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暮春的一天,山風(fēng)徐徐吹拂,鳥語花香。寧洋古驛道上,一位四十二歲的男子背著行囊,一路上翻山越嶺,往寧洋方向前行,專注地考察山色風(fēng)光。他就是著名地理學(xué)家、旅游家徐霞客。
徐霞客(1587-1641)是我國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幼年受父親影響,喜愛讀歷史、地理和探險(xiǎn)、游記之類的書籍。這些書籍使他從小就熱愛祖國的壯麗河山,志在“五岳”,遍游名山大川。成年后,不應(yīng)科舉,不求仕途,好為名山游,常常是早霞出,晚霞?xì)w,故朋友們稱其為“霞客”。霞客一生以探游為事業(yè),走遍大半個中國,觀山河之壯美,探地理之奧秘,被譽(yù)為“千古奇人”。
徐霞客啟動其向往已久的閩南之游。公元1628 年(崇禎元年)農(nóng)歷三月二十七日早晨,徐霞客從永安林田出發(fā),溯赤溪行走,行了好久后,改溯澄溪行。渡過坑源上下橋,登馬山嶺,越走越高,霧也越濃,過了嶺是寧洋縣界,永安、寧洋交界之處,這里古木奇秀,山道清幽,徐霞客繼續(xù)南行,由永安進(jìn)寧洋坑源馬山,抵達(dá)寧洋。
在旅途中,徐霞客歷盡艱險(xiǎn),登山涉水,萬里徒步行進(jìn)入漳平地界寧洋(今漳平雙洋鎮(zhèn))。三月二十七日下午,他順利到達(dá)寧洋城(當(dāng)時,寧洋是閩中一個重鎮(zhèn))。
寧洋縣,地處閩西、閩南、閩北交界,建制于公元1567年,隸屬漳州府,于公元1956撤銷建制,存史389年,它的土地并入了今天福建的永安市、龍巖市新羅區(qū)和漳平市。公元1571年,當(dāng)時的明朝廷在寧洋修建了一條連接閩北與閩南的“寧洋官道”( 寧洋古道),起于今福建的永安市,過桂口、環(huán)蚌口,繞蚌溪,通林田,抵林田,達(dá)坑源,最后到寧洋古縣城(今天福建漳平市的雙洋鎮(zhèn))。
當(dāng)日,徐霞客將準(zhǔn)備乘船南下,忽然聽說沿途路有強(qiáng)盜攔劫的警訊,便在寧洋客棧住下,只得暫停二日。
霞客下榻寧洋客棧,晚餐在客棧里食用,席間店老板端上一盤蒸熟螃蟹(現(xiàn)稱為漳平毛蟹或中華毛蟹),眼見盤中螃蟹個大、螯霸腿健,他取一只螃蟹剝開,蟹肉金黃,舉筷挑一小蟹肉食之,頓覺肉質(zhì)鮮美,香脆清甜。
店老板告訴徐霞客說:這螃蟹捕撈于寧洋溪,因特有的水質(zhì),孕育了上等野生品種,亦是當(dāng)?shù)卣滟F物產(chǎn)。徐霞客連聲贊道:此乃上等好蟹!好蟹!
徐霞客明崇禎三年(1630年),再次乘舟到寧洋溪考察,留宿寧洋,他對寧洋螃蟹記憶猶新,便特別吩咐店老板上一盤螃蟹美味佳肴,徐霞客再次品嘗后大為贊賞。因而,寧洋螃蟹讓他回味無窮!
