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散文 > 正文

守護與墜落

守護與墜落

——首位女考古學家曾昭燏的南博歲月

 

作者:劉敦樓

 

在紫金山南麓、中山門內北側,有一座仿遼宮殿建筑巍然矗立,棕色琉璃瓦在陽光下泛著溫潤的光澤,它就是南京博物院(以下簡稱“南博”)的主樓歷史館。今年的五一節,我再次打卡南博,在此駐足仰望,驚嘆于這座建筑的古樸與恢弘,深切緬懷一位在我心目中已存在許久,深受游客、訪客敬重的杰出歷史人物。她叫曾昭燏,中國首位女考古學家,南京博物院首任女院長,一位將生命與靈魂“嫁給博物院”的傳奇女性。

圖片1

1909年,曾昭燏出生于湖南湘鄉曾氏大宅。這座深宅大院走出過曾國藩、曾國荃等“同治中興名臣”,走出過外交家曾紀澤、數學家曾紀鴻、化學家和中科院院士曾昭掄、書法家曾昭杰等時代英才。銀杏樹見證過“耕讀傳家”的祖訓,同樣也蔭蔽著這個家族對學問的敬畏。

圖片2

曾昭燏青少年時代接受過嚴格的傳統教育和新式教育。6歲通讀《左傳》,14歲考入長沙藝芳女校(其堂姐曾寶蓀創辦),1929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學外文系,次年轉國文系,師從國學大師胡小石,接觸金石學與古文字研究,逐漸萌生考古興趣。

1935年的倫敦大學校園里,一位身著素色旗袍的中國女子,正蹲在考古實驗室里清理陶片。她的導師葉茲教授曾說,“曾小姐的雙手仿佛自帶X光,能看透器物的千年脈絡。”彼時中國考古學尚在襁褓之中,曾昭燏這位中國考古學界第一位女留學生,卻已在地中海文明的陶器紋飾與商周青銅器的饕餮紋之間,敏銳捕捉到文明對話的可能。1937年,她在德國柏林大學博物館實習期間完成的《論周至漢之首飾制度》,以器物類型學重構古代社會生活史的研究方法,比肩國際前沿水平。

抗戰爆發后,國內戰事讓遠在海外的學子擔憂。1938年她從德返英,任倫敦大學考古學助教。同年,感于國難當頭,她婉拒導師留英好意,決然放棄英國大學考古學院之聘,毅然回國效力。

回國后,曾昭燏立即入職博物院。(當時稱“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一直到去世,她在南博工作了二十六年。她終生未嫁,她把她人生最寶貴的時期都奉給了南博。在相關展廳能見到不少曾昭燏在南博的工作照片、研究成果、手稿、書信和遺物等。2023年,南博為紀念本院建院九十周年,舉辦了“九十年春華秋實 —— 南京博物院的珍藏” 展。展覽中對曾昭燏作專門的介紹,講述了她作為中國近代著名的考古學家、博物館學家,在南京博物院(包括改名前的中央博物院)發展中所做出的重要貢獻。

在抗日戰爭的艱苦條件下,她和吳金鼎、王介忱等在云南大理的蒼山、洱海境內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這是中國考古學家第一次運用外國先進技術和科學方法進行的“鋤頭考古”活動。經研究整理,考古學家認定,云南這一地區的文化面貌與中原地區有很大差異,故定名為“蒼洱文化”。這是她與其他考古專家對中國西南地區考古的一大貢獻。

和夏鼐、高去尋、陳明達、趙青芳等在四川彭山一帶調查和發掘漢代崖墓,并在當時艱難環境下,不辭勞苦地整理出版了《云南蒼洱境考古報告》一書及撰寫了四川彭山崖墓有關陶俑的部分。與人合撰的《博物館》一書,扼要敘述了博物館工作各方面的基本知識,是中國具有開創性的博物館學研究的代表著作。

1948年深秋的南京,梧桐落葉鋪滿中山門前的石板路。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內,曾昭燏緊攥著一封電報,指節發白。國民政府要求將852箱文物緊急運往臺灣,清單上的司母戊鼎、毛公鼎等重器,件件都是中華文明的基因密碼。她果斷、及時致函籌備處主任杭立武說:“運出文物,在途中或到臺之后,萬一有何損失,則主持此事者,永為民族罪人。”1949年4月14日,她在上海與徐森玉、王家楫等聯名寫信,呼吁將已運往臺灣之文物運回。最終,部分已抵基隆港的文物被追回。當裝著西周青銅器的木箱重新搬入南博庫房時,她在日記里寫道:“今夜月光如洗,照在青銅器上,竟似故人重逢。”

