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畫廊畢棚溝
作者:陳希平 牟啟林
當城市緊湊的喧囂漫過心岸,總有人渴望尋一處山水,讓目光掙脫鋼筋車流的牢籠,讓呼吸染上深山草木的清甜。在川西阿壩的群峰褶皺里,畢棚溝如一封剛啟封的信箋,藏著天地最純粹的詩意——她是大自然親手打翻的調色盤,是歲月沉淀的立體詩篇,更是每個向往自由的靈魂心中,最原初的夢境棲息地。
畢棚溝真的有那么美那么神奇嗎?答案是肯定的。
她靜臥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撲頭鎮,距成都 220 公里,已成為西南地區乃至國內外知名的自然圣境。2013 年被創建為國家AAAA級景區,2014 年至2015年被評為省級和國家級生態旅游示范區,2018年被評為“中國十大生態旅游示范區”和“四川省自然生態體驗教育基地”。
畢棚溝是一首平仄生韻的山水長詩,揉碎晨露與暮靄作墨,以峰巒為筆、溪流為箋,將大自然的剛毅與溫柔研入詩行——看那雪峰擎云是陽剛之筆,草甸含煙是柔美之韻,飛瀑跌宕成豪放之調,霧嵐低回成婉約之章,每一闕段都流淌著天地未染的性情。
畢棚溝是一曲靈魂震顫的自然樂章,擷取松濤與泉鳴為弦,以日月調音、星霜譜曲,將四季的私語釀成音符——春之杜鵑啼血是婉轉前奏,夏之冰川裂玉是激昂高潮,秋之紅葉墜金是沉郁間奏,冬之雪落無聲是靜謐尾韻,每一段都澎湃著時光淬煉的深情。
畢棚溝是一幅永不褪色的斑斕長卷,展開晨霧與暮色為絹,以霜色敷底、流嵐勾線,將自然的瑰麗潑染于天地——春日的羊角花是胭脂點唇,夏日的柏林是石青皴染,秋日的彩林是赭石潑灑,冬日的冰湖是留白意境,每一幀都暈染著造物主的偏愛。
畢棚溝是一幀流光溢彩的夢幻鏡像,以冰川為鏡、云霞為幕,將山水的精魂凝練成幻境 —— 晨霧里的群峰是浮動的蓬萊,暮色中的紅石灘是燃燒的琥珀,星夜下的娜姆湖是碎鉆鑲嵌的魔鏡,雨雪中的草甸是朦朧的水墨長卷,每一幕都照見塵世未染的初心。
二十多年前開發之初,畢棚溝便因風景獨到而聞名遐邇,許多慕名者歸來盛贊:溝內森林、海子、溪流、瀑布、雪峰、冰川、草甸皆美輪美奐,更有神奇紅石灘、奇異龍王海、金黃樺樹林、巍峨女皇峰、皎潔月牙雪山、靈秀卓瑪湖…… 游者認真的態度、誠懇的話語,至今仍深刻腦海 ——真該親往觀賞,將其真實美景訴諸筆端。我們前后數次入溝,每一次都為它的神奇所震撼,卻又苦于難予盡述。如今景區聲名大振,省內外乃至外內外游客蜂擁而至,自駕游車輛絡繹不絕,節假日不得不限流;千百輛觀光大巴與敞篷電瓶車穿梭于景區,撲頭鎮大部分農戶投身旅游服務行業,收入頗豐——此等興旺,既賴畢棚溝山水之勝,亦得益于理縣宣傳之得力。然遺憾的是,能全面展現畢棚溝美色與內涵的媒體文章仍寥寥無幾,未能讓更多人識得它的全貌。
畢棚溝自然生態景區之妙,在于集完美自然景觀與優良原生態環境于一體,資源富集多樣、品位高雅、境域開闊,是登山穿越、極地探險、滑雪滑冰、觀光休閑、度假養生、生態科普與教育游的理想之地。溝內奇峰峭立、終年積雪,峽谷幽深、瀑布飛珠濺玉,冰川奇寒徹骨,皆為罕見自然現象;林木蔥蘢、奇花異草遍布,珍禽異獸棲息,構成奇特動植物景觀。更有葉脈狀水網密布 —— 上百條瀑布與大小溪流縱橫交錯,或從雪峰奔騰而下,或從林海噴薄而出;開闊草地間,溪流或湍急如奔馬,或舒緩似琴弦,與變幻的天象共譜風景區的流動樂章。
溝內奇峰異石林立,或似人物千姿百態,或如禽獸形狀各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鬼斧神工之妙,令人嘆為觀止。
奇山異水、秀林奇景,因氣候不同而風貌各異:春賞山花爛漫、萬物復蘇,清氣提神;夏望千山競秀、蒼翠欲滴,涼爽避暑;秋觀層林盡染、色彩繽紛,登高賞楓;冬覽銀裝素裹、冰清玉潔,望遠品雪。陰晴雨雪,景色各異;春夏秋冬,各有千秋 —— 春夏入畫,人在圖中;秋冬臨霧,物我兩忘。
畢棚溝景觀次第分布,主要有箭竹峽、紅石灘、龍王海、岷江柏林群落、杜鵑(羊角花)林、走馬湖、半脊峰、青草坪、白龍瀑布、磐羊湖、倒溝冰川、女皇峰等。