徐霞客在寧洋城逗留二日。白天,尋訪文化歷史遺跡,拜謁文廟、登麟塔山,穿梭于小城街巷,聆聽歷史的回音;晚上,品賞民間文藝,看寧洋木偶戲、漢劇,徘徊于寧洋古橋,聽寧洋溪水吟唱,觀山城夜色,喚起他的無限遐思。真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
寧洋溪是通往閩南的水陸通道,從寧洋城所在地以下河道可通舟楫,沿溪兩岸群峰夾峙,古木參天,峽谷幽深,河流湍急,懸流曲折,激蕩回瀾,奇花異草、珍禽走獸,奇景壯觀。
四月初一日,天大亮?xí)r,徐霞客乘船始發(fā),從寧洋溪“山峽中懸流南下”,兩岸群峰夾峙、山勢險(xiǎn)峻、樹木陰郁,清澈如鏡,風(fēng)光旖旎,令霞客激動不已,目不暇接。
輕舟已過十余里,只見“一峰突而西,橫絕溪間,水避而西,復(fù)從東折”,水勢忽而暢十分驚險(xiǎn),叫“石嘴灘”(現(xiàn)當(dāng)?shù)卮迕穹Q為“石門攋”),聞聲而行,眼前水流喘急, 懸流激蕩、峰回路轉(zhuǎn)。船再往前行走,只見亂石叢立,溪中僅開通一條門路,僅容一條船。船從門墜下,高下達(dá)一丈多,余勢屈曲,復(fù)高下數(shù)丈,較之黯淡諸灘,大小雖殊懸,較之驚險(xiǎn)更數(shù)倍。眾船只到了此地,兩岸山勢逼束,石灘高懸橫亙,船只航行更為艱難,呈現(xiàn)出奔騰的河水卷翠激玉,船曲折地行進(jìn)在浪尖上的景象。此時,眾船只都停泊排列好了, 依次等待通過,稍事休息后,每下一只船,船中的人便下船登岸,一同用纜索前后倒拽,須時才放逐。 “石嘴灘”令徐霞客大為驚嘆 !“過了此,山峽危逼,復(fù)嶂插天,曲折破壁而下,真如劈翠穿云也” 。
徐霞客飽覽奇特自然景色,往下,船只順流再繼續(xù)行走三十里,過了館頭(今轄屬南洋鄉(xiāng))后,又見“一峰又東突,流復(fù)環(huán)東西折”,這就是“急流洶涌飛濤擊石”的“溜水灘”(今屬南洋鄉(xiāng)北寮村的小地名流水坑),給人的感覺非同一般。上溯數(shù)里河流的拐彎處,徐霞客精彩描寫道:“峰連嶂合,飛濤一縷,直舟從云漢,身挾龍湫矣” 。飛濤猶如萬馬初發(fā),聲響如雷,有雷霆萬鈞之勢,五里之外可聽到,極為壯觀。霞客精神為之一振,為之贊嘆不已。
徐霞客又經(jīng)歷了此險(xiǎn)灘后,約有二十余里路程,不久船只就行至茶盂林,水勢逐漸開闊,溪流亦趨平緩。
此時,徐霞客看見在幽靜的山巒上,有幾位頭插茶花,身著青衣的女子,忙碌穿梭,一邊采茶,一邊唱著動聽的采茶山歌。
徐霞客連忙叫艄公停下,上岸走到茶山,只見到叢叢茶樹枝葉茂盛,青翠欲滴。一位采茶女子身姿窈窕,眉目清秀,膚色白淅 ,雙眸明亮,面頰透紅,在陽光照耀下,仿佛一朵鮮活飽滿的山茶花
霞客走近與采茶女子攀談,采茶女告訴徐霞客自己名叫“秋香”。身旁一位姑娘叫“水秀”。眼下時值春茶采摘季節(jié),采茶女們正忙于采茶。采茶女問這位“書生”此行的目的,當(dāng)?shù)弥伎蛠須v,便邀請這位貴客到她農(nóng)舍做客,采茶女的父親熱情迎接這位遠(yuǎn)道而來的客人,從家中拿出上等水仙茶招待。
霞客見識了茶葉味香形美,香馥味醇,氣味超凡。泡飲之后,茶葉散發(fā)著縷縷清香,沁人肺腑。
客品啜后,頓覺喉里生津,口齒留香,贊不絕口,便驚奇地問:“這是何好茶?” 采茶女的父親告訴貴客,稱“水仙茶”(原名“小種茶”)。
霞客聽后連聲贊好,“這‘水仙茶’名字很雅”。 霞客還垂問茶史,采茶女子的父親如實(shí)稟告此茶的始末。
稍作逗留歇息后 ,霞客向父女告辭,采茶女以此“水仙茶”饋贈,霞客甚喜,連聲稱謝!
