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漸好
作者/池征遙
今日小滿,作此詩文抒懷。
金梭織就半川黃,銀梭銜霜理舊桑。
管仲曾言溝瀆滿,歐陽今見麥芒長。
三車轉動春聲老,九域風來夜雨涼。
莫道清和盈玉粒,東君暗把玉門藏。
斗轉星移,立夏之后這小滿很快就到眼前了,天地間悄然醞釀著某種未完成的圓滿。如上詩賦,此時麥穗初齊,江河漸漲,檐角雨滴敲打青石,像極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寫的“小滿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滿”。這盈而未滿的狀態漸好,恰似東坡居士筆下“廬山煙雨浙江潮”的意境,在將滿未滿時最是風華絕代。
欲滿偏留半日空,江河至此不言洪。
老子壇前星斗轉,東坡畫里雨煙重。
蠶心未死絲先斷,麥魄初生穗已弓。
若解天公藏巧意,苔花深處見鴻蒙。
農人最懂小滿。范成大在《四時田園雜興》里記下“麥花雪白菜花稀”的景致,此刻麥浪在風中翻涌銀波,蠶房里新繭初結,桑樹葉子正被蠶食得千瘡百孔。歐陽修曾作“麥穗初齊稚子嬌,桑葉正肥蠶食飽”,這般鮮活畫面里藏著農耕文明的密碼,正如《齊民要術》所言:“小滿時節,蠶事方興,田家少閑月”。
古時帝王會在小滿日祭車神,這條源自《周禮》的古俗,寄托著風調雨順的祈愿。春秋時的管仲深諳此道,他在《管子》中記載:“孟夏之月,命野虞出行田原,勞農勸民。”齊桓公曾問他:“小滿時節當如何?”管仲答:“蓄積水分以待騰蛟,譬如君子藏器于身。”這或許解釋了為何江南至今保留著“看小滿,祭三車”的習俗,水車、油車、絲車在小滿時節同時轉動,恰似老子說的“大成若缺”。
站在農田埂上眺望,遠山如黛,近水含煙。王勃在《滕王閣序》里寫的“潦水盡而寒潭清”,此刻正化作池塘漸漲的漣漪。記得《清嘉錄》載:“小滿動三車,忙得不知他”,這繁忙中卻透著從容,就像蘇州繡娘手中的雙面繡,一半是即將成熟的金黃,一半是尚待舒展的青綠。朱熹在武夷山講學時曾說:“天地間只是一個氣機,小滿時節最見造化樞機”,誠哉斯言。
夏至此時,最憶村中閑話老人,他們常談“小滿十八天,青麥也成飯”的農諺;常談《天工開物》里記載的“九蒸九曬”制麥法。讓人不禁想起《淮南子》里的句子:“天地之氣,生殺之機”。小滿正是在這生死輪回的中點,如同顧愷之畫中的洛神,在水汽氤氳處留下驚鴻一瞥的背影。
小滿時節最宜讀《菜根譚》,洪應明寫道:“花看半開,酒飲微醉”。小滿的智慧,正在于懂得留白處的生機。就像敦煌壁畫中飛天的衣袂,在將展未展時最是飄逸;又似李清照“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的少女情態,在欲語還休時最是動人。這盈而未滿的節氣,蘊含著豐富的東方哲思。
麥針繡水綠參差,蠶箔星辰夜半時。
陂塘欲滿先儲雨,云帆將行早問期。
新秧出土爭搶月,老柳低垂暗結絲。
莫羨天邊飛破絮,春犁耕處即玄璣。
農學專著《齊民要術》云:“小滿后須蓄陂塘”為農事根基,融入《周易》“君子以作事謀始”之思,暗藏陸游“山前千頃誰種玉”的期待。吾觀今日小滿,陽光普照,神清氣爽,望年望月望日,豐景已然。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