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海中勾勒的那張臉
——曾祖父羅安鴻那輩人的那些事
作者:羅勝謨
在歷史的長河里,在歲月的年輪中,曾祖父羅安鴻生前尊老愛幼、成家立業、道德為本、清廉耿直、兩袖清風、德高望重、安土息民的人品與官品,備受世人敬仰。
一年一清明,一歲一追思。每年時逢清明節期間休假回家祭祖,家父和寨子上的長輩們總要滔滔不絕地回憶講述起曾祖父羅安鴻的傳奇故事來……為了銘記歷史,傳承后人,年老的族人們曾多次囑托我要把曾祖父的傳奇故事記錄下來,以便后人們永世不忘,世代相傳。
曾祖父羅安鴻生于清朝光緒七年年間庚辰年(1880年)臘月十九日,歿于二十世紀己亥年(1959年)臘月十九日,世壽七十九歲。原配吳氏生子羅民善,吳氏病逝后,續配王氏,生子羅民鈺、羅民美、羅民順及女兒羅文珍。曾祖父一生共育四子一女,今有后裔兩千多人遍布省內外。
曾祖父的軼聞趣事我知道得不多,從我懂事記憶之日起,只能據長輩們茶余飯后的閑談中略窺一二,再從只言片語中還原他的真實形象:穿戴整潔,滿臉絡腮胡,披肩發,時披時辮,中等個子,身高一點七米左右,頭大花心高,長得墩實,一把銀亮的山羊胡掛在下巴上,雙眼卻矍鑠有神。
耳濡目染 代代相傳滋養孝義之風
孝親敬老 焐熱被褥冬季父母安睡
先祖家風雖不華麗,但很樸實。曾祖父年少時曾讀過私塾, 其父羅緯梁,出生于清朝道光十九年己亥年(1839年)六月十六日,清朝同治年間貴州武舉人,在宣統元年己酉年(1909年)五月十九日年滿七十歲時,由龍泉縣學正堂加封“耆老”稱號并頒發執照,民國元年壬子年(1912年)六月十七日丑時歿,世壽七十三歲。其母親陳氏,娘家是今鳳岡縣王寨鎮土璜村人。
水有源,源遠流長;樹有根,根深葉茂。父母是源,父母是根。《孝經》中也提出:“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自幼在父母親言傳身教下和耳濡目染中的曾祖父,深知“孝心”與“孝行”的道理,用“孝行”默默詮釋“孝心”。
奶奶生前常常給我們兄弟姐妹講述曾祖父孝敬父母親的故事,八九歲時的曾祖父,就已經懂得孝順長輩的道理。據說在寒冷的冬天,為了讓父母親能夠溫暖入睡,每晚睡前,年幼的曾祖父都會先鉆進父母親的被窩,用自己的體溫將冰冷的被褥焐熱后,然后再請父母親安睡。
曾祖父敬老愛老父母親的美德故事,至今一直在家族中流傳。
廉潔本心 民眾敬仰連任四屆區長
清者自清 邪不壓正心無所懼正派
民國時代,為了方便地方治理,設立了區一級的行政區劃,每個區設有區長負責行政工作,類似于縣級行政區劃中的縣長,這樣的行政區劃體系在民國時期較為常見。
查詢相關史料獲知,現在的鳳岡縣,明朝永樂十二年四月(也就是1414年) 改名龍泉縣,清代沿用此名,屬石阡府。民國十九年(1930)改名鳳岡縣,1958年撤鳳岡縣,并入湄潭縣。1961年,分縣復置,恢復鳳岡縣。
曾祖父在民國時期曾連任四屆鳳岡縣南二區區長,為官期間秉公辦事,一視同仁,兩袖清風,一塵不染,不走邪門歪道。他沒有行過一次賄,也沒有收受過任何人的禮物,生活很清貧,一絲不茍的精神有口皆碑,樹立了清廉的典范,深受民眾敬仰,方圓幾十里的鄉民都敬稱“羅清官”。
曾祖父四次連任區長,旋起旋伏,不計個人榮辱。任職期間,也有一些品行不端的無德無才之人試曾栽贓陷害誣告曾祖父,后經民國政府相關部門審查調查完全是子虛烏有,均已“告人不以其實”而告終。澄清正名后,在他寧愿辭官的情況下,民國政府做曾祖父的工作繼續履職盡責。
“南二區區長這個位置,只有羅安鴻才坐得住。” 曾祖父辦事公道,為人正派,所以在當地的鄉民中威望頗高,贏得了方圓幾十里的口碑。
之后也有任職南天橋二區區長的,多數是手長口大、心黑眼紅、貪污受賄、財迷心竅的秉性,由于德不配位,期間不是被土匪謀殺亦或被民國政府依法查辦。
新修街市 百里之外永興“偷泥”撒街
喜看今朝 “十里長街” 驚艷蝶變繁盛