進(jìn)入南洋暖洲營,這段河道兩岸,村落較多,屋舍相望,是山間的河谷地帶。霞客一路上劈波斬浪,過了暖洲營后,又是兩岸群峰夾峙,水流轉(zhuǎn)急,形成一個險(xiǎn)灘,徐霞客稱為“石壁灘”(是暖洲營與羅溪口之間一處落差較大河灘,俗稱“溪硿”),這里是寧洋溪的下游。徐霞客記述:“其石自南而突,與流相扼,流不為卻,搗擊之勢,險(xiǎn)與石嘴、溜水而三也” 。
“石壁灘”景象迥異,飛浪拍打著溪澗的圓石,流水聲響徹山澗,如另一番天地,美不勝收,令這位船客激動不已。徐霞客過了這三個險(xiǎn)灘,進(jìn)入下游地帶,溪水緩緩,不再見到上游那樣“壁立千仞,水急灘險(xiǎn)了”。
接著,行船往下行駛,快到九龍江北溪上游的“三溪”( 即寧洋溪、新橋溪、雁石溪)匯合處。徐霞客見到前邊有一條溪流(即新橋溪)自東北來匯合;再往下行至 又有一條溪(即雁石溪)西北來匯合,于是溪流就開闊起來,河岸地勢亦平坦。
霞客乏舟九龍江上,又往東方向前行二十里,水陸兼程抵達(dá)漳平縣城。
晌午時分,徐霞客的船只抵達(dá)漳平“龍江渡口”,艄公便帶領(lǐng)霞客到菁城中水門一家飯館,這家飯館規(guī)模雖不大,卻生意紅火。經(jīng)營漳平傳統(tǒng)風(fēng)味小吃,品種較多,兼具閩南風(fēng)味。選料嚴(yán)謹(jǐn),制作精細(xì),應(yīng)節(jié)適令,供應(yīng)方便靈活。主要有米漿馃、蘿卜糕、油炸果、糍粑 、冬至包 、番薯粉糊等。
店老板給徐霞客等客官上了幾小碟“米漿馃”,霞客問店老板道:這是何種食物?店老板介紹說:這叫“米漿馃”,是當(dāng)?shù)匾坏烙忻膫鹘y(tǒng)風(fēng)味小吃,由于它可逐層剝離,形似糕點(diǎn),故又稱“千層糕”。 店老板一邊介紹,一邊教霞客如何食用。食時要切成小方塊,蘸以蒜蓉醋、辣醬、鹵汁等。霞客依店老板說的吃法,剝一薄層后,蘸點(diǎn)辣醬,食之,果然覺得不膩,風(fēng)味獨(dú)特。
霞客看見鄰桌的顧客在津津有味的吃一種食物,其狀似圓餅,其色金黃,誘人食欲。霞客又向店老板詢問道:這又是何種美食?店老板告訴說:這叫“油炸果” 。亦是當(dāng)?shù)赜忻膫鹘y(tǒng)風(fēng)味小吃。霞客便又要了一碟 。食之,味香爽口。
店老板還向霞客介紹其作法,主料是用黃豆、米漿等。制作時,把大米、黃豆等浸泡后磨成米漿,用圓勺子取適量,然后放入碎肉或蘿卜絲等餡料,再蓋上一層米漿后,將其放入熱油鍋中炸制而成。
徐霞客聽了這種手藝的介紹,便拿一個品嘗,贊不絕口:很香!很好吃!
