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化清音”賦能草原書屋
作者:常耀宗
近日,筆者隨幾位同仁赴外地參加讀書分享活動。活動完我們參觀了當地草原書屋,發現書屋內閱讀者寥寥。歸途,我們幾人就此事不免議論起來,一致探究著“草原書屋”工程實施至今,為何在部分地區難以充分發揮效能、實現繁榮發展呢?正當大家若有所思之際,忽然有人提議,讓鄉村有文化的人先閱讀書本,再以分享的形式將知識傳遞給村民,這反而從另一方面解決了書屋陷入閱讀冷落的困境。此君一語點醒夢中人,大家紛紛表示贊同。是啊,一直以來,我們大力倡導分享閱讀,那么為何不把分享閱讀的理念運用到草原書屋活動中呢?
為了方便起見,本文把鄉村中有知識、素養和文化傳承能力的群體統稱為“文化清音”。“文化清音”是個比較形象的說法,象征著純凈、優質、具有感染力和引導力的文化內容或文化力量。比如鄉村退休教師、返鄉文化青年、大學生村官等,他們的思想、觀念和技術為鄉村文化注入了現代元素,這些文化元素如同清澈的聲音,能夠穿透喧囂,滋養人心,讓草原書屋更有活力和內涵。
說到鄉村“文化清音”,他們有著天然的優勢。他們長期與村民們朝夕相處,對當地的生活習俗、語言特色和文化底蘊都了如指掌。講解時,他們完全可以摒棄專家、學者慣用的專業術語,結合鄉村生活實際,以“拉家?!钡姆绞綄局械闹R深入淺出地娓娓道來,讓晦澀的內容如春雨般浸潤村民心田,真正實現知識的有效普及。譬如,在分享農業技術類書籍時,他們能結合本地的土壤條件、氣候特點,分享具體的種養殖經驗;在講述文學故事時,可以巧妙地將故事中的情節與村里的家長里短相聯系,把書中人物的喜怒哀樂化作村民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真實場景,讓村民們產生強烈的共鳴,獲得精神上的充實。
以分享形式傳播知識,改變了以往單向閱讀、被動閱讀的模式,讓閱讀變得生動有趣、充滿互動性。當“文化清音”在分享閱讀體會時,村民們不再是沉默的傾聽者,而是變成了隨時提問、發表見解者,講者與聽者可以一起探討他們感興趣的話題。這種互動不僅能加深大家對知識的理解,使原本枯燥的知識變得鮮活起來,還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營造出濃厚的閱讀氛圍,激發更多人參與閱讀的熱情。并且,這種分享活動還有可能發展成為鄉村社交的新平臺,增進村民之間的情感交流,增強鄉村的凝聚力。
質言之,“文化清音”分享閱讀的方式對于草原書屋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文化清音”分享活動的持續推進,越來越多的村民會被吸引到草原書屋,走進書屋挑選他們感興趣的書籍。而書屋也將告別無人問津的過往,蛻變為鄉村文化的新地標。由此不僅可提高書籍的借閱率和利用率,也促使書屋不斷更新書籍種類,優化服務質量,形成良性循環。同時,通過“文化清音”的示范作用,還能帶動更多村民提升自身文化素養,培養閱讀習慣,讓閱讀在鄉村生根發芽,成為村民的一種生活方式。
當然,要讓這種閱讀分享模式持續發揮作用,還需要有關部門和社會的大力支持。一方面,要加強對“文化清音”人員的培訓和指導,提高他們的知識水平和分享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對草原書屋的投入,改善書屋的硬件設施,豐富藏書資源。此外,還可以通過舉辦閱讀分享比賽、實施閱讀分享積分制度、開展“文化清音”優秀人員評選,多維度激發參與者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推動草原書屋工程蓬勃發展。
草原書屋是鄉村文明的精神燈塔,鄉村“文化清音”如星火,可以點燃村民求知熱忱,照亮書屋發展之路,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能,滋養鄉土文化根脈。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