況急轉直下。為了防止食物反流,他每晚只能半靠著睡,那原本舒適的床鋪,此刻卻成了他痛苦的“戰場”,睡眠質量大打折扣。但即使休息不好,他也從未耽擱過第二天的工作。術后醫生建議他少吃多餐,可他為了不與工作時間沖突,直到現在還保持著每天吃三頓飯的習慣。輸液式化療需要到醫院進行,為了不影響工作,他毅然選擇帶著口服化療藥上班。在辦公室里,同事們常常能看到他一邊強忍著病痛的折磨,一邊專注地修改稿件、策劃選題。他蒼白的臉上偶爾會露出痛苦的神情,但很快又會被堅定的目光所取代。他的這種敬業精神和頑強意志,就像一面旗幟,讓每一個了解他的人都為之動容,為之敬佩。
在這近 30 年的相識歲月里,劉長志不僅是我工作上的榜樣,更是我生活中的良師益友。在工作中,他就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書,毫無保留地分享著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和心得。每當我在采訪中遇到難題,比如難以獲取關鍵信息,或者在寫作上遇到瓶頸,不知如何組織語言、表達情感時,他總會放下手頭繁忙的工作,耐心地為我分析問題。他會用生動的案例、幽默的語言,幫我撥開迷霧,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他教會了我如何敏銳地捕捉新聞線索,如何深入地挖掘新聞背后的故事,如何用生動的文字和真實的情感打動讀者。在他的指導下,我在新聞工作中不斷成長,逐漸從一個懵懂的新手,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新聞工作者。
在生活中,他又化身為一位溫暖的兄長,時刻關心著我的成長和進步。當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和挫折,比如工作與家庭的矛盾、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陷入迷茫和痛苦時,他總會在我身邊,用他那寬厚的肩膀給我依靠,用溫和而堅定的話語安慰我、鼓勵我。他會跟我分享他自己的人生經歷,那些曾經遭遇的困難和挫折,以及他是如何一步步克服的。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只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夠克服困難,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他的話語就像冬日里的暖陽,溫暖著我的心靈,讓我重新振作起來,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劉長志的故事,就像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激勵著我不斷前進。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生動地詮釋了什么是對事業的執著追求,什么是對責任的勇敢擔當,什么是對生活的樂觀態度。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他就像一股清澈的泉水,緩緩流淌,滋潤著我們的心靈,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和美好。他的存在,讓我相信,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人愿意為了自己熱愛的事業,默默付出,無私奉獻;總有人能夠在困境中堅守,綻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如今,歲月的痕跡已經悄然爬上了他的臉龐,那一道道皺紋,仿佛是時光刻下的勛章,記錄著他一路走來的艱辛與輝煌。但他對新聞事業的熱情依然不減當年,那雙眼睛里閃爍的光芒,依然充滿著對新聞工作的熱愛與執著。他是我心中的英雄,是我永遠學習的榜樣,他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我奮勇前行。