這場文物保衛戰,成為她接掌南京博物院后的精神底色。1950年,她站在南唐二陵的墓道入口,潮濕的泥土氣息撲面而來。墓頂滲水形成的水珠滴落在圖紙上,她用手帕輕輕拭去,繼續指導工人用毛刷清理壁畫。歷時三年的發掘中,她首創“三重證據法”,將文獻考據、實物分析與民間傳說相結合,讓沉睡千年的陶俑、玉哀冊開口講述烈祖李昪“保境安民”的治國理想。當考古隊員為出土文物數量稀少而沮喪時,她卻從殘存的蓮花地磚紋樣中,解讀出五代十國時期江南佛教藝術的流變,笑言:“文明的重量,從不以斤兩計算。”

圖片3

在南博民國館的復原郵局里,一封1953年的信件復制品靜靜陳列。泛黃的信紙上,曾昭燏用蠅頭小楷寫道:“博物院非寶庫,乃民眾之學堂。陳列當如《史記》,以物為筆,書寫文明長卷。”這是她為“江蘇歷史陳列”展覽定下的基調。當時蘇聯專家主張按社會形態分期布展,她卻堅持“以地域文明演進為主線”,將良渚玉琮、吳王劍與明代云錦同置一室,讓觀眾看見長江下游文明從未斷裂的基因鏈。

在南博的數字館里,全息投影技術讓南唐二陵的樂舞壁畫翩然復活。當我掃碼獲取文物信息時,系統會自動彈出曾昭燏當年撰寫的發掘筆記。在非遺館的織機聲中,云錦傳承人總會向游客提起,曾院長如何從清代舊檔中復原出失傳的“孔雀羽織金”工藝。

她的辦公室總放著一把陶壺,那是江寧湖熟鎮遺址出土的炊器。1951年,當她提出“湖熟文化”命名時,質疑聲四起:“幾處灰坑、幾件粗陶,豈可自成文化?”她帶著團隊在寧鎮山脈的暴雨中搶救發掘,用類型學圖譜證明這些夾砂紅陶與中原商文化的差異,最終讓“湖熟文化”寫入考古學史。如今,這把陶壺成為南博“考古江蘇”展廳的“鎮廳之寶”,壺身上的煙炱痕跡,仍帶著長江岸邊先民炊煙的余溫。

 

1964年冬日的靈谷寺,七層塔檐的銅鈴在寒風中嗚咽。已罹患抑郁癥的曾昭燏最后一次整理好辦公室的考古報告,將未完成的《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文化譜系》手稿鎖進抽屜。彼時的南博,民國館的霓虹燈牌已然熄滅,取而代之的是“政治色彩濃重”的標語。她走過自己親手布置的展廳,玻璃柜里的西漢金獸依然昂首怒目,卻再也照不見那個在倫敦博物館庫房熬夜臨摹紋樣的年輕學者。

縱身躍下的瞬間,她或許想起了當年在云南大理的蒼山腳下,發現“蒼洱文化”彩陶時的狂喜;想起了當年站在羅馬國際博物館學會講臺上,用流利英語講述中國考古學方法論時的驕傲;更想起了少年時代在湘鄉老宅,祖母講述曾國藩“扎硬寨,打呆仗”家訓時的月光。那張寫著“我的死與司機無關”的紙條,成為她留給世界最后的溫柔。

圖片4

在今天的靈谷塔前的銀杏樹下,立著一方不起眼的石碑,刻著曾昭燏生前最愛的詩句:“殘鐘廣陵樹,古月石頭城。”沒有頭銜與頌詞,唯有春風拂過時,樹葉沙沙作響,仿佛在訴說一個關于守護與犧牲的故事。當我們在南博展廳的玻璃柜前與千年文明對視時,或許該記得,這些器物得以留存的光澤里,凝結著一位女子用生命點燃的星火。

 

作者簡介:劉敦樓,教育工作者,業余愛好喜歡動動筆,曾在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文匯報、經濟日報、南方周末、中國教師報、人民論壇網、光明網、中國教育新聞網等平面媒體和網絡媒體上公開發表時評、隨筆、散文及小說300多篇。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岛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不卡1卡2卡三卡2021麻豆| 91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 欧美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98 | 国产一区二区不卡免费观在线| 中文日韩字幕一区在线观看| 精品乱人伦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播放免费人成毛片乱码| 亚洲人成网站免费播放| 西西人体44rtwww高清大但 | 四虎永久免费影院| free性俄罗斯| 欧美亚洲日本视频| 国产在线98福利播放视频免费|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最新| 草莓在线观看视频| 三个黑人上我一个经过|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成人无码18禁午夜福利P|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日日不卡| 香蕉在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2| www亚洲精品少妇裸乳一区二区| 亚洲AV第一成肉网|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 狠狠躁天天躁无码中文字幕|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99re热这里只有精品|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一区免费下载|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午夜时刻免费实验区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麻豆一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男人的天堂网在线|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小网站 |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五月婷| 最近中文电影在线| 9久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果冻传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