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等
作者:王美珍
等,是一個最具有將來時態的詞,仿佛充滿了美好。
還有一年就要退休了,回首54年的人生歷程和30年的工作經歷,突然感慨良多:一個成年人,很多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都在無數個等待中蹉跎了:等孩子長大就好了,等考上大學就不用學習了,等將來有錢了,等周末休息了,等退休了,等下一次,等有空,等明天……可是,生活的煩惱不會因孩子長大而減少,考上大學還會有找工作找對象的煩惱;有空出去玩了,心情卻不在了;明天來臨時,想見的那個人卻已不在;好不容易等到退休了,身體卻頻頻敲響警鐘……等,原來是這么大一個認知誤區!
現實和美好往往也不能等。十八歲時想吃的美食,二十八歲時已不是當年的味道;二十歲時想看的美景,三十歲時已沒有了當年的風華;四十歲時想拍的寫真,五十五歲時已是另一番光景;今年想做的事情,到明年可能已成為虛空。
我們的人生,拿的都是單程票,走過的每一種生活,都不可能重來。所以,我們不妨摒棄等的思想,更充分地體驗和享受當下。自媒體博主“鄧小綠的北漂日常”給了我很多啟示。她和老公都來自重慶農村,大學畢業后成為北漂一族。作為哈工大的碩士,老公兩度被公司裁員,全家的經濟收入主要靠她一個人。老公在努力找工作之余,偶爾接一些線上的活兒,補貼家用。他們還有一個女兒,平時由婆婆幫忙帶。每月除了房租,收入只勉強維持一家人的開銷。我佩服的是他們努力生活、活在當下的樣子:努力工作,盡力賺錢,身上體現出的是滿滿的年輕人的朝氣;認真生活,餐桌上每天都熱氣騰騰,從不將就;過年回老家,都要盡己所能給長輩和小輩準備紅包;她三十歲生日時,也會意外收到老公的禮物和鮮花;五一小長假,也會組織一家人到秦皇島旅游。他們家中無礦,但她沒有焦慮,也不內耗,而是既接受暫時的不如意,也不拒絕體驗當下的美好;既承擔生活的苦和責任,也擁抱日子的溫柔和明媚。
我也想到了作為70后的我自己,沒有在等待中蹉跎歲月,而是盡量地活在當下,盡情地體驗當下贈予我的一切。
小時候,盼過年,盼長大,也擁有過70后在那個年代“物質稀缺,但精神滿足”的所有快樂;后來,和千軍萬馬擠獨木橋考上了師專,幸運地成為體制內一員;響應國家計劃生育政策只有一孩,但也毫不遺憾;從教三十年,換了三個越來越好的學校,那是因為我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對象是自己找的,房子和車子是自己買的;在三尺講臺,兢兢業業,銳意進取,勇于創新,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業績,頗得學生喜愛和家長好評;工作之余,讀書,提升自己;學習,拓寬自己;旅游,豐富自己;逛街,快樂和美麗自己;發朋友圈,記錄自己;孝順老人,托舉孩子,為自己耕種福田;偶爾寫寫文章,自娛自樂;今天,我努力做一個意氣風發的中年少女!
人生中有很多“不必等”的事情:不必等畢業時再去表白,不必等有錢了再去孝順父母,不必等友情遠去才懂得原諒;不必等退休了再去“全職”旅游,不必等無班可上時才感覺到上班的充實和意義。
好的人生,不必等待。
三八節備課組活動,一位同事聽到我明年就要退休了,說好傷感呀!我笑著說:不用傷感,歡喜面對!那是因為我的內心在說:每一個日子,都活在了當下;每一個節點,都沒有等待;體驗和感受充實了它們,每一寸的歲月,都在充分享受;對于一個充實飽滿的過程,不必留戀悔恨,只有歡喜!未來的歲月,也是歡喜!
心學大師王陽明說的“山高萬仞,只登一步”,把“活在當下”形象化;浙大丹青學院有一條標語:做一個明媚的女子,不傾國,不傾城,以優雅姿態去摸爬滾打;做一個豐盈的男子,不虛化,不浮躁,以先鋒之姿去奮斗拼搏。這也是對不等待的最好注解。
人生,至多也就三萬多天,所以,不必等待,也無需等待;讓我們更充分地體驗和享受當下,人生才無遺憾——讓當下燦爛炫目,也溫暖如花。
作者王美珍,烏拉特前旗第一中學。
注:未經作者同意,本稿件不得轉載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