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憶茶缸歲月
作者:羅祖文
在中國民間傳統里,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整個夏季最為隆重的節日。千百年來,它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始終深受人們重視。
端午節的別稱豐富多樣。它又稱端五節、端陽節、重午節、重五節、午日節、五月節、天長節、天中節、地臘節、浴蘭節、女兒節、詩人節、龍日等諸多名稱。每一個名字背后都藏著一段獨特的故事。比如,“端”與“初”同義,晉代《風土記》記載:“仲夏端午。端者,初也。”又因五與午相通,五月為午月,所以初五稱端午 。
端午的習俗更是精彩紛呈。龍舟競渡時,江面鼓聲雷動,健兒們揮槳如飛,龍舟似離弦之箭破浪疾馳;包粽子時,翠綠的粽葉裹著雪白的糯米,再點綴上香甜的紅棗或咸香的肉粒,滿是生活的煙火氣。此外,還有懸白艾、掛菖蒲、佩香囊、飲雄黃酒等習俗。在民間傳統中,這些不僅是驅邪避惡的儀式,更蘊含著古人防疫防病的智慧。時至今日,端午節重視家庭健康防護的理念依然有著重要的現代意義,而源于屈原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更是值得我們永遠銘記與弘揚。
距離2025年5月31日的端午節僅剩7天,我翻開家中的老相冊。一張泛黃照片瞬間吸引了我,如同時光的鑰匙,瞬間打開了記憶的閘門,往昔歲月中的點點滴滴,都隨之涌上心頭。
人生變數里的溫情
命運的齒輪總在無聲處轉動,那些裹挾風雨的人生轉折,往往藏著不期而遇的溫暖。1982年夏,剛從師范畢業的我被分配到都勻市墨陽完小,自此與教育事業結下不解之緣。我愛極了設計黑板報,粉筆勾勒的圖案、鋼板刻出的字跡,每一筆粉筆畫、每一張鋼板字,都傾注著對三尺講臺的熱愛。全校走廊每月一期的大型板報更新,成了我揮灑創意青春的舞臺,油墨香里浸著青春的執著。
1985年7月,因全區“兩基”工作需要,我調任墨沖區教辦擔任數學教研員。角色的轉變,也帶來了新的熱愛。我開始用文字記錄教育點滴,將工作簡報與教學感悟化作鉛字,投向各大媒體,看著文字變成鉛字發表,內心滿是欣喜與成就感。這份筆耕不輟的堅持,一直延續到2004年9月被抽調至都勻市委宣傳部,投身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回首往昔,從初到墨沖到離開,整整22個春秋,這里的一草一木,都浸潤著我的青春與熱忱;每一條石板路,都鐫刻著奮斗的足跡。
而1998年的夏天,注定讓人刻骨銘心。從六月到八月,“6?8”洪災如兇猛的巨獸,席卷全國29個省份。2.23億人被卷入這場災難,三億畝耕地被洪水無情吞噬,680多萬棟房屋轟然倒塌,4150條鮮活的生命消逝在滔滔洪流中。面對洶涌的洪魔,30萬中國人民解放軍聞令而動,他們用血肉之軀筑起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戰士們連續奮戰幾十個小時,累了就躺在泥水里小憩,醒了繼續投入戰斗。26名子弟兵英勇犧牲,用生命詮釋了忠誠與擔當,那首深情的《為了誰》,成為那年夏天最動人的集體記憶。
這場洪災,岳父岳母的家鄉安徽淪為重災區,洪水退去后,那里滿目瘡痍。無奈之下,他們帶著孫子東東(奶名),千里迢迢來到墨沖。初到異鄉,二老在小學門口支起一口鋁鍋,賣起五分錢一杯的茶水。后來,又往返都勻、獨山,批發針、線、手巾等小商品,在周邊學校門口和街巷擺攤售賣謀生。
幸運總是在困境中悄然降臨。恰逢學校新建教師宿舍,樓下預留的門面原本是為解決“半邊糯”(夫妻一方沒有工作)家庭的生計問題,沒想到成了我們家的轉機。一家人齊心協力,將門面布置成日用百貨小店。小店雖小,卻漸漸成了鄰里鄉親常來光顧的地方。清晨開門時鄰里的問候,傍晚收攤時孩子們的嬉笑,日子就在這煙火與溫情中漸漸安穩。來來往往間,忙碌的身影里藏著對生活的期盼,異鄉的小店,也在點滴溫暖中變成了真正的家。
時代交替的福音