店老板還告訴他,路過這里的客官帶干糧,大多帶“油炸果”。徐霞客聽了后,很感興趣,讓店老板備一些,明天帶上。
霞客還要了一壺當(dāng)?shù)蒯勗斓募t酒,又叫了一碟花生米,幾盅落肚,舒筋活血,勞累頓消。
午飯后,霞客不顧長途跋涉之勞苦,拜謁了高明寺山。此時此刻,面對夕陽西墜,飽覽漳平城美景,霞客不禁陶醉了。
徐霞客夜宿漳平“龍江客?!薄K诎仙嬉惶熘螅瑹o論多么疲勞,無論在什么地方住宿,都堅(jiān)持把自己考察的收獲記錄下來。這個習(xí)慣,從無一日間斷。
入夜,他在昏暗的燈光下撰寫考察日記,回憶著一日來對寧洋溪探險(xiǎn)考察,忽然倦意襲來,他想休息一會兒,可躺在床上,碾轉(zhuǎn)反側(cè)。他爬起來,披上衣,從行囊中掏出采茶女“秋香”送的水仙茶,泡一杯清茶, 茶霧氤氳,香韻裊裊。揭開盅蓋,細(xì)細(xì)品啜,送一口茶湯入喉,頓覺遍體通泰。
霞客坐在窗前,執(zhí)一盞清茶,杯中氤氳的霧氣升騰,淡淡的茶香四溢。他清抿一口,沁人心脾,溫暖舒心,那份自在,那種怡情,他不禁打心眼里感謝這位采女茶。就因一句“品茶就如品人生”,令他心弦為之而動。在這靜謐悠哉的日子里,捧上一杯清茶,在無盡的遐思中,盡情品味。
霞客站起來,依在窗前,他諦聽著九龍江的淙淙流水,想跟采茶女朋友交往,也如這品茶吧,淡淡的,細(xì)細(xì)的品,余味悠長,耐人尋味。而過于濃烈,就會頭腦興奮,擾亂思緒,無法入眠。是否?那九龍江柔柔的清泓,也許聽懂了他的思語。
霞客透過妙曼茶霧,變幻莫測。朦朧中,但見一個妙齡漂亮女子夢幻的影像。飄至身邊 ,時而斟茶,時而研墨。驀然,九龍江畔傳來一曲古箏的逸致弦音,輕歌曼舞,真是心靈滌蕩,靈魂出竅,茶香人自醉。
春江花月夜,徐霞客如癡如夢,似夢似幻。曲終茶醒,原來是水仙茶女駕著五彩祥云下凡。
此時,徐霞客神清氣爽,才思迸發(fā),精彩的文字躍然紙上——
“四月初一日 ,平明,舟始前,溪從山峽中懸流南下。十余里,一峰突而西,橫絕溪間,水避而西,復(fù)從東折,勢如建瓴(意即水勢忽而暢),曰石嘴灘。亂石叢立,中開一門,僅容舟。舟從門墜,高下丈余,余勢屈曲,復(fù)高下數(shù)丈,較之黯淡諸灘,大小雖殊懸,險(xiǎn)更倍之也。
眾舟至此,俱鱗次以下。每下一舟,舟中人登岸,共以纜前后倒曳之,須時乃放。過此,山峽危逼,復(fù)嶂插天,曲折破壁而下,真如劈翠穿云也。三十里,過館頭,為漳平界。一峰又東突,流復(fù)環(huán)東西折,曰溜水灘。峰連嶂合,飛濤一縷,直舟從云漢,身挾龍湫矣。已而山勢少開,二十余里,為石壁灘。其石自南而突,與流相扼,流不為卻,搗擊之勢,險(xiǎn)與石嘴、溜水而三也。下此,有溪自東北來合;再下,夾溪復(fù)至東北來合,溪流遂大,勢亦平。又東二十里,則漳平縣也?!?br /> 初二日,東方晨曉,和風(fēng)旭日。朝暉映照九龍江上,泛起閃閃金光。
在龍江渡口,一葉輕舟飄蕩在九龍江面上,往東駛?cè)?。霞客又從漳平啟程,下華封(華安),繼續(xù)他的閩南之行……
二
漳平秀麗的山水風(fēng)光和獨(dú)特的自然地理風(fēng)貌,引起徐霞客前來旅游考察的極大興趣。寧洋縣這里是九龍江北溪的發(fā)源地,以馬山流入九龍江,屬漳州地界。徐霞客欲探明九龍江的源頭,須從這里開始著手。