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劉長志會繼續用他的壯志和熱血,書寫更加輝煌的人生篇章。而我,也會以他為標桿,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斷努力,不斷成長,不辜負他對我的期望。劉長志,你永遠是我心中的良師益友,你的精神將如同一盞明燈,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指引我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斷探索,不斷前進。
鶴鄉星辰照我心
——與啟蒙恩師劉殿芳的歲月長歌
在鶴舞翩躚的白城大地,總有一些名字如星辰般永恒閃耀,劉殿芳老師便是其中最璀璨的那一顆。他以筆為劍縱橫新聞江湖,以夢為馬馳騁教育天地,用一生的熱忱與智慧,在官場、新聞界、學術藝術領域書寫下熠熠生輝的篇章。而我何其有幸,能在八十年代的時光轉角與他相遇,從此人生畫卷被注入最絢麗的色彩,前行之路灑滿溫暖而明亮的光芒。
初遇劉老師時,我還是包拉溫都文化站的一名普通青年,懷揣著對攝影的懵懂熱愛,用一臺老舊的120海鷗相機,偶然定格下省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與鄉歌舞隊的珍貴瞬間。然而,文化站拮據的經費卻讓這些承載著民族風情的畫面面臨“沉睡”的困境。當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來到縣城求助,命運的絲線悄然將我與劉老師相連。縣文化館遠寶尺老師的一通電話,仿佛為我打開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門,指引我前往新華書店旁的照相館尋找那位素未謀面的“救星”。
推開照相館的門,迎接我的是劉老師如春風般溫暖的笑容。他絲毫沒有領導的架子,反而像久別重逢的兄長,熱情地將我領進工作室。在彌漫著顯影藥水獨特氣息的空間里,我第一次見證了光影的神奇魔法。劉老師熟練地操作著顯影、定影、擴片等工序,動作行云流水,宛如一位掌控光影的魔術師。當照片上的影像逐漸清晰,我的內心被震撼與驚喜填滿,求知的渴望如破土而出的新芽,在那一刻瘋狂生長。劉老師邊操作邊耐心講解,從曝光原理到補救技巧,每一個細節都傾囊相授。那些專業知識不僅讓我掌握了沖洗黑白照片的技能,更點燃了我對新聞攝影的無限熱情,為我打開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門。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劉老師不僅是傳授技藝的引路人,更是引領我在新聞道路上堅定前行的燈塔。回到家鄉后,我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開始用鏡頭記錄家鄉的發展變遷,用影像傳遞基層的聲音。從那時起,我正式踏上新聞攝影之路,每一次快門的按下,都飽含著對劉老師的感恩,每一張照片的誕生,都凝聚著他悉心教導的心血。近四十年光陰流轉,當年在照相館學到的技術,始終如明亮的燈塔,照亮我在攝影領域不斷探索前行的道路。
命運的眷顧讓我與劉老師的緣分不斷延續。后來,他調任白城日報社,而我也在新聞道路上奮力前行,他又成為我新聞寫作的恩師。我的每一篇稿件,都承載著他的殷切期望與精心指導。從標題的推敲到內容的架構,從遣詞造句到潤色修改,他總是不厭其煩,用細膩的筆觸和專業的眼光,為我的作品注入靈魂。在他春風化雨般的教導下,我逐漸掌握了新聞寫作的精髓,一篇篇稿件從青澀走向成熟,飛向廣闊的天地,傳遞著時代的聲音,講述著基層的故事。