初入溝為箭竹峽,遍生箭竹,葉小而密如箭頭,是大熊貓最愛食之物,因與臥龍相連,偶可見熊貓身影。繼而遇樺樹林,深秋時節一片金黃,色澤艷麗,滿溢詩情畫意。
進入紅石灘,成片赤紅石塊如珍珠瑪瑙鑲嵌于溪溝叢林——專家有兩種解釋,一曰石頭中礦物質含量過高致色,一曰紅石是花崗石上生長的特殊紅色藻類,而此類微生物僅存于空氣質量極佳之地。
龍王海距紅石灘不遠,水域廣闊,湖中藍天白云倒映,四周千山競秀,回清倒影,宛如童話世界。傳說此地曾為爛泥塘,因龍王居此而化為今之勝景。
往娜姆湖沿途景致繁多,群峰高低錯落、逶迤延綿于川谷兩側,挺拔秀美,早晚云霧繚繞、若隱若現。其中 “護法神山” 如慈祥佛祖端坐,身旁眾護法神威嚴凜然而虔誠,傳說它們守護著整條溝的安寧祥和,引人無限遐想。
沿途森林密布,其中岷江柏林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成片柏林世所罕見,既是長江上游保持水土、穩固干旱河谷的重要先鋒樹種,又因材質堅硬、香氣馥郁而獨具價值。
最惹人注目的是漫山遍野的杜鵑花:一為紅白杜鵑(當地稱大羊角),一為雪山杜鵑(當地稱矮子羊角),多生長于 3000 米以上高山地帶及森林上限。不同品類的羊角花形成大面積灌叢群落,密集叢生、花態雍容典雅,不同海拔的花朵或次第或競相開放,形成波瀾壯闊的杜鵑花海,分外妖嬈。
畢棚溝金秋時節萬山紅遍,昔日卓瑪湖周圍彩林環抱、五彩斑斕,如身著華服、佩戴碧玉的藏族姑娘卓瑪,故得此名。2011 年 7 月,一場暴雨山洪填埋了卓瑪湖,僅余四分之一湖面,形成如今的卓瑪灘 —— 然她依然美麗,波心蕩漾、眉目傳情,徜徉于沙灘之上,在崇山峻嶺間游目騁懷,別有意趣。
從磐羊湖上行至燕子巖窩,奇峰異石目不暇接,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女皇峰,酷似唐代女皇武則天,神態雍容、俯視群雄。
山巖列列巍峨,望眼咫尺距離,都因為站在海拔3千米的林草地帶,冰雪的洗刷,陽光的直射,白晝的溫差,成就山巖獨有純凈色彩,黑亮光滑,望之喟然長嘆。白龍瀑布飛流直下,恍若 “銀河落九天”;倒溝冰川靜臥兩峰懷抱,沉睡萬載;月牙雪山高聳入云,如明燭照亮天南。半脊峰前感慨天地磅礴,青草坪上愁于攀登之艱,……。
畢棚溝附近,還有一座具千年歷史的古剎觀音閣,香火旺盛,信徒眾多,觀音閣內供奉著觀音菩薩,周邊還有許多古跡和傳說。
有道是:足下起祥云,到此處應帶幾分仙氣;眼前無俗障,坐定后宜生一點禪心。
秀木奇景,林深而景異,樹態千姿;磐羊海子,明凈卻詭秘,流傳神話。
千山峰巒,氣勢恢宏如史詩;萬壑爭流,韻動詩心似樂章。山谷間林莽蒼翠蓊郁、蔭天蔽日;草甸上綠草茵茵、繁花點點;湖泊里波光瀲滟、回清倒影;溪流中淙淙作響,或低吟淺唱,或引吭高歌。各種珍稀針闊喬灌型樹種,與豐富的灌叢、石竹、草甸、苔蘚等交相輝映、爭妍媲美。彩林紅葉,以四季不同的色彩變幻,描摹出一幅不加雕飾、巧奪天工的天然畫卷。
畢棚溝是抒情詩,每一座山峰、每一段溪流、每一塊巖石、每一團花草,甚至每一朵云彩、每棵樹、每朵雪花、每絲細雨,都是具體實在的詩句!
畢棚溝是抒情曲,每一縷風吹動樹身、吹動花草,甚至吹動鐵灰色的大片巖石與樹葉,都是美麗的歌聲,而山形地貌植被,更是一曲曲凝固永恒的音樂!
畢棚溝是醉人的夢幻、迷人的畫卷,讓人間過客盡情領讀與體悟——山高任云飛渡,池小能將月送回。
李白詩云: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
畢棚溝,這方被時光偏愛的凈地,以最純粹的筆觸勾勒著自然的風骨——雪峰是未染塵埃的素箋,冰川是凝固千年的琥珀,溪流是跳動的銀線,草甸是鋪展的絨毯。她是上天遺落人間的詩畫長卷,每一道褶皺里都藏著天地的私語,每一縷風都在訴說著萬物共生的奇跡。當塵世的喧囂漸遠,這里的山山水水,終會成為你靈魂深處,永不褪色的仙境。
2021.12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