時隔二年, 1630年(崇禎三年)農(nóng)歷七月,徐霞客從浙江入閩北后,又第二次起程前來漳平旅行考察。此行緣由和成因有三:一是對九龍江的考察興猶未盡,特別是馬山到漳平的險(xiǎn)灘河段,需進(jìn)行一次詳細(xì)考察論證,有必要進(jìn)行“補(bǔ)課”;二是漳平水仙茶和水仙茶女情結(jié)難以忘懷;三是前來看望漳平籍好友陳六韐和漳浦籍好友黃道周。
這一次,徐霞客仍走上回來漳的路線,他風(fēng)塵仆仆,水陸兼程。沿途瀏覽了浦城的浮蓋山,龍洞及永安的桃源洞,而后從寧洋縣乘船,于八月十六日,他從寧洋溪乘船經(jīng)漳平南下,最終到達(dá)閩南。沿途對北溪中上游的河流走向、險(xiǎn)灘地段、兩岸景物等,進(jìn)行仔細(xì)的觀察與記錄。他在《閩游日記》中生動記述了當(dāng)時的情景。徐霞客的游歷,并不是單純?yōu)榱藢て嬖L勝,更重要的是為了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尋找大自然的規(guī)律。徐霞客通過二度探險(xiǎn)考察,獲得一項(xiàng)重要研究成果?!缎煜伎陀斡洝分袑懙?
“寧洋之溪,懸溜迅急,十倍建溪。蓋浦城至閩安入海,八百余里,寧洋至海澄入海,止三百余里,程愈迫則流愈急。況梨嶺下至延平,不及五百里,而延平上至馬嶺,不及四百而峻,是二嶺之高伯仲也。其高既均,而入海則減,雷轟入地之險(xiǎn),宜詠于此。”
徐霞客以九龍江同閩北建溪相比,發(fā)現(xiàn)這兩條江發(fā)源地的高程差不多,而“寧洋之溪(即九龍江上游),懸溜迅急,十倍建溪”。為什么會產(chǎn)生如此巨大的差別呢?原因就在于建溪從發(fā)源地入??谟?00多里,而九龍江北溪從發(fā)源地到入??谥挥?00多里(寧洋溪屬九龍江水系,建溪屬閩江水系),因此,徐霞客提出了“程愈迫則流愈急”的科學(xué)定理,在同樣高度的情況下,河流流程越短,坡度越大,流速越快。也就是說,源頭高程相同的河流,其河道流程越短水流就越急。
今天的研究者說,寧洋溪給了徐霞客靈感,徐霞客是全世界第一個發(fā)現(xiàn)并表述這條真理的人。
三百八十三年前,徐霞客來到漳平,可能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他就如同一名普通的過客,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了。但他的《閩游日記》以其清新俊逸的文筆,簡練而生動地記述了寧洋溪環(huán)境及其行蹤、見聞和感受,為后人研究漳平地理交通、旅游活動、氣候、風(fēng)物、民俗民情等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單就其文學(xué)價(jià)值而言,不啻一篇優(yōu)美精妙的游記文學(xué),同時,也給今天的漳平人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cái)富。
大自然的明山秀水,奇境異勝,不親身經(jīng)歷,是體會不出她的神奇、壯麗。徐霞客二度探險(xiǎn)寧洋溪,考察九龍江北溪,游歷漳平的傳奇色彩,留下一段千古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