趕場,是一種民間風俗,北方叫“趕集”,南方稱作“趕場”“趕山”亦或“趁墟”。民國時期,南二區的漆樹坪(今漆坪)有“趕場”場期,一次,當地一“大爺”竟奚落天橋這邊的一個趕場人譏諷道:“你們天橋連個街都修不起,趕到我們漆樹坪來了”。曾祖父聞言后,嘆了口氣發誓說:“要吃糍粑各人打一碓” 。于是便組織鄉賢便把天橋建街“趕場”的事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籌備建街期間,部分鄉賢非要把街修建在今天橋街下場口的涼橋、楊家溝一帶,曾祖父卻從長遠大計考慮到這一帶下去還有聚家溝、梓柏溝盡是良田萬畝的“堰水田”,旱澇保收,占用可惜。于是便提議把街修到觀音洞處朝上走,這一帶石旮旯多,土壤貧瘠。
陰陽先生選好吉日良辰后,曾祖父帶上鄉賢三人便啟程,徒步前往百多里之外的湄潭永興街“偷泥”撒街,舉辦建街啟動儀式。
湄潭永興,原名馬桑坪。明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實行“屯田制”而漸興村落,明萬歷二年(1574年)開市更名為永興場,明清時期市場繁榮,幫會、會館、商號應運而生、因時而建,呈現出“萬商輻湊、百貨云集”的景象,曾是歷史上黔北四大重鎮之一(一打鼓、二永興、三茅臺、四鴨溪),是重要傳統商貿集散地。
那是夏末秋初的一天,曾祖父一行頭天徒步從天橋出發入駐永興場旅館一晚稍作休整后,第二天晚上趁著夜深人靜之時,穿著長衫的曾祖父來到永興街上最繁華的街心處,取出藏于腰間的“鷹嘴鋤”, 俯下身子用小鋤輕挖泥塊,然后用手捧于長衫前襟?兜好后,趁著夜色又馬不停蹄地徒步趕路,抵達天橋后已是第三天凌晨五點,曾祖父們便及時開始舉行建街“撒泥”儀式,“撒泥”儀式從觀音洞處一直撒到圍子孔大田處泥巴才撒畢,其寓意是托福“永興”街的泥巴,以后的街往上面延伸拓展,鄉角越來越寬廣,趕場越趕越鬧熱。
如今的天橋街,已驚艷蝶變為遠近聞名的“十里長街”。踏入街區行走,只見道路兩側商鋪林立,各式商品琳瑯滿目,從水果到茶葉,從副食到五金,再到燈具到家具……應有盡有,讓人眼花繚亂。不僅見證了天橋的商貿繁榮,也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氣息,更感受到那份深厚的文化底蘊。三岔壩處一棟十三層高的獨棟建筑“喜山大酒店”更是顯得“鶴立雞群”。
種植銀耳 保甲制度規定禁伐青岡
以儆效尤 秉公執法處罰銀元一塊
“二月到來砍耳山,三月天氣裁耳棒,五六月間排耳塘,七到冬月采耳忙;天橋一寶數銀耳,味美養顏銷九州,哪個斗膽砍青岡,區長罰你交大洋……”這是民國時期,流傳在天橋周邊的歌謠,簡要記載了原始銀耳培植的過程,產品味美暢銷以及觸犯保甲制度的鄉民盜伐青岡樹被處罰的先例。民國期間,曾祖父曾三次下重慶引來“耳山客”到天橋發展地方經濟培植銀耳,言傳身教傳授培植技術。銀耳因質量上乘,又不愁銷路,一度空前繁榮,譽播四方,產品遠銷省內外乃至海外。后來,部分羅姓、郭姓等多個家族從四川遷徙過來的“耳山客”在天橋安家繁衍。
天橋耳林(青岡樹)資源豐富,且有霜期短、濕度大、云霧多,為銀耳生長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環境。生耳子就必須砍耳山,就是把山上生長多年的青岡樹,選擇性地砍倒來擺起,等待生耳子時用。青岡樹分家青杠和狐貍子青杠。家青岡肯生耳子,要生兩年,第一年生白色的銀耳,第二年生黑色的耳子。狐貍子青岡只生銀耳,第一年生得少,第二年也不多。
當時南二區的耳山涉及的區域是西與余慶九老場接壤,北靠小河楠木槽一帶,共有十四個保,當時有保甲制度規定,禁止砍伐青岡樹做柴燒按根數處罰銀元。一日,曾祖父帶上保長、“耳商”及保丁在去熬溪水路途中巡查銀耳基地時,發現一牟姓鄉民家的田坎上有被盜伐的碗口粗的青岡樹一根,被曾祖父現場罰款銀元一塊。由于曾祖父鐵面無私,秉公執法,達到以儆效尤懲處的效果。從此,“耳山客”在南二區培植銀耳期間,盜伐青岡樹做柴燒的現象得到有效遏制。
百年老屋 紅軍留下足跡歷史厚重
紅色情緣 曾祖父帶路渡江河閃渡
在位期間的曾祖父,政治上一直是保持中立的原則,但行善事,不問派別。
在我老家天橋鎮紅沙嶺,至今保留著一座歷經風雨依然屹立百多年的老屋,這里曾有過一段紅色往事,人們親切地稱它為“紅軍屋”。