隨著劉老師在事業上不斷攀登高峰,從白城日報社到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再到黨校常務副校長,他的身份在變,但對我的關懷卻始終如一。近四十年時光里,無論工作多么繁忙,他總會抽出時間關心我的成長,為我答疑解惑,給予我前進的動力。他的教誨如涓涓細流,滋養著我的心靈;他的鼓勵如璀璨星光,照亮我前行的方向。在他的影響下,我不僅在事業上取得了進步,更在生活中收獲了幸福,每一步成長都離不開他的悉心指引。
記得那次作為通榆宣傳部工作人員,帶領同事參加全市新聞通訊員培訓班,培訓結束時,劉老師特意為我們舉辦招待會。那個夜晚,他的笑容里滿是對家鄉子弟的關愛,言語間流淌著對故土的深情眷戀。他與我們暢談家鄉的發展變化,回憶兒時趣事,濃濃的鄉情在歡聲笑語中彌漫。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劉老師不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師長,更是一位心懷故土的赤子。他對家鄉的熱愛,如同一團熾熱的火焰,點燃了我們心中為家鄉建設貢獻力量的激情,讓我們更加堅定了扎根基層、服務家鄉的信念。
退休后的劉老師,依然保持著對家鄉的深厚情懷。他與同窗好友攜手投身家鄉文化建設,將對故土的眷戀化作實際行動,精心編纂興隆山等鄉鎮的鄉志。在那些日日夜夜里,他不辭辛勞地走訪調研,查閱資料,用文字記錄下家鄉的歷史變遷、風土人情。這些凝聚著他心血的鄉志,不僅是珍貴的地方文獻,更是傳承家鄉文化的精神紐帶,為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他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對家鄉的責任與擔當,成為我們學習的榜樣。
劉殿芳老師,這位鶴鄉的傳奇人物,用他的一生譜寫了一曲奉獻與擔當的贊歌。他是我新聞道路上的啟蒙恩師,是指引我人生方向的明燈,更是我心中永遠的精神坐標。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將永遠銘記他的教誨,以他為榜樣,繼續用手中的筆和鏡頭,記錄家鄉的發展,講述基層的故事,為家鄉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讓這份跨越四十年的師生情誼,在鶴鄉大地上綻放更加絢爛的光彩。
跨越二十載的墨香之緣:我與侯總編的新聞歲月
在時光的流轉中,總有一些相遇,像不期而遇的星光,在生命的夜空熠熠生輝。我與吉林日報副總編候增文的緣分,便是這樣一段跨越二十余載、充滿奇妙與溫暖的故事,它深深鐫刻在我的生命里,成為我人生路上最珍貴的財富。
初次與侯總編相遇,是在多年前吉林日報舉辦的通訊員培訓班上。那時的侯總編,正值風華正茂,渾身散發著意氣風發的魅力。他站在講臺上,那標志性的眼鏡背后,藏著如浩瀚海洋般的知識寶藏,鏡片折射出的光芒,仿佛都帶著文化的深邃與智慧的靈動。他的笑容和藹可親,讓人倍感親切,瞬間拉近了與學員們的距離。
侯總編的課堂,堪稱一場知識的盛宴。他總能用生動活潑的方式,將枯燥的新聞知識講得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當講到“怎樣發現新聞”時,他仿佛化身成一位敏銳的偵探,目光如炬,帶著我們穿梭在平凡生活的大街小巷,教會我們如何捕捉那些隱藏在日常瑣事中的新聞線索,如何從看似平淡的現象中嗅出不同尋常的氣息。而在講解“怎樣寫好新聞”時,他又搖身一變,成了一位技藝精湛的藝術家,精心雕琢每一個文字,將新聞寫作的技巧與精髓,像珍貴的珠寶一樣,一一呈現在我們眼前。那些精彩絕倫的案例,有的感人肺腑,有的扣人心弦,每一個都仿佛是一扇通往鮮活新聞現場的大門,讓我們這些學員如癡如醉地沉浸其中,如饑似渴地汲取著新聞知識的養分。
本以為,隨著侯總編的退休,這段因新聞培訓而結下的緣分將畫上句點。然而,命運的奇妙之處就在于,它總會在不經意間給我們帶來驚喜。我懷著忐忑又期待的心情,邀請侯總編來到白城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為校報通訊員們授課。沒想到,他二話不說,欣然應允。當他站在白城醫高專的講臺上,面對一群充滿朝氣與活力、剛剛踏入校園的大學生時,他的眼中閃爍著希望的光芒,那光芒如同春日里的暖陽,溫暖而明亮。