八九十年代的墨沖,熱鬧與清貧交織生長。平日里,街道供銷社、食品站、南風酒廠等場所人頭攢動,喧鬧非凡。賣粉的鋪子屈指可數,零星顧客的交談聲在空曠的街道回蕩。街邊竹筐里,角角魚、小龜魚鱗片泛著水光,即便價格低廉,也少有人駐足問詢,或許是艱苦的歲月早已讓大家習以為常,學會克制,將對美食的渴望默默藏進心底。那時在飯店宴請賓客,點上一桌鮮魚,大家大快朵頤,餐畢后地上魚刺堆成小山,結賬時才發現不過十二元。那份質樸的實惠,至今想來,仍帶著溫暖的煙火氣。
那時,我的工資微薄,每月不足百元。1991年撤區并鄉鎮,工資定格在97.5元;直到2001年,十年過去,才漲到693.5元。1987年結婚時,八磅水壺是最體面的賀禮,現金紅包鮮少超過20元。整條街僅有兩戶“萬元戶”,多數老師每月都要向學校財務借30元才能熬過月底。家庭餐桌上,一碟清炒豆芽、兩塊家常豆腐,便是待客佳肴。街頭唯一的散酒鋪里,刺梨酒的琥珀色總在黃昏泛起微光。男教師家訪歸來的夜晚,大家聚在小院,用鋁盆盛酒,高喊“三碗不過崗”,鍋板當桌,酒杯、調羹化作劃拳的道具,劃拳聲與笑聲驅散了整日的疲憊,將辛勞揉碎在酒香里。
墨沖大河是天賜的寶藏,河水清冽見底,魚蝦成群。每至暮色四合,我便背著兩張漁網,走向河西寨門口。不過兩個時辰,收網時總能收獲一斤多鮮魚。有時邀上好友,就著月光把盞言歡;有時留到次日,精心烹煮一鍋魚湯,鮮香在屋內四溢。河水純凈得能直接飲用,無論晨昏,都能看到人們在河中沐浴、浣衣,孩童戲水的歡鬧聲,成了河畔最鮮活的音符。
那個年代,家中若掛著锃亮的茶缸,擺著嶄新的八磅水壺,再于木房火龍邊糊上幾張報紙裝點墻面,就算是頗為講究的人家。單位頒發獎品時,茶缸也總是備受青睞。從清晨洗漱時的第一捧清水,到深夜圍坐時傳遞的米酒,一個茶缸在眾人手中流轉,盛滿了歲月的情誼與鄰里的溫度。
然而,時代的浪潮奔涌而來。2003年,塑料制品裹挾著現代生活涌入小鎮,五顏六色的包裝袋隨風飄舞,一次性餐具堆滿街角,垃圾污染如同無形的蛛網,悄然侵蝕著寧靜的墨沖。這樣的狀況持續到2006年,貴州省“整臟治亂”行動如一聲驚雷,劃破了污染的陰霾。干部群眾齊心協力清理街巷,完善衛生設施,倡導文明新風。這場關乎環境與時代的變革,如同春風化雨,悄然改寫著墨沖鎮的命運。歷經多年努力,墨沖鎮憑借整潔的環境、文明的鄉風,當之無愧地躋身全省文明鄉鎮之列,在時代交替中煥發新生,曾經的老鎮正書寫著新時代的篇章。
珍惜當下的幸福
站在時光的渡口回望,歲月的洪流早已重塑世界的模樣。如今,時代巨變令人驚嘆。政府在人力與財力上的全力投入,讓人居環境迎來華麗蛻變:曾經泥濘的小路化作寬闊平坦的柏油馬路,雜亂的街角變身成整潔美觀的口袋公園。垃圾分類理念深入人心,從繁華都市到寧靜鄉村,處處煥發嶄新生機。村街纖塵不染,花園綠意盎然,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曾經眾人共飲一茶缸水的歲月,已成為珍貴的時代印記,無聲訴說著生活的滄桑巨變,見證著國家與民族砥礪前行的奮斗歷程。
當我們漫步街頭,各類養生課堂林立,保健理論層出不窮,艾灸、按摩、汗蒸等養生方式令人目不暇接。現代人絞盡腦汁追求健康,可思緒回溯往昔,記憶里從河中挑水飲用的酣暢,肩挑背扛上山割草的辛勞,反而鍛造出強健體魄。那時,“三高”鮮為人知,人們在春種秋收的勞作中舒展筋骨、活動氣血,以最質樸的方式滋養身心。用稻草鋪墊的床鋪雖不似彈簧床墊精致柔軟,卻帶著陽光曬過的溫熱,伴著人們安然入眠。這種在勞動中強身健體的生活方式,或許比刻意養生更貼近生命的本真。
視線再轉向歷史深處,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一窮二白,物資極度匱乏,糧食供應緊張。但在艱難困苦中,人們依然安居樂業,滿懷熱忱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在廢墟上建起工廠,以智慧的頭腦在荒蕪中開辟良田。那段崢嶸歲月凝聚的奮斗精神,如璀璨星辰照亮前行之路,不僅為改革開放積累了寶貴經驗、奠定了堅實基礎,更成為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值得永遠弘揚與銘記。