鞭炮聲聲響云霄,出入皆得報平安。大約是1934年10月的一天上午,曾祖父正在紅沙嶺老宅前請匠師立龍門,幫忙的人剛把支架撐起不久,這時,在龍門前的石梯上走來了一男一女的三十歲左右的操作外地口音人,就問:老鄉,請問羅區長在家嗎?曾祖父趕緊迎上前,滿臉堆歡。一陣寒暄后,不久又來了兩三個中年人。最后,曾祖父才知他們是傳說中的穿著便衣的紅軍隊伍,帶隊紅軍和曾祖父在廂房里秘密商談一陣子后,請曾祖父給他們帶路去三十里外的烏江河閃渡渡船過江到本莊,千叮萬囑必須保證路途安全萬無一失。當天,由曾祖父帶路,紅軍化裝成銀耳客商,秘密地將紅軍渡船護送到河閃渡的河對岸離本莊街上不遠處一個地名叫“大字號”的地帶后,曾祖父再次乘船渡江返回天橋。之后,曾祖父告訴家人——當天紅軍帶路渡江河閃渡留著小胡子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賀龍軍長和他姐姐賀民英等紅軍戰士。
直到今天,這座歷經風雨依然屹立的院落,它靜靜地佇立在紅沙嶺的懷抱里,仿佛一位滄桑的長者,眺望著遠方。老屋下面的一條小溪潺潺流過,水聲伴著風聲,輕輕訴說著過往的歲月。
解放后,因為曾祖父在解放前沒有做過什么為非作歹的壞事,在多場的批斗運動中,貧農等各類成分的群眾從來都沒有批斗過他。晚年的曾祖父低調地生活在老宅里,平和地度過晚年。每天堅持持齋把素,每天靜心打坐,生活極有規律。從來不逞強,和善待人。去世的時候已經是冬季了,當時家里沒什么其他人,多數都外調出去干活了。因為當時已經處于大饑荒的初期,都餓得走不動路,五六個人根本抬不動棺材,很沉。最后把棺材通過拆解,就近安埋在老宅旁的一塊地里。
曾祖父雖然遠去,但他所留下的物證及精神財富,永遠地融入了羅氏家族的血脈之中。他的一生清廉、耿直、公平、仗義、善良,成為羅氏家族的靈魂,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在面對生活的挑戰,堅守正義,心懷善良,勇于擔當。作為他的曾孫子,我本人就是受教誨其中之一,雖然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曾祖父心慈面善的形象,已烙印于我的腦海,化作了一顆璀璨的星辰,在浩瀚的天空中熠熠生輝,永遠照耀著我前行。
“紅軍屋”前面 (羅勝謨 攝)
羅安鴻第四代羅陽展示羅安鴻父親高祖父羅緯梁執照 (羅勝謨 攝) (1)
羅安鴻第四代羅陽展示羅安鴻父親高祖父羅緯梁執照 (羅勝謨 攝) (2)
作者羅勝謨生活照 (殷仲鵬 攝)
【作者簡介】羅勝謨,男,羅安鴻曾孫,仡佬族,大學畢業,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上世紀60年代末出生于烏江中游河畔鳳岡縣天橋鎮紅沙嶺,愛好文學、攝影和新聞寫作,現供職于余慶縣公安局交警大隊,從事宣傳工作,進入公安機關二十多年來,榮獲國家、省、市、縣級文學、新聞、攝影類300多獎項,1996年8月撰寫的小小說《“8.伐.罰.法”》榮獲西南西北十一省(區)紀檢監察期刊文學作品評選一等獎;2010年11月17日,《遵義日報》發表的《栽好梧桐樹,引來鳳凰棲》一文得到時任貴州省省長趙克志批示,為余慶工業園區建設贏得了發展商機,也為全省其他地方提供了借鑒模本;2018年2月,獲遵義市公安局個人嘉獎;2018年5月榮獲遵義市委、市政府 “十佳政法先進個人”稱號;2018年8月,被余慶縣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列入“851重點本土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2018年12月26日獲得人民公安報、中國警察網第五屆優秀通訊員稱號,并親臨首都北京領獎;2019年度遵義市首屆“十大恩愛夫妻”獲獎者,頒發榮譽證書及獎杯,獲得獎金一萬元;2024年3月,被公安部新聞傳媒中心評為2023年度優秀通訊員。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