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話艾草
——千年的守護與溫情
作者:安玉琦
五月的風裹挾著艾草的清香,在端午的晨光中搖曳。那一簇簇青翠的艾葉,不僅是節令的符號,更是流淌在華夏血脈中的溫情記憶。人們將新采的艾葉與糯米揉制成“蒿子糍粑”,咬一口,仿佛就能嘗到歲月沉淀的安康滋味。南朝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描繪的場景猶在眼前:雞鳴前的薄霧里,鄉人俯身尋覓人形艾草的身影,那虔誠的姿態,是對生命最質樸的守護。
艾草的傳說里藏著中國人最浪漫的想象。孫思邈與艾草的邂逅,讓一個孩童的啼哭化作穿越千年的藥香。當小郎中含著淚將青草嚼碎敷在同伴傷處,“哎哎”的哭聲竟成了這株仙草永恒的名字——艾草。這般童真與智慧交織的故事,讓艾草的清香里更添幾分人間暖意。
翻閱泛黃的典籍,艾草的芬芳早已浸潤中華文明。《莊子》中越人熏艾的輕煙,《孟子》里“三年之艾”的喟嘆,都在訴說著先民對生命的敬畏。馬王堆帛書上跳動的火苗,張仲景筆下膠艾湯的氤氳,葛洪記載中驅散疫病的艾煙,無不印證著這株艾草的神奇。最動人的是李時珍筆下那位以艾袋暖腹的老人,皺褶里盛滿陽光的溫度——原來醫者仁心,可以如此溫柔。
水怪的傳說為艾草披上神秘的輕紗。當神仙手持艾蒲寶劍守護人間,當千家萬戶的門楣掛起青青艾葉,這是怎樣一幅充滿童趣的守護圖景?百姓門前的每一束艾草,都是對美好生活的樸素祈愿。“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的聯語里,跳動的是永不熄滅的希望之火。
今又端午,當我們在現代都市的櫥窗里看見機械包裝的艾草香包,是否還會想起那些晨露未晞時采摘的身影?艾草的故事,是醫者懸壺濟世的仁心,是母親門楣系上的牽掛,更是中華民族對生命永恒的禮贊。這縷穿越千年的艾香,終將在歲月的長河里,繼續溫暖著代代華夏子孫的心田。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