那只小小的茶缸,盛滿過歡聲笑語,映照過艱苦歲月里的堅韌,也承載著平淡日子里的溫情。它不僅是個人回憶的載體,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折射出國家從貧瘠走向富強的偉大征程。歲月更迭,時代變遷,我們在懷念往昔的同時,更應珍視當下的幸福生活。銘記歷史方能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才能不負時代,讓這份來之不易的美好,在歲月長河中綿延不絕。
2025年5月25日晚上,貴州都勻
1999年春,我用100元購置的湯姆哈包相機,定格下岳父戚家福(前排左)、大伯羅龍伍(前排右)與女兒彭婷(后排)的笑顏。照片中,那只醒目的茶缸靜靜擺放,身旁兩位一生勤勞的老人笑容和藹,瞬間將我帶回充滿故事的往昔歲月。
評點與賞析:
文章以端午為引,借茶缸串聯起個人記憶與時代變遷,構思精巧,情感真摯。開篇對端午節文化的闡釋旁征博引,將傳統習俗與現代意義相結合,展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隨后以一張1999年的老照片為切入點,自然過渡到個人經歷的敘述,從基層教育工作到家庭在洪災中的輾轉求生,從墨沖鎮的清貧歲月到文明蛻變,個體命運與時代發展緊密相連。
文中充滿生活氣息的細節描寫尤為動人,無論是月薪不足百元的拮據,還是用鋁盆盛酒劃拳的歡樂,都讓那個時代躍然紙上。茶缸作為核心意象,既是艱苦歲月里的生活見證,也承載著鄰里溫情,更是國家從貧困走向富強的縮影。作者通過今昔對比,在懷念往昔的同時,深刻表達了對當下幸福生活的珍視,主題鮮明,富有感染力。
劍江河心島體育公園,前身為都勻市水上體育中心,宛如一顆璀璨明珠,靜臥在劍江河中央,素有“水上明珠”的美譽。它不僅是承載城市體育文化的地標,更是促進民族團結、推動文明建設的活力空間。1986年7月,全國旱冰速滑、花樣滑錦標賽在此成功舉辦,自此聲名遠揚,其規模與設施在西南地區堪稱首屈一指。整座公園造型獨特,宛如一艘永不沉沒的巨型航空母艦,跳臺、泳池、溜冰場等運動設施一應俱全。連接東西兩岸的橋梁,恰似長虹臥波,為公園增添了幾分靈動。每到佳節,河岸邊大紅燈籠高高掛起,燈火倒映在河面,流光溢彩,盡顯繁榮祥和的節日氛圍。值得一提的是,5月31日,都勻賽龍舟活動將在公園附近河段激情上演。想象一下,屆時鼓聲雷動,龍舟如離弦之箭競發,兩岸觀眾吶喊助威,場面必定熱鬧非凡。正如抖音用戶“明天更好”羅燦香女士在評論區所作的《端午都勻行》一詩:“粽香漫岸啟龍舟,四海賓朋都勻游。勻水飛橈驚玉浪,古城擂鼓動云樓。山環翠影千重秀,巷涌歡歌萬象稠。遙念汨羅忠烈事,橋城薪火續風流。”這首詩生動描繪出都勻端午的獨特魅力與熱鬧氛圍,讓人對這場即將到來的盛會充滿期待。圖為作者2025年5月25日游覽公園時的留影。
作者簡介:羅祖文,又名彭應文,布依族,60后,中共黨員,貴州都勻人,大學專科學歷。先后在墨陽完小、墨沖中學、都勻三小、都勻市創建辦工作,貴州省散文學會會員。2000、2004、2008、2014年先后在墨沖鎮人民政府“學教”辦(編輯鎮情、民歌薈萃)、中共都勻市委宣傳部(編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手冊、創建文明城市紀實、精彩都勻)、都勻市教育局(編輯教育通訊、教育報和勻城燭光、教育擷翠)、中共黔南州委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編輯簡報、動態報道,信息采用通報)。曾擔任政協都勻市第七屆會員會委員、墨沖教輔站語數體教研員、墨沖鎮教育工會主席、都勻市教育工會宣傳委員、都勻市教師閱讀寫作協會副秘書長、都勻晚報通訊員、都勻市創建辦信息科科長、貴州省中等師范函授學校墨沖區中函班主任、貴州都勻陸軍預備役步兵師工兵營營部書記。榮獲國家體育總局與教育部聯合授予的推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施行辦法》先進工作者、中國教育學會優秀農村中學語文教育工作者等榮譽。在《中國民族教育》等紙媒及網絡平臺發表作品超兩千篇。2021年退休。2024年榮獲都勻市作家協會“2020—2023年年度優秀會員”稱號(唯一獲獎者)。現為都勻作協會員,現居都勻金麒麟財富華庭。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