這一次,他圍繞“如何寫好校園新聞”“怎樣發現校園新聞”展開講解,著重強調要帶著真情實感去講述校園里的故事。他的講解深入細致,每一句話都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了學生們心中新聞世界的大門。課堂上,學生們的眼睛亮晶晶的,那是求知的渴望,更是被新聞魅力所吸引的光芒。他們全神貫注地聆聽著,時而認真做筆記,時而積極提問,整個課堂充滿了濃厚的學習氛圍。而侯總編對辦好校報的諄諄教導,如同溫柔的春風,輕輕吹拂著我的心田,那些話語至今仍在我的耳邊回蕩,時刻提醒著我新聞工作的責任與使命。
侯總編對校報的關心,可謂無微不至。校報上的每一篇文章,他都會逐字逐句認真閱讀,然后提出自己獨到的觀點和看法。記得有一次,我滿懷信心地拿著一篇自認為還不錯的稿子去請教他。他先是給予了我幾句夸贊,讓我心里樂開了花,滿心歡喜。可緊接著,他就開始“挑刺”了。從標題的吸引力,到內容的邏輯性,再到文字的準確性,他都一一指出問題。他的眼神專注而犀利,仿佛有著火眼金睛,任何細微的瑕疵都逃不過他的眼睛。他不僅指出問題,還耐心地給我講解修改方法,從不同角度分析如何讓文章更加出彩。在他的悉心指導下,校報的質量實現了質的飛躍,每一期校報都凝聚著他的心血與智慧,也激勵著我們這些辦報人不斷追求卓越,努力把校報辦得更好。
這兩次培訓,雖然時間短暫,但卻給學校的師生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深刻印象。在我們心中,侯總編早已超越了德高望重的老記者、吉林省知名新聞人的身份,他更像是一位貼心的良師益友。他無私地幫助著我,為白城醫高專的新聞宣傳工作和學校發展貢獻了巨大的力量。這份恩情,我從心底里深深感激,對他的敬佩之情也與日俱增。在立德樹人的宣傳道路上,他始終與我并肩前行,用他崇高的境界和豐富的經驗,為我指引著前進的方向。
退休后的侯總編,依然活躍在新聞的“江湖”里,熱情絲毫不減。每次我到長春,他總會熱情地把吉林日報的那些良師益友們召集到一起。大家圍坐在一張桌子旁,開懷暢飲,歡聲笑語不斷。席間,自然少不了分享那些精彩的新聞故事。侯總編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黨的新聞事業,他將青春和熱血化作一篇篇震撼人心的新聞報道,用文字傳遞力量,用真情感染讀者。他對新聞事業的執著追求,如同明亮的燈塔,永遠是我學習的榜樣。他心系通訊員,愿意與基層通訊員交朋友,用自己的經驗和智慧,幫助無數人走上了新聞之路。我常常感慨,如果沒有侯總編,我可能至今還在新聞的大門外徘徊,是他為我推開了這扇充滿魅力的大門,讓我領略到了新聞世界的絢麗多彩。
如今,我也已經退休兩年了,但我依然在新聞的道路上繼續前行。我和侯總編成了微信好友,這份跨越時空的聯系,讓我們的緣分得以延續。每次我把文章發布在朋友圈,他都會像過去一樣,仔細認真地閱讀。更讓我感動的是,他還會把一些優秀的文章轉發到其他媒體發表。在他的鞭策和鼓勵下,退休后的我依然保持著對新聞寫作的熱情,至今已有 600 多篇新聞稿件發表在國家和省市媒體上。不僅如此,我還開啟了新的寫作領域——散文創作。我想用手中的筆,記錄下人生中最美好的瞬間,抒發內心的情懷,感恩這個偉大的新時代。如今,已經有 100 多篇散文發表在作家網和東北作家網站上。
每當我翻開那些泛黃的舊報紙,看到曾經發表的新聞作品,侯總編的身影就會立刻浮現在我的眼前。我想起他講課時神采飛揚的模樣,想起他對我們悉心教導的耐心,想起我們一起度過的那些難忘時光。這份跨越二十余載的緣分,就像一壇陳年老酒,隨著時間的推移,愈發醇香濃厚。它讓我明白,人生中能遇見這樣一位良師益友,是何等的幸運。未來的日子里,我會永遠珍惜這份珍貴的緣分,帶著侯總編的教誨和期望,繼續在新聞與文學的道路上砥礪前行,用我的筆和鏡頭,記錄下更多精彩的故事,為新聞事業和文學創作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讓這份墨香之緣,永遠在歲月中綻放光彩。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