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賦
作者:佘思良
夫乾坤浩渺,星漢璀璨,史冊煌煌,巾幗灼灼。溯往昔兮,南郡秭歸,青山巍巍,漢水湯湯,鐘靈毓秀,人杰地靈。靈秀之氣孕此嬌娥,日月之輝塑其風華。昭君之貌,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其才,琴棋書畫,樣樣皆精;其德,溫婉賢淑,仁厚善良。聲若空谷幽蘭清吟,姿似凌波芙蕖翩舞,堪稱絕世佳人,亦懷鴻鵠之志,深苑高墻,難掩明珠之光。
當是時,漢室巍巍,匈奴遠牧。漢帝求賢,廣選秀女,昭君以良家子入選掖庭。深宮寂寂,朱門沉沉,三千粉黛幽閉冷宮。玉階白露生,羅襪清霜沾,長夜漫漫,孤影煢煢。然昭君心懷高潔,不事諂媚,獨守清操,靜待良機。奈何畫師毛延壽利欲熏心,索賄不成,丑化其容,致使昭君之美不得上達天聽,空負歲月蹉跎。
忽一日,匈奴單于呼韓邪遠來長安,愿為漢婿,永結盟好。漢帝許之,欲選宮女賜婚。昭君慨然請行,曰:“身雖女兒,亦知家國為重;命本柔弱,愿擔社稷之責。” 及至帝見昭君真容,驚為天人,悔之莫及,然金口既開,難以收回。昭君遂辭漢宮、別故土,登胡車、出玉門。寒風凜冽,吹不散其壯志;黃沙漫漫,遮不住其紅顏。回望長安,宮闕漸遠;前瞻大漠,征程迢迢。
塞外風光,迥異中原。大漠孤煙,長河落日;朔風呼嘯,冰雪皚皚。以穹廬為室,氈帳為家;酪漿為飲,肉食為餐。然昭君堅韌不拔,入鄉隨俗,廣施仁德,教織紡于胡婦,傳耕稼于牧民,播中原之文明,化蠻夷之野性。匈奴百姓感其恩德,敬若神明;單于愛之,夫妻和睦,琴瑟和鳴。自此邊境晏然,烽燧不舉,牛羊遍野,百姓安居,昔日白骨露野之處,今成阡陌縱橫之田;往時戰火紛飛之地,化作牧歌婉轉之鄉。昭君之功,不在衛霍之下;昭君之德,可比日月同輝。
昭君出塞,功在千秋。化干戈為玉帛,息戰火于邊疆;通漢匈之友好,促民族之融合。此非一女子之悲喜,實為家國之福祉、民族之幸事,千載之下,令人感佩。嗟乎!紅顏薄命,自古皆然。昭君雖居匈奴,心系故土,關山萬里,歸期無望。獨倚穹廬,望月思鄉;淚濕羅裳,黯然神傷。然其心憂天下,不以個人悲喜為念,唯愿漢匈永好,百姓安康,其胸懷境界,非尋常女子可比。
后世之人,或賦詩贊其德,或作畫摹其容,或立碑紀其功。青冢猶在,芳草萋萋,猶帶漢宮月色;琵琶聲聲,傳頌千古,長伴胡地秋聲。昭君者,非獨傾國之色,實乃濟世之才;非僅和親之女,更是和平之使。其以女兒之身,擔家國之任;以柔弱之軀,鑄不朽之功。雖處蠻荒之地,不改高潔之志;雖歷風霜之苦,不墮濟世之心。此等精神,如青松之傲寒,似紅梅之映雪,跨越千年時空,永耀華夏蒼穹。
今吾作賦,以頌昭君。愿其英名,永垂不朽;愿其精神,世代相傳。祈愿天下太平,永無征戰;祈愿民族和睦,親如一家。
有詩贊曰:
秭歸靈秀毓仙娥,麗質天成韻自多。
琴撫陽春驚落雁,詩吟白雪嘆沉疴。
深宮寂寂朱門鎖,畫工貪貪玉貌訛。
忽見和親傳詔至,毅然請命出塞歌。
玉輦辭宮云影暗,胡笳伴路月光皤。
朔風凜冽摧嬌靨,大漠蒼茫沒綺羅。
授藝傳耕施善政,通商布教息干戈。
穹廬夜冷思鄉切,漢闕山遙別淚沱。
但使烽煙消萬里,何辭霜雪染雙娥。
青冢草榮昭史冊,琵琶聲遠奏山河。
千年義舉垂青簡,一代芳名耀紫宸。
若問紅顏誰最烈,昭君英魄照星河。
2025.5.27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